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系统所副所长)
金句:
1.能源电力现在提升到了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这里边有两个比较典型的提法,
一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二是要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新能源为主体的情况下,如何去实现,过程当中又面临哪些挑战,分为以下三方面挑战。一是充裕性的挑战,二是安全性的挑战,三是经济体制的挑战。
3.现有的技术只是工具箱而已,一定要强调这种机制体制的重要性,考虑的维度角度不只单从电力系统来考虑,要放在能源系统乃至于整个社会系统去考虑如何解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大家好。非常感谢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组委会,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汇报、探讨一下,关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一些相关的思考。这个报告主要引用国网公司与中国电科院的研究成果,在此说明并表示感谢。
传统电力系统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是自然增长、源网自洽的模式,满足两条基本准则,第一个发电要跟踪负荷,需要多少发多少,再一个叫动态实施平衡。储电,一直是非常大的难题,难以大规模的长时间的储存,它要求动态实时平衡,从特性上来说,跟交通水利的系统,有巨大的不同。中国在技术与规模上,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力系统。电源技术,从发电来讲,新能源传统电源,还是从电网的规模和电网的技术来讲,都是世界性,在面临这种能源转型的时候,也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为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能源转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金属密集性,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新能源发电,或是其他的电力电子转换,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矿产资源,所以这是金属密集型的转型。
二是主体多元性,一个供电半径一个供电主体、电网公司。相当于能源供给的形式,由多主体来共同参与。
三是为了能够可持续发展、长效发展,要求和谐生态性,也就是长链条共享机制。
能源电力现在提升到了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这里边有两个比较典型的提法,是值得关注的。
一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二是二十大报告提到,要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国家高度重视当前能源角度和电力角度的发展阶段。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目的是要解决能源系统的问题,而不是解决电力系统的问题。电源是以新能源为主体,目前电网还是原来的电网,不过直流更多了,规模更大了。极端天气导致尖峰负荷越来越多,而且电动汽车带来的随机性负荷也越来越多,进一步增加了平衡的难度。传统的火电设计利用小时是5500,来满足利用小时数是五六千的负荷,现在火电核电的利用小时下降到3500,要用降低部分的利用小时,和灵活调节利用小时数一两千的新能源去匹配。所以说,过去是解决稳定能源供给下的系统稳定问题,现在要用一个利用小时数一两千的新能源,来解决一个满足利用小时数五六千个负荷的问题,解决一个不稳定能源供给下的系统稳定问题。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要放在整个能源系统中考虑,乃至于整个社会系统当中去考虑。近些年,煤价飞涨,火电发电受阻。极端天气,四川干旱来水不足。2030年达到60亿吨标煤,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速,要从过去的3%的增速降到1.5%,影响是非常大的。能源消费的增速要放缓,但经济增长是否增速下降?到了2060年,要进一步降低能耗水平至46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要占到80%,非化石能源电量占到90%,电能电气化的水平在终端能源消费占到70%。
在新能源为主体的情况下,如何去实现,过程当中又面临哪些挑战,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充裕性的挑战,新能源发电发电量大概是常规机组的1/4,保障出力大概是1/20。在考虑一定的受阻容量之后,将火电这种常规电源作为保障出力,即使没有风、光能源,依然可以满足需求。从现在到2030年,最大负荷的增长要远大于保障出力的基础增长,这就是保供的压力。发展新能源常规机组,需要灵活性。储能,用到大量的新能源装机来保电量,用灵活性调节资源把电量进行转移和平衡。在支撑电力的这种保障处理不够的情况下,平衡问题分为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在时间尺度上,新能源有分钟级、小时级的、天级、数天级,甚至周级这种波动性,也包括季风气候这种季节性波动,新型电器系统的平衡,这种充裕平衡,靠储能可能解决不了波动性的问题。
