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买到1个月内3次限购,当红基金经理提示风险了!

热点资讯2023-02-06 15:29:44智慧百科

被买到1个月内3次限购,当红基金经理提示风险了!

1、我个人认为绝大部分的行业在2023年不见得有特别大的机会,尤其是现在市场上比较公认的一些板块,包括消费、新能源、地产产业链等等。

2、对于某些消费品,它是不是具备长期的增长潜力,我觉得市场可能有点过于乐观了。

3、2023年大概率会比2022年好一些,但是在2023年挣钱未必有大家想的那么容易。

4、不能简单地去赌经济复苏所带来的一些板块性的弹性或者机会,要平衡好短期和长期,平衡好机会跟估值的安全边际。

5、很多人觉得2023年一定是港股比A股好,我觉得如果看未来要一两个季度还真不一定。

——招商基金朱红裕



朱红裕管理的招商核心竞争力在继1月11日起,限购10万元;1月16日起限购5万元后,2月1日,再次发布了今年以来的第三次限购公告。

公告内容表示,为保障基金的平稳运作,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招商核心竞争力自2月1日起限制大额申购(含定期定额投资)和转换转入业务,限制定期定额投资金额为1万元。



1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连发三次限购公告,这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创造了历史。

这只基金连续调整限购额度的主要原因就是太火了,资金持续买入,规模大幅度增长,据说和四季度末的60多亿相比,2023年才过一个月,这只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百亿左右。

招商核心竞争力这只基金为什么这么火,为何又要不断限购我们今天一起来聊一聊~

招商核心竞争力大火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优秀的业绩,这只基金成立于2022年4月13日,截至2023年2月3日,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A股整体表现不如人意的情况下,获得了56.43%的收益。





在看了招商核心竞争力这只基金的业绩过后,我们再来认识下朱红裕这位最近大火的基金经理。

如果你去翻阅朱红裕的简历,就会发现这位基金经理的任职经历非常丰富。

2005年至2010年,先后在华夏证券研究所、银河基金、华安基金任研究员;

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任国投瑞银基金公司研究部总监、基金经理;

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任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

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任弘尚资产联合创始人、合伙人、首席投资官、投资经理。

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任招银理财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投资经理。

2021年5月加入招商基金,任公司首席研究官,分管公司研究部、投资支持与创新部。

在将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朱红裕从券商研究员到公募基金经理再到私募、银行理财子公司,最后再回到公募。



很明显,虽然招商核心竞争力2022年4月才成立,但是朱红裕却是一位从业17年的投资界老将。

回顾历史产品业绩,朱红裕也是非常优秀的,获得超额收益较高,获得了众多奖项。

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朱红裕管理国投瑞银稳健增长的任职期回报为-0.47%,跑赢同期沪深300的幅度超过29%,业绩表现较为突出。

凭借该产品,朱红裕摘得2011年晨星中国年度混合基金奖(国内唯一)、2011、2012年一年期、三年期混合型金牛基金奖等众多奖项。

2013年12月至2019年5月,朱红裕在弘尚资产任职期间,代表产品国联安-弘尚资产成长精选1号的年化收益为11.87%,任职期超额收益(相对沪深300)为27.45%。

在此期间,朱红裕曾两次获得私募界的金长江奖和金阳光奖。

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朱红裕管理的理财子公司主动权益产品——招卓沪港深精选周开一号,任职回报为24.36%,跑赢同期沪深300和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的幅度分别为14.01%和14.45%。



至于招商核心竞争力,就不用老K说了吧,也是大幅跑赢沪深300,完全火了!

在2022年的震荡市,招商核心竞争力的最大回撤仅用14.35%,朱红裕控制回撤的能力可见一斑。



就是这样一位厉害的基金经理,最近在一场直播交流中,给大家提了一个醒:对于2023年的市场,朱红裕直言绝大部分的行业不见得有特别大的机会,尤其是现在市场比较公认的一些板块,消费、新能源、地产产业链等等。

老K在这里也提醒大家,不要天天想着牛市和爆赚,一定要降低自己的收益预期。

在这场交流中,朱红裕详细的回顾了过去两三个月的操作思路与思考,逢低增持了与国内需求企稳与修复相关的港股地产、物业、消费和科技等板块,年末增持了军工等行业的制造业龙头公司,整体来看保持了组合的平衡与结构分散。

老K将其中的一些重点整理了出来,分享给大家。

一、关于招商核心竞争力的配置

我们在后面的申购资金到来以后,没有大规模的去买那些头部的科技股,也没有大规模的去买下游的消费品,特别是大众的消费品。

我们反而增加了跟上游、中上游、中长期逻辑相关的一些资源品,包括港股的一些比较低估的油气资源的股票,以及A股跟电相关的中上游的股票。

这是我们对过去两个多月以来,所观察到的一些产业链和行业变化,所做出的应对。 其他的配置基本上跟年报里看到的结构没有特别大的差异,结构上是比较分散的。

当然,我们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增加了一些军工和制造业的配置。因为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大部分时间里,绝大部分机构都是看好消费品下游的消费复苏,包括出行、产业链等等,大家对于内需的复苏和修复形成了过度一致的预期。

