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公司
“加班加点,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满负荷生产,要把产能赶回来。”
当前,疫情大为缓解,上市公司正开足马力,赶工加油干,力争完成全年增长目标。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多地上市公司了解到,供应链已基本恢复,复工复产正加速推进。有公司表示,当前原材料供应充足,销售物流顺畅,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生产跑出加速度
上海是全国半导体重镇,疫情期间,重点半导体制造类企业均进入了复产“白名单”,生产经营所受影响相对有限,而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相关企业更是开足了马力。
作为本土半导体刻蚀设备龙头,中微公司在疫情期间保持了闭环生产,生产运营保持相应产能。此前,在供应商的支持和员工们的日夜奋战下,中微公司一批机台曾于4月11日夜间,准时交付客户。对于最新经营情况,中微公司相关负责人近日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介绍,“6月1日开始更多员工可以正常上班,公司运作效率也会更高。”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供应链缺货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变得更加严重,中微加强与客户、供应商各个层面的沟通,合作应对供应链零部件短缺问题,包括动用自身供应链帮助上游供应商解决其部分零部件短缺情况;同时,中微公司还发挥柔性制造优势,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最大程度优化制造工序、周期,现阶段尽量保持100%准时交货率。
与中微公司类似,专注于半导体硅材料产业的沪硅产业经营情况亦有所保障。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疫情期间,公司下属企业上海新昇、新傲科技均封闭生产,今年3月、4月,上海新昇300mm大硅片出货量持续创新高,存储器用硅片继续保持历史出货纪录,根据最新估算,5月300mm大硅片出货量将再创新高。
晶圆厂方面,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制造业领导者,对于外界关注的上海疫情影响,公司联席CEO赵海军在5月中旬业绩会上曾介绍,“我们在闭环里的生产实际也受到影响,希望在6月底补回来,或者利用上海之外的厂区把它补回来。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取消客户的订单,只是延迟一些交付。”
中芯国际董事长高永岗则补充说:“我们要努力把短期疫情对产出的影响控制在5%的范围之内。”
尽管受到疫情扰动,但中芯国际表示,今年的资本支出(约320.5亿元)和扩产按计划推进,一季度公司已新增2.8万片折合8英寸的产能,公司预计今年产能总增量会超过去年。
在机械制造领域,疫情期间,上海电气旗下多家公司均闭环组织生产,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中向好,集团各产业板块、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快进键”一个个按下。
上海电气上重铸锻有限公司(上海电气全资子公司)正全力以赴保国家重点项目工期、保重点产业链的供给端安全。目前,该企业复工人员到岗率100%,电渣重熔、电炉冶炼、锻造、热处理、机加工、检测等工序全产业链复工。“企业管理层正积极调整生产策略、提高生产效率,采取加班加点等措施,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在光伏领域,近日协鑫集成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介绍,公司合肥生产基地是协鑫集成打造的总部型生产基地,规划组件产能60GW,目前在建一期15GW光伏组件项目正陆续投产达产中。
据了解,自4月18日以来,在国家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各项要求落地以后,协鑫集成合肥生产基地区域内的物流时效性日益加快,前期受到疫情影响的堵车和验证难问题已经全部化解。截至5月底,该基地原材料供应充足,销售物流顺畅,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目前,公司合肥生产基地正抢抓生产保障出货。”该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冲击,广汽本田供应链稳定受到一定影响,也限制了广汽本田前期的产销表现。但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广汽本田的强劲实力得以快速恢复。”广汽集团向记者表示,伴随着系列政策带动需求提振,同时复工复产全面推进,企业的零部件供应链逐步恢复,公司正牢牢把握这一重要窗口期,马力全开,继续挑战全年产销增长15%的目标。
广汽集团同时提到,由于公司持续推进“三电”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因此以广汽埃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板块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影响等市场不确定性中能以最快速度恢复。
最新披露的产销数据也应证了这一点。今年5月,广汽集团生产汽车19.24万辆,同比增长16.1%,环比增长49.6%。在新能源汽车板块,广汽埃安5月单月生产汽车2.2万辆,同比大增182%,环比也大增124.4%。
把产能赶回来
上市公司抢抓时间窗口,满负荷生产,要把耽误的产能赶回来。
6月7日下午,位于常州的腾龙股份汽车空调管路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中。作为国内外汽车主机厂和系统制造商的重要供应商,腾龙股份在热交换系统管路的生产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主要客户为国内外汽车整车制造企业。
(腾龙股份汽车空调管路生产车间)
腾龙股份也曾受到疫情波及。“4月份,来自长三角地区主机厂的订单均有影响,比如上海主机厂的订单基本就停了下来,”公司制造部部长王孟春介绍,如今随着上海疫情缓解,管路产品订单也已经恢复至平均正常水平,“按照上海主机厂的提货计划,已经恢复去年年底满负荷状态。”
