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在合肥学院内,求职者现场了解招聘信息。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新华社合肥6月18日电(记者汪海月、马姝瑞)线上测评、视频面试、网上签约……和身边的很多同学一样,22岁的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于桐在过去几个月经历了不一样的“就业季”。
“受疫情影响,线下招聘受限,我在学校举办的线上双选会上看到企业招聘信息,在网上投递了简历,最终定下了工作。”毕业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于桐说。
6月,高校毕业季到来,今年中国的1076万大学毕业生面对疫情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就业压力。
从去年9月份的秋招开始,于桐就开始了求职之路。参加求职训练营、听线下宣讲会、跑招聘会……然而,这些传统的求职路径都因为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按下了“暂停键”。
“企业进不来,我们也出不去,各类线下招聘延期举行,学校引导我们进行互联网‘云’就业,举办了多场线上双选会,把所有环节都放在网上,也更加省时省力。”于桐说。
5月17日,在合肥学院内,求职者(右)向用人单位工作人员了解招聘信息。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钟小要介绍,为了应对今年特殊的就业形势,学校系统推进互联网“云”就业模式构建。在信息发布、人岗匹配、面试签约等环节,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线上就业服务,截至目前举办了108场线上宣讲会,20场线上双选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面对超千万的毕业生就业群体,中国不断创新途径,组织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升级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深入推进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多举措全力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孕育出更为多元的市场主体,也催生出一些有别于“朝九晚五”的新型工作岗位。一些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在这类岗位上发挥自身价值。
临近毕业,22岁的应届生吴林忙着为自己刚刚成立不久的自媒体工作室“招兵买马”,招聘剪辑、摄影等团队成员。
学习广播电视专业的吴林从大一开始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记录生活,经过四年的经营,已经拥有上百万粉丝。他早早就规划好毕业后继续从事自媒体工作。
“我喜欢自由、自主的工作环境。互联网更新迭代的速度快,从事这一行业需要有极高的敏锐度,不断发展变化,紧盯风口。”吴林说,自己也在不断学习积累。
5月17日,在合肥学院内,求职者(中)向用人单位工作人员了解招聘信息。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面对就业压力,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更为谨慎,暂时选择考研、考编、游学或进行创业考察,为未来的就业创造更多可能性。
智联招聘发布《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50.4%选择单位就业,较去年下降6个百分点;自由职业的比例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
中国各地都在为各种新的就业形态提供保障。北京给予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最长3年的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武汉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凭身份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大连实现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免费参加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职业生涯需要长久的规划和努力,就业的道路也不止一条。新一代的年轻人根据形势的变化积极调整就业思路,同时更加注重把兴趣爱好、自我专长和职业选择相结合,更加理性谨慎地考虑职业发展的方向,这些都值得肯定和尊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徐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