对于某些消费品,它是不是具备长期的增长潜力,我觉得市场可能有点过于乐观了

二、关于2023年的市场

股票好玩的地方就在于它未必是线性的推理。

当股票的价格严重偏离了长期对于A的预期的定价的时候,就算A发生了,也未必得到B上涨的结果。 但是,大部分人都习惯于从线性维度得出A发生,我就能够买B,B会实现上涨。

很少有人会去考虑A发生的概率或者程度有多少,已经反映在B的情景里。

比如航空市值和股价反映了什么样的预期?旅游股反映了什么样的预期?军工又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长期预期?

所以我们要去思考的是什么?

第一,所谓的A发生是不是充分定价在了我们所说的那些公司里或者行业里。

第二,A发生在中短期,跟这个行业和公司中长期对比,是不是存在明显的错误定价或者偏差。

这是我们在做投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预警。

我们通常都自以为是的认为,好像得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根据这个结论,就应该买某个资产,这个资产大概率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回报。

因为这样的一些考虑,我们在去年底今年初增加了军工和制造业的市场,所以现在的产品结构是比较均衡的,不管在行业上还是产业链上,中下游比以前更加的均衡。

因为在10月底的时候,我的持仓还是略有偏离的。像当时港股的比例,拿到了上限。现在已完成了一些减仓和调仓,把一些大的互联网科技股都卖了,增加了一些其他的消费类、资源类的股票。加上规模增加,港股比例也有些摊薄。

我想2023年大概率会比2022年好一些,但是在2023年挣钱未必有大家想的那么容易。

年初以来,很多板块轮动的非常快,似乎预期实现了,但股价跌的一塌糊涂,许多业绩低于预期的股价拉大阳线,本身就说明这个市场还在纠结的寻找2023年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保持这样的结构安排,本身就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变化。后面不能简单地去赌经济复苏所带来的一些板块性的弹性或者机会,要平衡好短期和长期,平衡好机会跟估值的安全边际

净值可以涨得慢一些,但不能因为有些事情低于预期,或者说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出现了很大的波动,这样应对起来就会很被动。

三、看好的投资方向

我个人认为绝大部分的行业在2023年不见得有特别大的机会,尤其是现在市场上比较公认的一些板块,包括消费、新能源、地产产业链等等。 如果时间稍微拉长一点,重点需要去看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包括以计算机为首的这些行业

计算机虽然在过去几个月里涨了不少,但如果放在三五年的维度,其实涨得非常少。 我们把这个行业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年前我跟红杉资本的一些同事交流,他们去年上半年去美国硅谷交流下来的数据和情况是,硅谷现在投的早期的项目,不管是创业者还是VC,一致认为云以及智能化是未来十年的全球创新的浪潮,或者是最重要的机会之一

现在我们的数字化水平,或者说相关领域发展的阶段,类似于2000年左右的消费互联网,所以要站在一个相对更长期的维度去看,这个行业可能存在着重大的投资机会。

这是要放在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维度好好去看的行业。 我们之前就有所布局,我们也在研究和对比,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挣钱的概率可能也会稍微高一些。

2、发生了非常大的根本性转折的行业

有一些行业之前是属于定价不正常的,但定价不正常也需要站在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去理解。

比方说运营商,这是一个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大行业,运营商在两三年之前是非常糟糕的一个行业,持续不断的社会责任导致了持续不断的资本开支,然后国家鼓励运营商互相内卷,压低流量成本和流量价格,为很多的互联网企业做嫁衣。

但在过去的两三年,这种定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资本开支的效率越来越高,强度降低,资费定价不像以前那么内卷,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及分红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所以,如果(把这个行业)放在产业生命周期里去理解,这个行业发生了非常大的根本性转折。 其他行业也可能会发生这么重大转折,比如电力、交通运输里的部分行业,都存在这样的机会,当然这里面可能是以国企为主,最好选择那些大概率民企不太可能进来的,偏垄断的。

3、上游的资源,包括油气和有色相关的资源品

站在全球的长的历史维度来看资源品,从一两百年的维度来看,其实是通缩的。 因为技术进步、巨大的效益、分工体系的完善和全球化,导致这些商品的价格如果按黄金来衡量是通缩的。 但我们可能处在一个大的历史转折点,很多商品的资本开支严重不够,矿的品位持续衰减,去全球化趋势,导致分工体系逐渐断裂。

在这个情况下,一部分比较优质的上游资源品,存在不错的机会,尤其是部分的资源品,下游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方说从2023年开始,新能源相关的需求占比超过了10%,地产的需求占比边际影响逐渐弱化。

