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周弋博 编辑/冯雪】
距2023年仅剩半个多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近4000亿美元巨额产业补贴即将落地,留给欧洲的时间已然不多。
数月以来,因担忧美国“搜刮资本”,欧洲开始了接连不断的抗议,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亲自登门“讨说法”。尽管欧洲放出了诸如向世贸组织申诉、“补贴竞赛”乃至贸易战等各种“狠话”,但至今仍未敲定任何明确措施。
为何欧洲这次“雷声大,雨点小”?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大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忻华教授向观察者网表示,欧洲在战略安全层面对美国的依赖,导致其不敢在经济领域进行过于直接的对抗。
“欧洲现在没有选择,只能依赖美国。”忻华表示,俄乌冲突仍在持续,而欧洲并不具有在乌克兰战场上独立抗衡俄罗斯的军事力量,这场战事拖得越久,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就越牢固。
美欧之间的矛盾,也使中国在两者之间获得了更有利的空间。半岛新闻网刊载的一篇分析文章也指出,在美欧贸易上的纠纷迟迟未能解决的情况下,“中国长城”正将美国与欧洲多国分隔开来——在法国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看来,美国对华立场“过于咄咄逼人”,他们并不想参与其中。
忻华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欧洲倾向于更加靠近中国,从而凭借中国市场与其他经济机会来增加自身的力量,这也是欧洲国家和欧盟领导人先后访华的原因之一。
一纸法案,欧洲急了
当地时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该法案又名“气候法案”,将于2023年生效。
根据IRA,美国将在十年内提供高达3690亿美元补贴,以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的生产和投资,其中多达9项税收优惠是以在美国本土或北美地区生产和销售作为前提条件。
正当拜登政府不断吹嘘IRA如何能削减国内通胀与政府赤字时,大洋彼岸的欧洲国家,急了。
“从该法案(IRA)的基本精神来看,这其实是拜登政府产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纵向的产业政策。”忻华向观察者网表示,拜登政府通过对特定产业进行补贴,将造成一种“挤出效应”,使制造业的各种资本从欧洲或其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被吸引到美国。
根据IRA的计划,美国将取消原本的单一车企20万辆销量补贴上限,将提供7500美元/车的税收抵免,并新增二手车4000美元补贴。
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对此分析称,这项内容令法国和德国等汽车制造大国来说格外头疼,因为这相当于在鼓励消费者选购电动汽车时“购买美国货”。
11月21日,欧盟内部市场委员蒂埃里·布雷顿就在与欧盟行业领袖举行的一场会议上警告称,IRA对欧洲经济构成了“生死攸关的挑战”,欧盟的当务之急是扭转“正在发生的‘去工业化’进程”。
欧洲游说团体“欧洲商业联合会”主席弗雷德里克·佩尔松则称,欧洲制造业正在面临的情况就像是“溺水”,一切危机正在“悄然发生”。
除了欧盟层面,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批评美国的扶持政策“过分”了,这等同于“从欧洲搜刮投资”。德国总理朔尔茨更是发出警告称,美方做法可能引发“一场巨大的关税战”。
8月16日,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
深陷“去工业化”的欧洲,雪上加霜
“去工业化”又称“产业空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例显著下降的过程。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欧盟铝、锌、钢铁、化工等高能耗行业的产能已因停产或外迁而萎缩了近一半。
国际能源署(IEA)估算,今年第三季度欧洲工业用气需求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5%。分析人士指出,该情况是企业大规模停产导致的,因为单纯提高生产效率无法实现如此大幅度的下降。
与此同时,欧洲在2023年还有迎来更猛烈破产潮的风险。德国哈勒经济研究所(IWH)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德国在11月共有808家企业破产,相较去年同期增加23%。德国第三方企业信用评级机构Creditreform预测,到2023年第一季度,德国破产企业数量还将急剧增加。
意大利零售业组织商贸联合会主席卡洛·桑加利则表示,从今年10月到2023年上半年,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或致该国至少12万家小型企业倒闭,损失37万多个就业岗位。
《荷兰财经日报》报道称,据安卓信用保险公司估算2022年荷兰企业破产数量将比上一年增加9%,而2023年这一数字将激增到77%,荷兰明年将有约4100家破产企业。
德国2020-2022年每月破产企业数量 图源:IWH
忻华认为,导致欧洲出现“去工业化”趋势的直接原因之一便是能源危机,“当能源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后,在欧洲经营是无利可图的,必然要寻求欧洲之外的投资场所。”
自今年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能源价格一路飙升,使整个制造业的成本居高不下。反观美国,则以“救急”为名向欧洲出口油气,赚得盆满钵满。
全球经济指标(Trading Economics)网站数据显示,尽管欧洲能源价格在11月有所回落,欧洲12月的天然气价格仍比北美高出五倍以上。
