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5位院士履新校长,高校为何争相引院士?

热点资讯2022-06-21 12:31:42未知

11天5位院士履新校长,高校为何争相引院士?

6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召开全校干部教师大会,宣布省委、省政府关于聘任中科院院士李亚栋为该校校长的决定。生于1964年的李亚栋,是知名化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成为进入6月后,继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重庆大学之后,第4所迎来“院士校长”的高校。

近期,高校人事调整密集,多位在学术领域卓有成就的院士走上了校长岗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以来,至少有9所高校的新校长具有院士身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很多高校希望选择一个更有影响力的校长提高自身地位,而院士具有某些优势,比如他们在科研领域走在前面,做校长后可以带动学校相关领域发展。同时,高校中很多课题项目申报时是否能通过,院士有重要的发言权,他们做校长后,在这方面对学校也有利。

“但院士能不能做好校长,还需要实践来检验。”储朝晖说,从现实看,有些高校校长尽管不是院士,也能做得不错。所以,不能像唯学历、唯文凭那样,认为做高校校长就得“唯院士”。

他认为,高校聘请院士做校长,应充分考虑到其专业方向和优势特长,是否与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相吻合。

11天5位院士履新校长

据教育部消息,1月7日,中组部在东南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命决定,黄如任东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她也成为今年第一位走上高校校长岗位的院士。

黄如201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等职务。她主要从事微电子低功耗器件及工艺研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2月17日,深圳大学召开干部大会,宣布毛军发担任该校校长。毛军发生于1965年,1981年以邵阳市高考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图/IC

毛军发主要从事高速电路互连与射频电子封装研究,担任相关领域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和973首席科学家。

2月18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领导干部会议召开。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主持会议,向徐春明颁发院长聘书。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去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徐春明一直致力于化学专业研究,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相关论文300余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36件、中国发明专利102件。201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4月21日,陆林被聘任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校(院)长。陆林主要从事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和发病机制研究,曾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2017年9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当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成为国内精神卫生领域第一位院士。

从5月30日到6月10日,在短短11天内,有5所高校迎来院士校长:5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6月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树新任重庆大学校长,他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技术、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6月5日,中科院院士张锁江任河南大学校长,他是化学工程专家,主要从事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研究;同日,中科院院士李蓬任郑州大学校长,她是分子生理学家,长期从事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研究;6月10日,中科院院士李亚栋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


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图/IC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这些新任“院士校(院)长”中,多人曾担任过副校(院)长。黄如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树新当过天津大学副校长、毛军发担任过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有的“院士校长”是回到母校做校长,例如黄如曾就读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李亚栋曾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还有的是回到家乡做校长,例如此次出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的李亚栋是安徽籍,出任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院长的徐春明是山东籍,出任河南大学校长的张锁江是河南籍。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逢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学校长是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少数”,大学的校长人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状况。最近高校“院士校长”现象越来越普遍,引起了社会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2022年已经有9位院士任高校校长,数量上超过了去年全年。

2021年有8位院士担任高校校长,他们分别是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中科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中科院院士)、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龚新高(中科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聂祚仁(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图/IC

更早的2020年,也有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出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的例子。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图/IC

高校为何争相引院士?

院士出任高校校长与各地引才政策密切相关,从相关聘任仪式上官方讲话或新任“院士校长”的表态看,“汇聚人才”“争创一流”“科教融合”等成为关键词。

例如,在郑州大学与河南大学的校长聘任仪式上,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都提到人才问题。在郑州大学校长聘任仪式上,他谈到,把引育人才、汇聚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吸引更多豫籍优秀才俊报效家乡。

在聘任仪式上,李蓬称,郑州大学将坚定瞄准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办学方针,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教学体系,发展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成为中原大地教育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

在陆林受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校(院)长的干部会议上,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提到,聘请陆林是省委着眼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深化科教融合改革实际,结合校(院)领导班子建设和事业发展需要,经过通盘考虑、充分酝酿、慎重研究做出的决定。

陆林表示,将尽快转变角色,坚定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继续深化科教融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落实北京大学与山东省战略合作事项,加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大平台建设,推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双一流”高校进程。

2021年10月31日,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表示,目前,我国顶尖高校的总体实力与量化指标在国际上处于一流水平,“尽管如此,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还不算多,同时在开创新的学科方向、推动科技重大进步、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等方面仍需努力”。