所以,我觉得要去看这些东西中长期的确定性,以及跟现在的股价所交易出来的赔率之间怎么去平衡。 现在一些相对比较好的资源的公司并不算特别便宜,油气稍微好一些。

所以我想这些东西可能在一个相对长的维度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比较大的惊喜。

4、比较零散的机会

很多人觉得2023年一定是港股比A股好,我觉得如果看未来要一两个季度还真不一定。 因为现在还是外资跟机构之间的互相博弈,我们不能排除的是,过了三四个月国内的资金被激活以后,市场的资金是不是有可能会去追逐一些中小盘的成长股,这种可能并不能避免。

所以我们自己也配了一部分的中小盘成长股,但不会刻意去布局,不会刻意去放弃我们对基本面安全边际的要求,我们还是会坚持这样一个比较本分的组合构建框架。

所以我对第一第二个板块的置信度会高一些,第三第四谈不上特别高的置信度,还需要观察

四、投资风格和方法论

我不会一个行业、一个股票拿着永远不动,也不刻意的去追求很低的换手率。

比如某些股票我是底部买的,自己的预期回报率在35-40%。它实现了我的价格,而且我觉得它的基本面情况跟我自己的预期差不多,我肯定得卖。

我觉得没必要给自己贴一个“价值投资者”的标签,我不需要受这东西约束。

我们讲的长期主义是什么?长期主义是从长期的维度去思考问题,去研究公司,以及长期的考核制度,但不代表我们买这个股票以后,一个月时间涨了一倍不卖,就为了给自己贴一个“长期投资”的标签。

我们没有必要受这种约束,也不需要通过这来证明我们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投资者,这是教条主义者。我们没必要去遵守这样的教条主义。

大部分经理都是永远是All in,永远满仓,我可能不会。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是熊市,我的仓位总体上是比较高的。但是在2021年年初,“茅指数”很疯狂的时候,我们就在过年之前把一些白马股全部卖光了。 我们买了一些港股中低估值高分红的股票,所以我们还是会从资产配置和行业比较的视野去考虑问题,有的时候会做大规模的调整。

比如去年10月底,我们把组合里很多防御类的股票几乎卖光了,卖光之后增加了港股、消费和科技。所以我们平时就是一个非常均衡的配置者,但我们会根据市场波动去调整组合,调整行业的配置比例

我们平时的工作重点不是天天盯着资产配置和行业,这是一个低频的跟踪指标。 我们平时应该做的工作是去看这个行业长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竞争格局、渗透率、底层的产品和营销体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公司在掉下去,哪些公司在走出来。

所以越是在行业和市场很疯狂或者很低迷的时候,越要检验你对这个行业内核是不是足够了解,对公司的底层逻辑是否有足够的信心。这个时候上下结合,你才敢下手猛干或者全部拍掉。

如果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时候我们会对做持仓的个股和行业盲目乐观和自信。但如果我们只看森林不看树木,有时候天上掉刀子或者下冰雹,你也不敢去接。

比如去年4月底、10月底的时候,你敢去接吗?那个时候,如果你对那些公司和行业足够有信心,你就敢去接,因为天塌不下来,这些公司毁不了,更何况这么便宜的价格。

我们的整体框架是资产配置行业比较,跟对这些行业和公司的长期跟踪与研究结合起来去做,这不代表我们不会亏损,不代表不会波动,但是我们犯大错误的概率会相对小一些。

五、关于几个热门赛道的看法

1、看好医疗信息化是因为这个行业从需求和供给都能看到比较明显的变化,但是长期肯定是看供给。

2、我觉得光伏没有到战略性买入的机会,不管从需求还是供给端来看,都不够构成一个战略竞买的机会。

3、过去两三年军工行业也涨了不少,去年跌了很多,但过去两三年军工行业的盈利增长远远大于股价上涨的幅度。

所以坦白讲,除了个别细分的赛道以外,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买的位置,还是看它自身的成长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不是有很好的匹配。比如陆军装备、海军装备、空军装备、航天装备等等,都处在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定价逻辑也有差别,要分开去看。

4、一些长期非常好的模拟芯片或者设计相关器件的公司,我们已经开始在研究,我自己对这一块比较感兴趣,这里面可能会是二三季度的一个长期买点。

5、我是看医药消费出身的,然后看金融、地产、家电等等,后来看科技。有些行业我是不碰的,就是生意越往后越难做,比方说某些项目类的公司,做着做着,A和B和C之间,B和C到后面做的项目越来越比A难做,这种生意没有什么好做的。所以我们要去考虑一个长期的问题,什么样的生意是比较好的生意。

点关注、点在看、点分享,第一时间看投资干货~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由基民老K原创,老K分享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或有疏漏,欢迎指正!#2月财经新势力##基金##A股#

本文标签: 股票  限购  朱红裕  资产配置  公募基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