“腾龙股份今年是有扩产计划的。”王孟春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去年空调管路生产车间共有10条生产线,计划本月底增加至13条,“疫情减缓了订单交付的进度,但我们还是要把产能赶回来。”
腾龙股份储液罐车间部长戴鹏飞表示,公司在5月份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状态,目前每月供应70多万套储液罐,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法雷奥、马勒等,“上海疫情期间降低到50万套左右,6月预计增加到80多万套。”
“目前汽车市场还是向好的”,戴鹏飞介绍,往年6、7月份是汽车生产淡季,“只要疫情能控制住,可能这个淡季今年不会出现,‘金九银十’也会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目前,腾龙股份储液罐生产线产能利用率已在高位。“上半年疫情期间,我们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工作,目前新产品气液分离器已经收到某头部新能源品牌主机厂客户的订单,有望获得其70%以上的份额,下半年将开始量产。”戴鹏飞向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所用零部件的价值较传统零部件有了大幅度提升,对我们销售额的提升会非常明显。”
6月9日上午,在连云港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现场,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东方盛虹芳烃部工艺技术员马栋正在对设备进行巡检,为装置调试投用做准备。
证券时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了解到,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处于全力推进产能爬坡、加速实现全流程打通阶段。据可研报告,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近1000亿元、利税超200亿元。东方盛虹也在全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多措并举稳增长、保就业。“特别是投资677亿元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更是直线增加”,盛虹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郭东来介绍。
今年以来公司累计在连云港录用社招人员1244人,员工增幅达10%;另外录用高校毕业生821人,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将在今年7月份入职。郭东来表示,随着疫情防控逐渐稳定,下半年公司还将加大招聘力度,“预计将在连云港新增招聘岗位1000余个”。
“盛虹炼化等重大项目将带动十几个产业链上的项目快速发展,这些项目投产后,将为连云港石化基地带来大约3500亿~4000亿元的应税销售收入,带动就业人员2万~3万人,为稳就业、保增长做出重要贡献。”连云港徐圩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张贵堂表示。
在连云港徐圩新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盛虹斯尔邦石化EVA成品车间内,一批2000吨的光伏级EVA树脂正在装车,即将发往浙江的下游光伏组件厂家,用于生产光伏封装材料。今年前5个月,斯尔邦光伏级EVA产出11.5万吨,同比增长18.6%,并实现全产全销,装置产能和产品质量均有较大提升,综合竞争力再迈新台阶。
“受益于稳增长政策带来的行业较高景气度,并且经过近年的调整改革,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全国化业务布局稳步推进。”佳都科技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由于轨道交通是经济稳增长重点发力的领域,公司深耕的轨道交通数字化赛道正成为“增量中的增量”。目前,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武汉、长沙、合肥、宁波、大连、郑州等地16个在建轨交项目都进入了建设高峰期,部分线路已具备开通条件,力保按期交付落地。
物流常态化运行
物流畅通才能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的正常推进,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近日走进货运枢纽杭州传化公路港,感受车轮里的经济脉搏。
位于杭州市钱塘区的杭州传化公路港,紧邻萧山、柯桥及诸暨等工业重地,一期项目占地面积近400亩,目前入驻的物流企业超过300家,货物可通过干线运输实现一港发全国。
走进杭州传化公路港内,大大小小满载货物的货车不时从身边驶过,大门口经常堵车。从各物流公司仓库堆放的货物可以看出,发往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货运码头比较忙碌,停靠在月台上附近的货车正在排队等待,完成装载后,这些货车将奔赴各自目的地。
(传化物流港,摄影:李小平)
“从港内总体车流量来看,目前已经基本感受不到疫情影响,但由于各地的疫情、防疫政策不同,各专线运营有所不同。”传化智联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6月以来,杭州公路港内日均车流量保持在5000辆左右,环比提升超过10%,港内近300家物流企业、100余条快运专线的业务逐步恢复常态化运行。
杭州踏云物流有限公司经营上海专线,看上去十分忙碌,门口空地堆满了包裹。“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停了2个多月,6月1号刚刚复工,现在去上海的火车可以发车了。”踏云物流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但是,一连几天,上海接收点仓库处于爆仓状态,让我们这边不要继续送了,消化不了。”他一手指着堆满货物的仓库,一边很无奈地表示,“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货源,而是两头爆仓。”
(传化物流港,摄影:李小平)
杭州至上海的运费仍比正常情况下略高。踏云物流负责人介绍,正常是120~130元/吨,现在的价格在150~200元/吨,主要还是受疫情管控影响,得考虑司机滞留期间的吃、住问题,这些费用都需要货主自己承担,否则叫不到车。
杭州发往江苏各地的专线已经恢复常态化运行,近期包裹数量较此前已经略有下降。