在空间尺度上,中国中东部的资源量大概21千瓦,目标是开发50亿,相差的30亿要从西部开发要送过来,西电东送的规模需要增加,西电东送河西走廊只有十几公里的平原地带,从其他的地方走,还有没有空间,没有足够的经济走廊和保障问题。
二是安全性的挑战。电网安全追求万无一失,但是往往出现问题之后,就是一失万无,会造成连锁性的大范围事故。新能源对系统的支撑能力明显是减弱的,对电压的支撑也减弱。特性也更加复杂,因为主体多,控制特点与传统的同步机不同,曾经的控制设备控制单元,它的运行时间尺度基本上是在秒级毫秒级,电力电子装置引入了之后,它的运行频带范围涉及到微秒,出现宽频震荡的问题。
三是经济体制的挑战,要找到一个成本可接受的技术解决方案。新能源发电低边际发电成本在下降,但是系统的构建成本、匹配成本是在增加的。利益主体的数量在增长,平均的体量又在快速下降。同时产销者的出现,带来了体制机制的巨大挑战。国外发生了很多事故,美国德州,不单是引风电出力不足,不单是引起了电力短缺,还导致了电价的快速增长。南澳的和英国的两次停电,说明新能源的安全性隐患,会带来一些安全性的事故。新能源发电,确实能拉低发电成本,但系统的购网成本却在不断增加,辅助服务的成本在不断增加,总体成本还是呈一个上涨趋势,国内外许多案例都反映出这个趋势。
新型电系统建立在金属密集型基础上,建立在这种矿物质消耗技术上,它的经济性是受到严重挑战的。原料价格上涨,电价上限还有积极性供电的不足,超出了当前市场机制的应对能力,是对机制方面的一个挑战。
中央提到要先立而后破,如何保障平稳的经济社会用电需求,完成能源转型。要有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能源贫困,能源的社会公平属性,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电和水、空气一样,应该随取随有,应该人人都能够负担,是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的问题。
现有的技术只是工具箱而已,一定要强调这种机制体制的重要性,考虑的维度角度不只单从电力系统来考虑,要放在能源系统乃至于整个社会系统去考虑如何解题。
先看负荷,社会用电量增加一倍,最大负荷增加2.5倍,峰谷差会进一步加大,是不可改变的,平衡的挑战加大。
再看电源的这样一个趋势,电源67亿总装机,50亿是新能源,新能源是绝对的装机主体,同时电量也超过了50%,是电量的主体。但常规电源与负荷的占比以及其一次能源的保障程度,决定了系统兜底的程度。所以作为保障电源,常规的电源火电、水电,还承担着兜底的作用,一方面要为新能源处理腾退空间,另一方面还要为系统当新能源发电不济的时候,作为基础保障性的电源。
现在让火电给新能源电力电量腾出空间,根据预测到2060年才1000多利用小时,比现在的3500还要低,它的收益与投资回报是否可观。当前中国的火电,平均服役年龄才12年,它的正常的使用寿命通常是达到30~50年,国外有的机组保养得好,甚至达到70年。所以说到2060年的时候,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存量火电在运行当中,退出机制不得而知。
现在有一个新提法,火电增装机,但是不增电量,相当于电量给新能源让步,但增加装机之后,主要是要提供灵活性、提供支撑的。火电的腾退还是压力非常大的。电网如果按现在这种负荷和电源的预测,完全靠主网来完成供给和匹配的话,当前的大电网规模要增加一倍,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撑?
现在的输电走廊,城市以及各个地域之间的通道,是否有那么大的空间再建一个大规模的电网,这是对输电网一个极大的挑战。输电网如果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空间可以去发展的话,是不是应该从配电网去考虑?配电网将成为区域电力供需和资源配置平台的主体,也就是主网的功能下沉,配电网主网化。电力电量平衡或供需在配网层面完成,利用分布式电源,负荷就自己平衡匹配,不需要在主网上大规模的功率的交换和配置,减轻主网压力。
国网公司过去10年才装了不到500万千瓦的新型储能,提出目标2030年要搞一个亿。新型电力的构建、新型储能的投资估算需要4万亿。国网公司现在总资产4万亿,仅储能一项的投资,新型储能一项的投资,就需要再建一个国网公司,投资的规模可行性,是否可实现?
另外,安全性。国内外电池引发的火灾频现是需要重视的。现在储能的技术趋势一味追求高能量比,提高能量密度,体积小能量大。但是其实对电力系统来说,对体积的要求和能量密度要求没那么高,是不是该考虑提出更适合电力系统发展需求的储能?从电力系统的角度说,储能技术是低成本长寿命、免维护容量的技术,不同的储能技术应找到它不同的场景。另外就是特性的变化,打击强度增加,承受力在下降,安全风险增长。要分阶段去解决,追求安全、经济、清洁,既要又要还要几乎是不可能的,它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做不可能三角形。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解决其中的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有可能在最终的时候,就能够达到一个比较完美,或者比较协调有效的这样一个可行的解决。
总之,科技创新是新型电力系统演进的动力和支撑,要丰富我们的工具箱,要给我们的决策者、政府、用户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路径。要注重有一个保底的路径,底线思维,防范风险,从社会能源电力全局的视角来审视新型电力系统。以上就是我的汇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