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700米的高原诠释生命的厚度——追记援藏干部王军强

热点资讯2022-06-24 22:50:44未知

在4700米的高原诠释生命的厚度——追记援藏干部王军强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6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在4700米的高原诠释生命的厚度——追记援藏干部王军强》的报道。

标志性的白发、深灰色的大檐帽,眼前的王军强,已定格为照片中纯粹和执着的微笑。这个魁梧的汉子在羌塘草原笑得如此惬意,一副永远在路上的模样。

王军强,中央单位第九批援藏干部。2022年5月8日,在下乡调研途中,因突遇交通事故,王军强因公牺牲,长眠在申扎这片他深爱的热土上,生命定格在48岁。

生前,王军强任那曲市政府副秘书长、申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他来到平均海拔4700米的那曲市申扎县援藏,却不承想雪山埋忠骨。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王军强用真情援藏诠释生命的厚度,留下了一曲新时代援藏干部的生命赞歌。


王军强(右)在巴扎乡查藏藏布巡河。(受访单位供图)

噩耗传来落花啼乌

“有一辆政府的车在下乡时发生了交通事故,听说有点严重。”5月8日,正在村里忙碌的申扎县雄梅镇江雄村支部书记旦增罗布接到妻子的电话。

当天,王军强和两名县干部前往巴扎乡调研河道沙化问题工作途中,车辆不慎坠下50米高的悬崖,王军强不幸牺牲。

惊闻噩耗,旦增罗布忍不住擦拭泪水,“怎么可能就走了呢,前几天他还穿着我的藏装拍照呢?”旦增罗布告诉记者,那是王军强第一次穿藏袍。

4月30日,错鄂湖畔,王军强手把手地教牧民群众牧居车该怎样使用。

这一天,王军强显得格外高兴,他找旦增罗布借来藏袍。脱下外套,戴上帽子,穿好藏袍,王军强翻身上马。

拿起手机,旦增罗布抓拍下这珍贵的瞬间。看到照片,王军强打趣道:“或许我能成为县旅游发展的形象代言人呢。”照片上,王军强笑得灿烂。他期待着,未来这里的群众可以吃上生态旅游饭。

得知王军强牺牲的消息,巴扎乡查卡村的达吉泪流不止,“每次来家里他都带着糌粑、面粉、砖茶。他总叮嘱我,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

达吉家是王军强的帮扶户。达吉的丈夫仁增多吉腿脚不便,女儿玉吉卓玛在县里上学,因缺少劳动力,一家人生活拮据。出事前3天,王军强还到达吉家里看望,留下了1000元慰问金。

远方有琴,愀然空灵,声声催天雨。

望着渐行渐远的灵车,人们久久地站着,站着……悲伤、哀思、缅怀之情弥漫着羌塘草原。

“你不是说还有两个月就回家了吗?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就走了!”“你叫我怎么向老母亲交代?怎么给孩子说?”王军强的妻子何清悲伤难忍,在追悼会现场哭成泪人。

“叔叔援藏后,奶奶每一天都会在日历上记录着叔叔援藏天数,哪一天该休假了,援藏还剩多少天,她等着叔叔回家。”王军强的侄女王宜鹭泣不成声。

选择援藏选择情怀

1974年,王军强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党员。他们一直教育3个孩子,要心怀大爱,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潜移默化中,一颗爱国的种子在王军强的心间悄然生根。

1996年,大学毕业的王军强进入中信银行大连分行工作,并在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3年间,凭借过硬的政治素质、务实求真的作风,王军强曾多次获评中信银行大连分行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业务开发能手等荣誉;蒸蒸日上的事业、幸福和谐的家庭,难掩王军强内心的“执念”——为国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一“执念”,因援藏而成为现实。

2019年,正值中央单位选派第九批援藏干部。身为中信银行大连分行电子银行总经理的王军强对照自身条件,积极响应国家对口援藏的号召,主动请缨:“我报名!援藏我去。”

“无论是工作生活条件,还是个人的前途,留在大连对于王军强来说是最优选择。”中信集团援藏干部、申扎县委副书记李志刚说,但王军强还是选择了家国情怀。

得知儿子要去援藏,80岁的母亲没有挽留,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了,就多做点事!”