“我们正在原地踏步。”德国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托马斯·舍费尔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在国际舞台上,德国和欧盟正在迅速失去它们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舍费尔称,由于能源价格高企,大众和其他欧洲汽车制造商有可能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落后于竞争对手,这场能源危机正使整个欧洲工业处于不利地位。
对饱受成本煎熬的欧洲制造业而言,拜登政府所抛出的IRA无疑成了一块诱人的蛋糕。
“美国对于制造业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对欧洲制造业资本是很有吸引力的。”忻华说,“如果欧洲制造业资本在美国设立企业,他们可以获得美国产业战略某种程度的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彦红也指出,IRA的歧视性巨额补贴政策,将进一步激励欧洲制造业、特别是电动汽车企业将供应链转移到北美,加剧欧洲的“去工业化”,造成制造业就业岗位的流失,危及欧洲的社会稳定和经济长期发展。
德国茨维考的一家大众汽车装配工厂 图源:《纽约时报》
被美国“拿捏”,欧洲没得选
IRA出台后,欧洲内部的抗议呼声持续不断。德国与法国财长就曾发布联合声明,呼吁欧盟制定一项“足以使我们的企业能够在全球竞争中蓬勃发展”的产业政策,并密切协调欧洲应对IRA等挑战的方法。
从欧美自贸协定到向世贸组织(WTO)申诉,从“补贴竞赛”再到贸易战,欧洲各方确实提出了多种抗衡IRA的方法。
但截至目前,距离IRA正式生效仅剩半个多月,欧洲仍未敲定任何明确统一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担忧美国“搜刮资本”,从警告到抨击接连不断;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抗议只停留在口头上,具体的对抗手段却迟迟未能落地——如此表现的欧洲,确实耐人寻味。
“欧洲现在没有选择,只能依赖美国。”忻华表示,俄乌冲突仍在持续,而欧洲并不具有在乌克兰战场上独立抗衡俄罗斯的军事力量,这场战事拖得越久,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就越牢固。
“如果俄乌冲突的形势发生重大转折,例如任何一方觉得已经无法维持现状,希望通过和谈来终结战争,美欧之间的矛盾才会更加显露。另一方面,IRA在名义上属于美国的‘内政’,故而在美方作出实质性举动之前,欧洲只能‘憋着’,想办法先稳住内部。”
“如果在战略安全层面,欧洲对美国的依赖不断增强,那双边的直接经济对抗就会相对减弱一些。”忻华称,“反之,如果欧洲认为自身对美国依赖没有那么强,双边经济领域的对抗就会更加强化。”
值得一提的是,12月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呼吁欧盟“必须采取行动”来应对IRA所造成的“竞争扭曲”。不过,她仍强调,欧洲在“做好自己功课”的同时,也要积极“与美国合作”。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美欧会爆发贸易战吗?
面对美国“趁火打劫”,欧洲并不会真的坐以待毙。忻华认为,未来欧洲很可能会对内部产业进行补贴,从而降低企业能源成本,即与美国进行“补贴竞赛”。
“另一方面,欧洲也在推进自己的产业战略,可能会加紧研发高精尖技术部门,并提供更多的资源来实现对尖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更强的掌控。”
忻华指出,与直接进行对抗的贸易战不同的是,“补贴竞赛”更多是一种产业政策性质的间接手段,“目前来说,美欧之间的贸易战恐怕还不大会打起来。”
“贸易战一旦开始,双方就可以不断升级,最后双方都会面临极大损失。”忻华说,“美国的产业补贴所造成的美国企业对外出口优势与欧洲资本外流情况,达到欧洲无法容忍的程度时,双方才有贸易战的可能。”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冯德莱恩也承认,美欧之间存在爆发“补贴竞争”的风险,而且欧洲与美国发生“贸易战”并不符合双方的利益。
此外,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一度呼吁,欧盟应该在未来几个月就IRA向WTO提出申诉。但忻华表示,这种提议更多是在“死马当活马医”。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太低,运作的时间太长,程序太复杂,其实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欧洲也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只是说说而已。”忻华说,“美国早就开始绕开WTO做事情了,也不会多么重视该组织的作用。”
位于瑞士日内瓦WTO总部
事实上,美欧之间已并非首次出现贸易纠纷。201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根据美国《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的关税,欧盟、日本、中国、印度、挪威、俄罗斯、瑞士和土耳其都受到“无差别攻击”的影响。
拜登上台后,并未取消该关税政策,而是选择与欧洲达成“关税配额”的协议,允许欧盟每年免关税向美国出口330万吨钢材。作为回报,欧盟方面也将下调对美报复性关税。
“为了拉拢欧洲协同以对中国展开竞争,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会采取一些缓和性的措施。”忻华表示,尽管在拜登政府的话语体系中,欧洲一直是“美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战略资产”,但事实却是,美国在争取本国经济利益时,即使会对口中的“盟友”造成损害也在所不惜。
“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美国是‘以邻为壑’,并不会真的站在欧洲的角度进行考量,这也是双方缺乏‘战略互信’的体现。”
美国总统拜登(中)、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右)、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美欧相争,中国能否得利?
