作者:噗少侠
滴滴一份76字的公告,提到6次“安全”,宣告了自己时隔563天的回归。
2023年1月16日,滴滴在公告里,如此写道:“一年多来,我公司认真配合国家网络安全审查,严肃对待审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经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同意,即日起恢复“滴滴出行”的新用户注册。”
一年半时间发生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经历了上市终结、应用下架、美股退市、巨额罚款……种种雷霆重击,并在某一时间段内不再有鲜花和掌声的滴滴,这一次凯旋要面临的,或许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一、滴滴为什么“失去”了563天?
认证主体为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的滴滴公众号,上一次发文《我看了看奶奶,觉得变老也没什么了......》是2021年6月3日。
此时,距离滴滴赴美上市的大日子,还有27天。
滴滴2021年6月11日向美国证交会递交IPO招股书,直至6月30日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期间,市面并无太多解读消息。而滴滴的赴美上市,则是自阿里巴巴后中国公司在美股规模最大一次IPO。
而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滴滴先后经历了网络安全审查、应用下架、宣布退市等重大事件:2021年7月4日,滴滴应用责令下架;随后的7月16日,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开展网络安全审查;2021年12月3日,滴滴发布宣布开启美股退市;2022年6月2日,滴滴向美国证交会递交退市申请。
而滴滴在美股最后一个交易日时间,定格在了2022年6月10日。此时,距离滴滴IPO不满一年。
背后具体原因何在?
随着2022年7月21日,网信办对滴滴处80.26亿元罚款一同而出的,是当日网信办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如此应答:滴滴公司存在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因涉及国家安全,依法不公开。
同日,滴滴官微表示: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全面深入自查,积极配合监管,认真完成整改。
因果相生,层层叠加,答案终会浮出水面。而随着2022年1月16日滴滴公告宣布恢复新用户注册,这一场历时563天的大戏,似乎在徐徐落幕。
但除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大事,过去的563天,滴滴已于商业领域的损失,并由此造成未来亟待迎接的滚滚浪潮,无疑将成为滴滴归来后必须直面的真正硬仗。
二、时隔563天的回归,滴滴的鲜花和掌声还在吗?
事实上,伴随2022年1月16日滴滴公告宣布恢复新用户注册,另一个猜想则顺理成章:滴滴APP何时上架?
尽管几日前,多家外媒报道称滴滴出行App可能在农历新年前重新上架。可截至目前,多个安卓应用市场及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等均显示,滴滴出行App尚未恢复上架。
值得注意的是,一切猜想的核心,无疑将聚焦于滴滴能否夺回丢失的市场,以及滴滴的未来是否还值得期待?
但木已成舟。基于563天新用户无法注册与应用的下架,滴滴同步流失掉了大量的用户:滴滴退市前披露的财务和运营数据显示,2021年Q3中国出行交易笔数为23.56亿笔,较2021年Q2减少2.14亿笔,2021年Q4较2021年Q3再减少了0.49亿笔。
在2021年全年,滴滴在国内出行业务量约为94.83亿笔,日成交量约为2600万单。而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22年1月滴滴日均订单量约为2000万单,较2021下降显著。
此外,受疫情影响,国内网约车订单量一度下滑。交通部数据显示,全国单月网约车订单总量已经从2020年12月的8.1亿单峰值,降至2022年5月5.26亿单的低谷。
而对依赖订单抽佣的滴滴来说,种种因素叠加下,引发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事实上,中国出行业务一直是滴滴业务的大头。在滴滴先前IPO文件中显示:滴滴2020年全球总收入为1417亿元,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1336亿元、23亿元和58亿元。这也意味着,中国出行业务占据了滴滴9成营收。
另一方面,在滴滴失去的563天里,国内网约车市场正在发生着变化。交通运输部近期披露消息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298家网约车平台,较2021年末增加40家。高德打车、美团打车、哈啰、嘀嗒出行、百度打车、曹操出行、T3出行等,都在滴滴缺位的一年多时间里,加快步伐,蚕食滴滴市占率。
例如,2021年7月,美团在北上广深等100多个城市重新上线打车业务;高德则宣布在7-9月开启免佣金活动,覆盖平台内的100多家网约车平台。此外,2021年9月曹操出行宣布融资38亿元,随后一个月,T3出行完成77亿元A轮融资,刷新近两年网约车行业融资金额。
受此影响,滴滴市占率呈现出下滑趋势。据长桥海豚投研分析显示,滴滴下架之前其网约车订单量市占率大约在90%左右,下架之后不到10个月便从90%下降到80-81%之间。而2022年的市占率则稳定在了80%左右。
整体市场规模的缩水,其他玩家的入局,成为滴滴稳定营收基本盘的一大挑战。
但好消息是,滴滴出行的订单量仍占市场绝大部分,用户基数与其他玩家并不在一个数量级。例如,2021年三季度滴滴国内出行订单量相较第二季度的25.7亿单减少了2.1亿单,日均减少233万单。这也意味着,其他出行玩家在单季度每天共计只分走了滴滴233万单的市场份额,而彼时的滴滴每天的订单量为2561万。
三、第二增长曲线行不行?