入驻传化公路港的杭州程群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营江苏各地市的大型物流企业,为周边约500家企业提供物流服务。“4~5月,江苏很多地市对疫情防控政策抓得非常严,很多跑运输的个体户,甚至物流公司,因为注册资金达不到要求而拿不到通行证,只能停止运营。这种情况下,货主们来到传化物流港,新客户带来了新增量。”该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近期,感觉发货量出现了小幅下降,虽然对公司不是好事,但确实是一个好的信号,从侧面反映物流开始畅通了。”
上海汽车产业链“满血复活”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上汽乘用车临港工厂等整车厂均已启动双班制,产能进一步爬坡。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产能利用率已恢复至100%。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夜景)
与此同时,在头部整车厂的带动下,一度停滞的汽车产业链也在“满血复活”。“不光客户着急,我们也都着急了,整个公司目前处于赶工状态。”一家工厂位于上海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负责人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
“为保安全,工厂采用双班制进行封闭式生产,目前已经累计生产整车超4万辆,产能利用率恢复至100%。”6月10日,特斯拉中国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积极配合并在4月完成复工,同时积极带动和帮助了产业链中兄弟企业高效复工,促进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生产到物流,从销售到交付尽快恢复。
同样位于上海临港的上汽乘用车也于5月底开启双班生产压力测试,目前产能大约是单班生产时的两倍,接近满产时的八成左右。“最近我们一批员工有机会回家休整了,工厂也由原来的单班恢复到双班。”上汽通用一位驻厂员工对记者表示,疫情以来,工厂封闭式生产并未中断,如今更多的员工返岗,生产也恢复了正常。
(复工后的首批整船特斯拉电动汽车出口)
另外,记者了解到不少工厂在员工返岗时召开了复工主题的会议,强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产能。例如,上汽大众安亭汽车二厂发动全员群策群力,响应公司号召大力开展“拼产量、守健康、保安全”合理化建议专项活动,吹响复工复产快进号角。
加速恢复生产,也能体现在销量数据上。乘联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特斯拉批发销量为3.22万辆,其中出口2.23万辆。今年1~5月,特斯拉累计交付量为21.59万辆,同比增长超50%。
上汽集团发布的产销快报显示,5月份公司销售整车36.4万辆,正在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其中,上汽新能源车5月份销售近7.2万辆,同比增长56.6%;1~5月份累计销量已超过30万辆。“上汽将力争实现全年110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目标。”上汽方面表示,将在扎实做好各项防疫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复工复产,持续加快产销恢复的步伐。
“根据5月13日上海官方发布,整车企业基本实现连续稳定生产,每天下线整车约2000辆。这个数据是同期水平的20%左右。目前整车企业对产销量也有比较高的期望,6月份预计可以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预计下半年企业加班加点会把上半年的损失赶回来。”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
由于汽车产业链较长,复工复产离不开上下游企业的全面协同。整车厂加速运转的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忙碌起来。
张翔向记者分析,对于一家车企来说,影响生产的主要是三个要素:一是零部件,二是员工,三是物流。目前看,随着员工基本返岗复工,物流也在恢复,零部件的供货是当前最重要的环节。
“为了帮助特斯拉等头部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困难,上海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临港新片区还与特斯拉成立工作小组,一企一策协调各方力量保证企业高效复工。”特斯拉中国方面向记者介绍,特斯拉数百家供应商不仅遍布全国,还包括许多海外供应环节的情况,相关部门通过带动和提振关键零部件供应和仓储物流等环节,以特斯拉的复工带动相关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上汽乘用车相关人士介绍,企业对供应商原材料备货等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整理了首批100多家重点供应商。上汽根据名单全力帮助这些供应商第一时间复工复产,除了解决人员到岗、防疫到位外,还帮助解决原材料、物流运输等各项事宜,“一厂一策”协同复工复产。
“我们的生产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订单本身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根据客户的需求,我们这边要开足马力,希望在下半年把四五月份的损失弥补回来。”均胜电子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公司在上海青浦、临港的工厂5月底已全面恢复生产,目前公司上下处于赶工状态,预计六七月份能恢复疫情前的产能利用率。
“之前受疫情影响,交货计划会有一些调整,随着物流畅通,交货逐步在恢复了。”长盈精密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据悉,在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的推动下,经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全力协同,长三角重要物资应急保供中转站(浙江-上海)正式投运使用后,供应商运输车辆可在宁波等站点卸车,再统一运往工厂,保证汽车零部件的顺利供应。
“汽车产业链企业赶工表面上看是为完成年度销售任务,内在原因则是市场竞争。”张翔对记者表示,汽车产业以点带链、协同复工对产能的提升效果明显,不过,目前零部件供货还有待完全恢复,产业链企业产能真正恢复预计要到7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