今年6月10日,履新深圳大学校长接近4个月的毛军发在一次活动上表示 ,“深大的目标定位非常清楚,就是希望在21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

他称,深圳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要立足特区、拥抱港澳、胸怀祖国、面向全球,这才是一所国际一流大学应该有的战略和胸怀”。

他还表示,希望深大能不为大学排名等表面指标所牵引,不为外界因素所干扰,以“十年磨一剑”的态度钻研一些重大课题,扎扎实实作出贡献。

有舆论称,院士当校长,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无论对推动科技攻关,还是解决“卡脖子”难题,无论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还是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等,都有独特优势,可发挥自身所长。

从过往的案例看,有些院士出任校长后,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8年11月1日,李元元出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他长期从事粉末冶金、材料加工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院士之前,李元元就积累了多年的高校校长经验,2003年他出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2011年他任吉林大学校长。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吉大的科研成果每年应用在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新增产值超过100亿元,除了传统的支柱产业,新兴的医药产业、生产服务业等,绝大部分新的增长点都有吉林大学的贡献。

储朝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院士做校长后,除了他们的学术经验等因素,也会对学校产生一些积极作用。

他说,现在有些高校存在校领导和专任教师竞争一二级教授的现象,有的校领导不做科研,却要争教授,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也不能服众。院士做校长后,这方面问题就不会存在。

此外,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方面,有些校领导层中缺少外部血液,存在“近亲繁殖”现象。“这不利于学校长期发展,从外部聘请院士做校长后,有利于破解这种局面。”储朝晖说。

破除“唯帽子”观念

“院士校长”履新后,被各界寄予厚望,他们的治学理念和能否适应角色转变也颇受关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院士的学术能力是得到公认的,但能做好学术研究,不代表能管理好大学。毕竟,管理一所大学,与开展学术研究是两回事。如果院士担任校长后,还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很可能影响到对管理学校的投入。

在熊丙奇看来,校长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职业,从全世界范围看,很多大学的校长,即便担任校长之前是一流学者,但担任校长后,均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甚至不再带博士生,而是全力做好学校管理和师生服务。

由于校长不再进行学术研究,也就避免了利用权力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谋求更多资源,避免行政权和学术权、教育权不分。

熊丙奇说,我国有的高校为处理这一问题,要求高校校长不担任学校的学术委员会主席,退出学术委员会,而如果校长继续从事学术研究,那退出学术委员会的意义并不大。

显然,要求“院士校长”不做学术研究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行政管理,行政权与学术权的关系,就是“院士校长”需要回答好的问题。

他称,从学校管理角度看,应该首要关注的是校长的教育管理能力,但我国社会却更多从学术角度看待校长岗位,认为校长是一流学者、院士,才与校长岗位匹配。

另外,社会在评价大学校长时,也不是首先看其管理大学取得的学校发展进步,而是看其在校长岗位上继续获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如媒体经常报道,某位大学校长一边担任校长,一边带领科研团队攻关,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

熊丙奇表示,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聘任“院士校长”或有借院士提高学校地位的考量,在校长代表学校出席各种活动时,院士身份可以为学校“增色”。这其实是需要破除的“唯帽子”观念。

他说,学校发展建设要重视里子,而不是看面子。地方本科院校要建好,需要有清晰明确的定位,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不能模仿名校办学,提高所谓的学校排名。只有走出有特色的办学之路,聚焦内涵发展,才能推进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办学质量。

储朝晖也表示,从世界范围看,很多高校校长都是专职的,专职校长可以专心做好校长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而高校聘请院士做校长后,如果还是想让他们过多参与科研等活动,他们就很难有足够精力做好管理工作。他们就会成为教育家陶行知说的那种“命分式的校长”,这不利于高校的长期发展。

储朝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某位博士受聘做一所中学校长。但是仅仅两三年后,这名博士就离任了。

“高校请院士做校长,跟中学请博士做校长,出发点有一定相似性。”他说,“现在很多大学没有发展好,是因为内部管理和学术规则等因素造成的。高校不应对院士校长有过高的期望,认为他们到任后,什么问题都会解决。即便同样是院士,也存在性格与能力差异。”

储朝晖说,“一旦到了校长岗位,他们就应做足接受各方面检验的心理准备。”

发于2022.6.20总第1048期《中国新闻周刊》

杂志标题:高校密集迎来“院士校长”

记者:周群峰

本文标签: 院士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  院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