“下雪天,我老母亲总会扛着扫帚,把小区的路面扫得干干净净,为大家出行提供方便。我们都担心,她这么大年龄,摔倒了怎么办。老母亲反而教育我们,说她身体硬朗得很,况且她是老党员,力所能及地为大家做点事,有什么不好!”王军强生前和李志刚谈道:“母亲是老党员、老干部,对我影响很深。能够来援藏,她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妻子何清得知王军强援藏的消息后,虽有责备和不舍,但身为医生,她深知丈夫的“心结”:“去吧!家里有我。”

“老爸,听说那里条件艰苦,既然您已经做了选择,就好好照顾自己吧!有时间来看您。”临走之际,王军强收到了远在国外留学的儿子王梓沣发来的微信。

“你去援藏这种精神我们很是佩服,到了那里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听说那里的风景很美,人很善良,等空了我们去看你”“到了西藏,有事说话”……知晓王军强援藏的消息后,同事和朋友们纷纷打来电话,发来信息,为他壮行。

那年,从那曲赶往申扎的途中,望着窗外雄浑的高原景色,王军强的心情激荡而又忐忑,已然感到千钧重担在肩。他反复告诫自己:“既然选择来到这个极高海拔的第二故乡,就不要浪费生命的一分一秒,绝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家人的付出、朋友的支持。”


王军强(右二)在巴扎乡结对帮扶达吉家中了解生活情况。

坚守极高不舍昼夜

西藏高寒缺氧,工作条件艰苦,又有“远在阿里、苦在那曲”的说法。王军强援藏的申扎县,位于那曲西部,更是有名的“苦”县。年均气温0.2摄氏度,氧气含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2.5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小气”得几乎连一棵树都容不下。“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四季穿棉袄”是申扎干部群众工作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大连和申扎巨大的海拔落差给王军强的身体带来强烈不适,常常头晕、恶心、无力、腹泻,但他并没有因为环境艰苦而降低工作标准。白天下乡调研,晚上与大家讨论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是王军强的工作常态。

申扎县发改委副主任徐旭典回忆:“我们劝他悠着点儿,他却说,自己在藏工作时间有限,要争分夺秒为牧民群众多办些实事。”

在那曲西部下乡调研,需要长途跋涉,一走就是好几百公里。几年间,王军强走遍了申扎县的每一个角落,更是多次前往最偏远的马跃乡调研。

“只有深入调研,才能为发展找到症结、开好良方。”王军强曾说。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上,他牵头编制了《申扎县发展瓶颈与建议》《创新援藏扶贫思路和措施》《那曲招商中如何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作用》等一批调研材料与工作方案,如今正逐步成型。

申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索朗罗布告诉记者:“去世前,军强一直在下乡。”

2020年9月27日晚10点,载有辽宁省医疗专家的车行至湘河水利枢纽时,因为施工建设,道路受阻。王军强不顾个人安危,带队先行蹚进一米多深的河水中,为医疗专家探路。第二天清晨,医疗专家如期到达马跃乡卫生院,为马跃乡230余名牧民群众义诊。一天一夜,往返1100多公里,只为如约兑现群众的承诺。

一次下乡调研途中,王军强的肩膀不小心受伤,此后一度连拿筷子都很困难。2021年休假期间,他的左臂仍无法动弹,被诊断为肩袖受损。原本需要进行3次手术才能完全康复,但因休假到期,他只做了一次手术便匆匆赶回到申扎。医生告知他受寒、颠簸会加重病情,建议他不要频繁下乡。然而,即便援藏临近结束,王军强奔波的步伐也未放缓。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下乡的路上……

多个第一创造奇迹

“他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为申扎的老百姓着想,帮助牧民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创造了多个援藏第一,无愧援藏使命。”谈及这位朋友和同事,李志刚充满惋惜,“只要是为了申扎,他什么都豁得出去。他真心爱申扎,爱这里的人民。”

“白头发多了,人也瘦了,不像刚来的时候还是小伙子的样子,三年不到他就成了一个藏北小老头。”李志刚语带哽咽地说。

申扎县是纯牧业县,多为高寒牧场。在一次下乡途中,王军强了解到放牧点牧民居住的帐篷简陋,漏风漏雨,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借着回大连休假的机会,他专门到多家汽车厂向技术工人咨询请教,设计定做了那曲牧区第一台适合牧民居住的牵引式牧居车,前期为2个乡镇解决了10辆牧居车,让申扎县率先迈出了放牧点宜居工程的一大步,有力改善了牧民生活居住条件。

牧居车车顶有风机、太阳板,可以发电,还安装了探照灯,防止棕熊和狼群靠近;车内有盥洗台、床铺、牛粪炉,转场时可挂在拖拉机后面。“王县长手把手教我们如何使用,这虽是牧居车,更是我们牧民的家,敞亮、温馨、安全。”雄梅镇江雄村村民多吉家牧居车的炉子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散发着阵阵香味。