但滴滴面临的直接问题,则是退市后何处寻求“输血”。对此,滴滴交出的方案中,答案之一则向内聚焦,力求找到自身的第二增长曲线。
然而,除了网约车的主营业务,滴滴的国际化、造车业务对收入的贡献比较有限。滴滴退市前发布的最后一份财报显示:2021年Q4及全年,尽管滴滴国际业务及其他业务部门收入同比呈现增长状态,但对收入贡献的占比并不算高。 例如,2021年滴滴出行总营收为1738.27亿元,其中,国际业务营收为36.2亿元、其他业务的营收为96.8亿元,占比分别仅为2.1%和5.6%。
而在过去一年半时间内,从两轮出行、社区团购、外卖、出海,乃至造车等业务,都成为滴滴发力的重点。其中,被评为“投入不设上限”的滴滴橙心优选业务,曾被滴滴寄予厚望。
然而,滴滴对橙心优选的大量“输血”,却未能取得预料回报:事实上,从2021年第三季度起,滴滴橙心优选的运营区域开始持续收缩,直到2021年底宣告结束。
某种程度而言,以上种种新业务无论是体量还是进展,在近期内,都难以成为滴滴真正的第二曲线。
而受种种因素影响,滴滴2021年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滴滴运营亏损达到484亿元,同比扩大251%;归属普通股东的净亏损500亿元,同比扩大369%。到了2022年1月,滴滴则有裁员消息流出,坊间传言裁员比例为20%,货运等部门则高达50%。
四、滴滴需要迈出的一大步
然而,比起这些,滴滴当下面临的最直接、最大的挑战在于重启上市闯关。
2021年12月3日,滴滴官微表示,“经认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
然而,此后滴滴上市进展,并不算顺畅:2022年3月,财经报道指出,滴滴已暂停港股上市进程,原因是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数据安全的整改建议;
到了2022年4月,滴滴在举行退市投票的临时股东大会公告中表示,在退市完成前,公司将不会申请其股份在其他任何证券交易所上市;
2022年5月,滴滴公告称恢复正常运营后,可能会寻求在包括香港联交所在内的其他国际公认的交易所上市,并且向相关监管部门备案。随后,滴滴一直未有相关进展对外披露。
不过,滴滴重启上市,至今尚未有更为直接、具有实质进展的消息披露。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压力,或许源于为滴滴先前震惊全网的“补贴战”付出真金白银的大股东们,滴滴有一个“交代”:公开信息显示,滴滴前五大股东分别是软银(持股20.08%)、Uber(11.93%)、员工持股平台Steady Prominent(6.89%)、腾讯(6.43%)和程维(2.58%)。
然而,大股东们在滴滴上市几番“动荡”中,投资却大多面临了缩水:滴滴2021年招股书显示,滴滴老股东每ADS平均成本价为6.2美元,而到了2021年12月17日禁售期结束时,滴滴股价只剩下5.3美元,已经低于入股成本。
然而,按照以往案例而言,滴滴回港上市或许并不容易。事实上,港股尚未诞生一家网约车概念股。例如,陆正耀的神州租车曾在2014年登陆了港交所主板,但其创办的神州优车却未能赴港上市,而是转向国内的新三板。此外,主打顺风车的嘀嗒出行,近年内两次冲刺赴港IPO,却不了了之。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综合种种因素,从彼时彼刻到此时此刻,有关于资金与业务,滴滴此次新用户的重新开放,或许,仅仅迈出了一小步。
但对于从阿里离职创业仅仅几年便建立中国第一出行“帝国”的程维而言,有关于未来,或许,也没人可以质疑他的能力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