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6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聋人外卖小哥:在无声的世界里用心奔跑》的报道。
立夏后的第一场雨,淅沥沥地打湿了城市的街道,风声在耳边呼啸,鸣笛从四面八方涌来,坏天气带来的嘈杂难免让人烦躁。但这一切,对于飞驰在路上的刘钊来说,似乎毫无影响。
刘钊,33岁,河北省石家庄市“外卖骑手”队伍中的一员。与其他“外卖小哥”不同的是,刘钊是一位残疾人。两岁时,因发烧打针过量,他成了一名听障人士。
在送餐过程中,因为无法有效接收到手机提示音,刘钊不得不一直刷新手机屏幕;顾客打来电话时,他没办法直接回答;送到时,他听不清顾客说的“谢谢,慢走”。
神奇的是,他的“差评率”比很多人都低。
“外卖骑手”刘钊在雨中骑行。(受访者供图)
“不能说话,就用行动证明自己”
打开地图,刘钊用手指在石家庄市桥西区范围内画了一个圆圈。圆心是海悦天地购物广场,直径4公里,是他的送餐范围。
高大、阳光,是刘钊给人的第一印象。
微笑、点头、打手势或打字,是他与人沟通的方式。偶有懂点手语的顾客对他伸出大拇指,连弯两下,那是“谢谢”的意思。
“您好,我是聋人骑士,已接到您的单,稍后送到,请留意手机,谢谢。”这是刘钊存在手机备忘录里的置顶文件。每接到一个订单,他都会第一时间把这段话发送给顾客。
从小到大,刘钊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初中、高中,英语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名。”他用手机打字,向记者骄傲地展示学生时期的成绩单。
2008年,刘钊被誉为“聋人小清华”的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录取。2012年6月,大学毕业后,他在石家庄找到一份网络开发的工作,一做就是6年多。
“压力很大,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刘钊打字给记者。
“没辞职之前,就跑了一段兼职,时间久了,爱上了自由自在的环境,就决定辞职加入外卖行业。”刘钊回忆,因为听力障碍,公司起初并不愿意录用他。
质疑激发了刘钊的斗志。
起初的几单,刘钊通过路人帮忙打电话送达。时间久了,他便慢慢摸索到一套自己独有的“秘笈”。
“外卖骑手”刘钊在一商家柜台前等餐。(受访者供图)
“拿到餐,我就给顾客发提前编辑好的消息,提醒他们看手机。如果5分钟对方没有回复,那就再发一遍。实在不行,就用‘AI通话’(一款专为听障人士开发的语音翻译传输软件)。”刘钊敲着字,介绍着自己的方法。
2019年6月,刘钊将自己兼职跑单的记录递交给公司。质疑中,人事经理决定跟随刘钊跑一天单,一天下来,经理被他的能力和诚意打动。第二天,刘钊正式加入配送团队。
比起一般的外卖员,聋人“骑手”的平均送单量要少三到四成,沟通的时间成本也更高。当时,小组长都不愿意接纳刘钊,怕他拖团队的后腿。
“为了证明自己,我起早贪黑,每天比别人多跑几小时。天气恶劣时,更是全天上线。”刘钊眼里满是坚毅。
2020年10月9日,71单,成为刘钊单日送餐量的最高纪录。当天他跑了12小时,成功登上石家庄市“蓝骑士”单日配送榜的第一名,头像上戴了顶金黄色的“王冠”。那一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作为纪念,同事们纷纷给他点赞。
屡获顾客好评和“打赏”,刘钊觉得,“不能说话,就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这样获得的信任和认可更真实。”
“外卖骑手”刘钊在石家庄市一条美食街等待派单。(受访者供图)
“不能让别人为我的错误买单”
刘钊的手机里几乎没有娱乐软件,“骑手”小组的微信交流群里,除了必要的帮大家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刘钊基本不在群里发消息,但同事们发的每一条语音,他都会转成文字仔细读。