塔尔玛乡多琼村多年不通电,蓄电量有限的太阳能板是牧民们唯一的依靠。电视不敢看,打茶器不敢用,缺电困扰着村民的生产生活。

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军强特别上心,多次实地调研,并通过个人关系联系多家辽宁企业,募捐400万元。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了选址、生态评估等诸多困难,有人劝他别做了,但王军强没有放弃,他说:“想想这里的牧民群众能够用上电的幸福场面,做什么事情也就不难了。”

终于,2021年9月,极高海拔的风电示范项目在多琼村投入使用。“我们从心底里感激王县长!”看着迎风旋转的风轮叶,村民坚才罗布高兴得像个孩子。

2020年,为推介申扎的特色产品,王军强搞起了“县长直播带货”。从来没有相关经验的他,整整花了6天时间做准备,连夜学会了剪辑视频、连线直播的所有流程,最忙的时候连续奋战60多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

直播当天,他一边吸氧一边推介申扎的特色产品,感动了很多网友。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2个小时的直播,网络点击量超过5万人次,线上销售额近300万元。

这一天,他为这个藏北偏远小城撒下了互联网经济的种子;这一天,也正好是王军强和妻子结婚20周年纪念日。“他为直播做了那么多准备,我不能去影响他。”让妻子高兴的是,在直播的过程中,细心的王军强提到了他们的结婚纪念日。

“每次提到这些项目和成效,他都非常开心。他说这些项目之前在申扎甚至西藏都没有,但他做成了,真正帮当地干部群众解决了问题,特别自豪。”至今,何清依然难以接受丈夫牺牲的事实。

妻子何清说,丈夫即便是在休假期间,也不忘下乡调研哪里可以引进种植“黑金刚”土豆,让老百姓过得更富裕。

在王军强的微信里,还保留着和同学讨论用申扎风景图做冰箱贴、找朋友咨询牛粪发电技术等信息,他总是想办法把能够用到的资源投入援藏工作中,把真挚的为民情怀放在心里。


2021年7月,王军强(右)在赛马节上与索朗伦布谈话。

雪山永在英名长留

三年艰苦云和月,日夜思亲酸与甜。每每想起住在葫芦岛大哥家的母亲、在大连上班的妻子、在国外留学的儿子,王军强心中充满了思念。因为有时差,他只能晚上偶尔抽空和儿子聊聊天……面对一家四地的分离相思,他跟朋友说:“既然选择了援藏,就选择了坚强!”

2022年,援藏的第三个年头,援藏工作进入倒计时,王军强仿佛按下了加速键,更加争分夺秒,不是下乡调研,就是在下乡调研的路上。

看到王军强这样高强度工作,一些朋友很是关心:“兄弟要多保重身体!这样才能更好更坚强地援藏!”面对好友同事的提醒,王军强恋恋不舍:“再过两个多月,我就要结束援藏了,就让我在县里多待一段时间,多跑跑,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了。”

三年来,王军强从牧民的所想、所需、所盼出发,推广当地牦牛品牌产品,建立贫困户牦牛收购补贴专项基金,为牧户全年增收上千万元;他多方联系为申扎县22个幼儿园捐赠幼教书籍3000余册,建起迷你图书馆。

申扎县县长吴春奎追忆:“他总是特别认真、踏实做事。直到牺牲前,还针对县里的‘供暖方式’连夜论证……”

生前,王军强非常重视申扎县的干部人才培养工作,多次协调申扎县年轻干部到中信集团在岗培训学习。参加学习的索朗伦布说:“在学习结束的总结会上,王县长对我们说,‘人追求的东西永远不是你的待遇,而是你退休回过头看的时候,做过什么事情。人不能只追求物质,有时候精神追求可能更为重要。’”

“他是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的真正践行者。”李志刚至今难以接受王军强的突然离去,“出事前,我们还在商讨引入湖南益阳黑茶和申扎藏药融合制作藏药养生茶,还筹划着资助申扎大学生的教育援藏项目……没想到他却离开了!”

6月的藏北高原,阳光炙热,天空蔚蓝,倒映在河水里的白云白得耀眼,风迎面吹来,一阵阵苍凉。在王军强生前的办公室,他撰写的多个调研报告还静静摆放在办公桌上,仿佛在等待着那个为西藏、为那曲、为申扎发展献计献力而迟迟未归的人。

申扎镇那查村的大棚里,王军强生前心心念念的“黑金刚”土豆已经发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错鄂湖畔,多吉家的牧居车里,整洁、干净。清晨,袅袅炊烟从车顶徐徐升起,拉开窗帘,第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身上,暖暖的。

小康示范新区里,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林立,老百姓喜气洋洋地忙活着添置新家具,高原搬迁居民们迎来了幸福新生活。

申扎大地,正在变成王军强心之所盼的样子。

本文标签: 王军强  高原  援藏  李志刚  申扎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