IRA出台之际,其中关于新能源车补贴的内容被美国《时代》杂志解读为“意图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刺激美国生产铁和磷酸盐等电池原材料,减少从中国进口镍和钴含量高的电池。
不过,研究表明,美国若要生产电池的话,很难减少对中国锂金属原料的依赖。《日经亚洲》报道称,中国加工了全球约三分之二的锂,这是电池的关键材料。随着全球市场趋紧,企业已经发现很难购买中国锂的替代品。
IRA对中国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但被该政策波及的“欧洲盟友”已经上门讨说法了。
11月3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亲赴华盛顿,并在与美国国会议员和商界领袖会面时,指责IRA对法国商界而言过于“咄咄逼人”,可能在欧洲扼杀大量的工作岗位。
次日,拜登口头承诺会对IRA进行“微调”,并声称该政策的推行“不会以牺牲欧洲为代价”。不过,白宫新闻秘书让-皮埃尔很快就表示,拜登政府并没有通过国会推动IRA修改的计划。
此外,美欧之间的贸易纠纷,似乎也扩大了双方在对华问题上的态度差异。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尼古拉斯·贝克林在发表于半岛新闻台的一篇文章中直言,“中国长城”正将拜登与马克龙分隔开来。
半岛新闻台报道截图
该文指出,马克龙访美期间,得到了拜登的盛情招待,从“热情洋溢的相互拍背”再到“与他们的配偶在华盛顿共进晚餐”,双方都“上演了一出好戏”。
不过,虽然双方在联合公报中专门提到了彼此在乌克兰、欧洲安全、伊朗、中东、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共同立场,但并未就在对华态度上达成一致意见。
该文表示,拜登政府将当今时代定义为“民主”与“非民主”之间的竞争,但法国对此持怀疑态度——这种非黑即白的框架显得过于意识形态化,在地缘政治上并不适用,显然是“非常自私的”。
“很多人倾向于将这个世界视作只有两种秩序。”马克龙11月在印度尼西亚参加G20峰会期间表示,“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全球秩序。”
贝克林在文中分析称,在法国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看来,美国对华立场“过于咄咄逼人”,他们并不想参与其中。
12月1日,拜登(左二)与马克龙(左三)分别携妻子抵达白宫参加晚宴 图源:美联社
忻华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欧洲倾向于更加靠近中国,从而凭借中国市场与其他经济机会来增加自身的力量,这也是欧洲国家和欧盟领导人先后访华的原因之一。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抵达北京进行为期一天的“闪电访问”。就在访华前夕,朔尔茨曾于11月2日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专栏文章,阐述了他对于此次中国行的一些思绪。在提及处理中德之间的分歧和争议问题之余,朔尔茨强调,即便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中国仍是德国和欧洲重要的经贸伙伴,德国不想也不能与中国脱钩。
12月1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访华。他在中欧领导人会晤中表示,欧盟愿做中方可靠、可预期的合作伙伴。欧方愿意同中方办好下阶段高层交往,通过加强直接对话合作,减少误解误判,加强沟通协作,更好共同应对能源危机、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欧方愿同中方继续推进欧中投资协定的进程,增强供应链稳定互信,深化欧中各领域互利合作。
12月5日,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刊登了一篇朔尔茨的署名文章,围绕德语单词“时代转折点”(Zeitenwende)这一主题,朔尔茨分析了他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局势变化。
朔尔茨认为,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导致全球化的一个特殊阶段结束,世界上新的力量已经出现,其中就包括经济强大和政治自信的中国。他强调,不要因为中国崛起就对其孤立或减少合作,相反,德国会继续与中国一道合作,为两国企业创造更多机会。
“美欧之间矛盾的增加或激化,可以使中国在两者之间获得一个相对有利的空间。”忻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