工作中,刘钊并不希望大家迁就他。在他看来,能够得到“跟平常人一样的对待”就行了。
一次,刘钊在桥西区新石中路“夜未央”美食广场收到两单任务后,便匆忙赶到商家取餐。
一向严谨的刘钊在这次送餐前忽略了核对餐号和顾客信息。到达第二单顾客楼下时,发现顾客手机尾号和餐号对不上,这时刘钊才意识到出错了,他把两位顾客的外卖弄混了。
当两位顾客得知“骑手”是聋人时,都表示愿意给刘钊时间。
然而这次粗心意味着刘钊不仅要被平台罚超时费,这一单还要由他自掏腰包。如果遇到顾客投诉,将面临被封号的处罚。
赶回店铺,当即将闭店的商家明白刘钊的来意,厨师马上重新点燃了炉灶。为了向顾客致歉,刘钊特意给顾客加一个13元的热狗。然而商家坚决不收刘钊的钱,他拗不过,在手机上打下“改天我再来付款”,一路小跑下了楼。
见到顾客时,平台显示“派单超时32分钟”。他除了鞠躬致歉,还用手机打下一行字:“请别投诉我,谢谢。”
当顾客向他示意不会追究后,刘钊长舒了一口气。此时,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平台对这一单的罚款明细。
“这是最低级的失误,不能让别人为我的错误买单。”刘钊在日记里打下这句话。
红灯闪烁,身边的车匆匆驶过。刘钊接单的美食广场不远处就是他的家,他望向路口,扭过车把。
“再跑半小时。”返回夜市,挂在刘钊胸前的手机闪烁着此刻的时间,23时19分。
刘钊出发前给女儿戴头盔。(受访者供图)
“照顾好家人就是最大的心愿”
每个工作日早上8点半,刘钊准时抱着女儿从单元门走出来。在楼下,他贴心地给女儿戴上儿童口罩、墨镜、头盔,然后把手里的奶酪棒塞进女儿的上衣口袋。
跨上车子,仔细调整好女儿的位置,用自己的后背和电动车车尾的外卖箱将女儿轻轻夹住。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程用时20分钟,这几乎成了刘钊一天里唯一可以和女儿相处的时光。
幼儿园放假时,下午是刘钊最开心的时段。中午“下线”后,刘钊会陪女儿玩耍。
“我全职跑单,老婆带娃,所以一有时间我就回家,跟她们在一起。”刘钊向记者“倾诉”。
妻子毛瑢与刘钊同岁,也是听障人士,他们是初中、高中同学。2014年,他们结婚,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刘钊人很好,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他很优秀。”毛瑢对着记者打手语,自己的脸红了起来。
刘钊告诉记者,两人之间很少有矛盾,在一起的时间,除了孩子就是工作,他们的生活,是一种简单的幸福。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夫妻俩不想让孩子错过学说话的黄金时间。
“我们听不到,但孩子可以。我们索性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让老师帮忙教她说话。这样挺好的,就是学费贵点儿,不过为了孩子,我们愿意下‘血本’。”毛瑢一边点头,一边打字。
女儿一学期的学费,刘钊全勤跑3个月才能挣出来。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毛瑢也开始做外卖“骑手”。
刘钊在石家庄一商圈内指导妻子毛瑢抢单。(受访者供图)
有了刘钊这个“师父”,毛瑢入行显然要快一些。
实际上,他们常常因为没办法第一时间听到派单提示音而错过订单,有时接到的单距离都比较远。但夫妻二人相互支持,从来没有抱怨过。所有的难题,他们一起化解。
谈到未来生活的计划,刘钊眨眨眼,稍加思索。“目前还没有什么打算,只是想疫情过后一家人一起去旅游,之前还没有过。另外,想再努努力,给女儿一个更加优质的成长环境。照顾好她们母女,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刘钊打完字,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