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周弋博】
俄乌冲突已持续近4个月,尽管获得了大量西方援助,乌军前线的武器装备仍频频告急。有人不禁怀疑,西方国家目前的军工产能还撑得起一场战争吗?
当地时间6月17日,英国智库“皇家联合军种国防研究所”(RUSI)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因军工产业规模的不断削减,西方国家目前可能已经不再具备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工业能力。例如,美国每年所生产的火炮弹药最多在俄乌冲突中维持10天到两周的消耗,光是向乌克兰运送的700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就消耗了美国三分之一的库存——而这也仅够乌克兰使用两周。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美军退役中校,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发表了多篇分析文章。该文章认为,这场冲突表明,同实力对等或接近对等的对手之间的战争需要技术先进、规模庞大的生产能力,而军工产业并不能做到“随时扩大规模”,美国若想继续充当“保卫民主的军火库”,就必须重新审视其军工产业的现有能力。
英国智库“皇家联合军种国防研究所”(RUSI)网站截图
经检索,RUSI于17日发布的这篇文章题为《工业战争的回归》,作者为亚历克斯· 维希宁,是一位曾在美军服役20年的退役中校。
公开资料显示,维希宁担任过8年的美国陆军装甲军官,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参与了4场战争,还担任了12年的北约和美国陆军概念开发和实验的建模和仿真军官。
该文章指出,俄乌冲突是一场大规模战争,约25万乌军士兵与45万名乌方动员起来的公民士兵,正在同约20万的俄军士兵作战,乌方的武器弹药的消耗速度只能靠大规模的工业基础来维持。
“这一现实情况应该是对西方国家的一个具体警告。”该文章称,西方国家已经削减其军工产业能力,放弃了部分生产规模和效率,这也导致西方国家目前不再具备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工业能力。
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俄乌冲突每日简报中,提到了俄军开展的火力任务次数。据该文章统计,在5月19日至31日,俄军每日约发射7176发炮弹。
尽管该数字只是估算得出,存在一定的误差,且不包括“卢甘茨克人民共和国”与“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武装部队发射的炮弹,但也不影响最终结论。
该文章表示,目前,美国正在减少其火炮弹药储备。2020年,美军对火炮弹药采购减少了36%,至4.25亿美元。2022年,美军计划将155毫米火炮弹药的支出减少至1.74亿美元。
具体而言,美军将采购75357发常用的M795炮弹,1400发用于M777榴弹炮的XM1113炮弹,1046发用于 “增程炮兵系统”的XM1113增程炮弹,以及426发“亚瑟王神剑”(Excalibur)精确制导炮弹。
据此,该文章得出结论:美国每年所生产的火炮弹药最多在俄乌冲突中维持10天到两周的时间——即便对俄军每日消耗炮弹数的估算误差超过50%,也只是将持续时间延长到了三周。
文章作者统计的俄军5月19日至31日期间开展的火力任务次数 图源:RUSI网站
而且,除了火炮弹药,美国的单兵导弹也面临着类似的窘境。
截至目前,美国向乌克兰运送了700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约占其库存的三分之一,未来还计划运送更多导弹。
与此同时,作为世界最大国防承包商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每年生产约2100枚“标枪”导弹,尽管该公司计划在数年内将年产量提升至每年4000枚,但乌方声称“每天需要使用500枚‘标枪’导弹”。
也就是说,占美国三分之一库存的“标枪”导弹仅够乌克兰使用约两周,美国每年生产的“标枪”导弹仅够乌克兰使用约4天(提升产量后为8天)。
此外,巡航导弹和战区弹道导弹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按照美国军方的说法,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已经发射了超过1100枚导弹(乌方的说法为2100枚)。
然而,美国目前每年采购110枚“精确打击导弹”(PrSM)、500枚“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JASSM)和60枚“战斧”巡航导弹——这表明,在三个多月的战斗中,俄罗斯消耗的导弹数量是美国每年产量的数倍。
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21财年武器系统项目采购成本报告截图
该文章指出,美国并不是唯一面临这种挑战的国家。
2021年7月7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在一场涉及美国、英国和法国军队的模拟军事演习中,英国陆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的1300名士兵仅在8天内就将整个英国陆军的弹药储备消耗殆尽。
前美国陆军欧洲司令部司令、退役中将本·霍奇斯对此表示,尽管这只是计算机模拟的结果,但足以表明“当你陷入严重的高端武力冲突时,弹药消耗量会远远超出预期。”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截图
为何西方国家的军工产量跟不上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实际消耗?该文章分析称,核心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对未来战争的假设存在缺陷,导致其对军工产业的发展策略出现了问题。
该文章指出,西方国家关于未来战争的第一个关键假设是,精确制导武器只需一发子弹即可摧毁目标,从而减少总体弹药消耗。
不过,俄乌冲突的战况正在挑战该假设——许多间接火力系统在没有精确制导的情况下实现了很高的精确度,但总体弹药消耗量仍然很大。
部分原因在于,全球地图的数字化以及无人机的大量普及,使得地理定位和目标定位更加精确。同时,也有证据显示,间接火力系统可以实现率先出击命中目标的效果。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提出的第二个关键假设是,军工产业可以“随时开启和关闭”,这种思维模式是从商业部门引进的,并在美国政府文化中传播开来。
该文章指出,在民用领域,由于客户可以增加或减少他们的订单,生产商可能会受到订单减少的冲击,但这种影响不会是“灾难性的”,因为客户通常不止一人,生产商损失可以在其他客户处分摊。
然而,该规律无法适用于军事采购领域。在美国,武器弹药只有一个客户,即美国军方。一旦订单减少,生产商就必须关停生产线以削减成本维持经营,小企业甚至会因此而完全倒闭。
更重要的是,当订单增加时,军工企业若想扩大产能也并非易事,因为许多旧的武器生产线是劳动密集型的,需要很长时间来培训新的劳动力。
同时,供应链问题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不少武器弹药的子部件可能是由分包商生产的,而当这些分包商可能会因为此前订单数减少而倒闭或找到了其他客户,也有可能是来自海外敌对国家的企业。
最后,美国政府一直低估了总体弹药消耗率的问题。从越战时期到现在,美国小型武器工厂已经从5家缩减到1家。而在伊拉克战争最激烈的时候,美国的轻武器弹药开始短缺,导致美国政府在战争初期购买了英国和以色列的弹药,美军还一度被迫动用越战乃至二战时期的.50口径弹药储备,以满足战争需求。
事实上,美国政府问责局估计,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平均每击毙一名敌人就需要约25万发子弹,以至于美国的弹药制造商无法满足需求。
该文指出,哪怕美国盛行的枪支文化导致美军可以从民间渠道获得更多轻武器弹药供应,但诸如“标枪”反坦克导弹或“毒刺”防空导弹之类的武器就没法通过类似的渠道弥补供应了。
顿巴斯武装部队缴获的“标枪”反坦克导弹 社交媒体截图
该文指出,俄乌冲突表明,同实力对等或接近对等的对手之间的战争需要技术先进、规模庞大的生产能力,俄军的弹药消耗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的预期和弹药产量。
据此,该文得出结论:美国若想继续充当“保卫民主的军火库”,就必须重新审视其军工产业的现有能力。若西方国家同其他国家的竞争真的进入到了军事领域,那么前者必须首先从根本上改善军工产业的生产策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