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在哪里歇息?哪儿能看到黑颈鹤?”问起这些,才项南加脱口而出,10年来的拍摄经历在他的脑中建起了“生态数据库”
“生态好不好,野生动物说了算!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频现河南县,这就是对生态保护最好的回报。”
“和这些动植物结伴而行,让我感觉自己是活生生的,记录家乡生态的路要不停地走下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艳 顾玲
夕阳西下,大风肆虐。49岁的才项南加系上围巾赶忙下车,从后备箱包裹严实的毛毯里拿出相机和三脚架,稍做调试后,便扛着装备三步并作两步地赶往200米外的一片湿地。“赶紧去看看,两只黑颈鹤在喝水呢!”他说。
才项南加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河南县”)的一名生态环保志愿者。2012年起,他利用工作之余监测并研究河南县野生动植物情况,记录当地生态变化。
10年来,才项南加用镜头记录着充满诗意的家乡。
2022年4月1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生态环保志愿者才项南加正在拍摄黑颈鹤 王艳摄/本刊
与雪豹的不解之缘
河南县地处三江源腹地、黄河上游第一湾,黄河及其一级支流洮河、泽曲河等穿境而过,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片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的广袤土地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频频出现。“雪豹在哪里歇息?哪儿能看到黑颈鹤?”问起这些,才项南加脱口而出,10年来的拍摄经历在他的脑中建起了“生态数据库”。
雪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标志。但在2005年以前,青海三江源地区几乎难寻雪豹踪迹。
2012年,河南县赛尔龙乡的牧民发现一只自然死亡的雪豹。这让才项南加和同伴眼前一亮:“说明河南县境内适合雪豹栖息。”
为了调查雪豹的生存状态,他们在林业主管部门支持下,启动了雪豹调查监测工作。2013年10月,经过专业培训后,才项南加等16名工作人员在吉岗山区布设了50台红外相机。
被称为“雪山之王”的雪豹,活动谨慎,踪迹难寻。为掌握雪豹出现的时间和区域,才项南加吃了不少苦头。
才项南加花了两个月时间调查发现,雪豹有很强的领地意识,活动后会留下气味标记领地,于是和同伴们根据雪豹的活动轨迹布设好红外相机。取回照片发现,只拍到了雪豹的屁股,这“不完整”的照片却是河南县利用红外相机第一次捕捉到成年雪豹的影像。
岩羊、马麝、狍鹿、旱獭通常是雪豹的“美味”,这让雪豹的行踪有迹可循。“岩羊是监测雪豹的重要依据。河南县岩羊种群数量多,繁殖更多,没有雪豹生态链是难以平衡的。”才项南加说。
收获经验后,才项南加等人依据岩羊、马麝等动物的活动区域,重新调整相机布设点位。历时6个月,2014年4月底,50台红外相机记录下16只雪豹共83张照片。这为河南县境内雪豹的分布区域、生存状态、种群数量以及雪豹的行为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此后,行踪诡秘的“雪山之王”频频“出镜”。与雪豹的不解之缘,让才项南加从此踏上了生态环保志愿者之路。
“别人看着苦,我却很享受”
为了更好记录生态环境,才项南加拿出积蓄购买相机和镜头,翻看几十页的操作说明书;上网观看课程,掌握摄影技术;学习动植物和鸟类专业知识,研究其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不断地学,不断地拍,“门外汉”也能变行家。
“哪里发现新鸟种,我一定要去亲眼看看。”才项南加告诉记者,今年4月,河南县优干宁镇荷日恒村和泽雄村出现“大黑鸟”身影。才项南加通过望远镜观察,确定“大黑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2012年只有1只,现在有8只,每年都有黑鹳‘现身’,说明河南县成了它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周末早上5点是才项南加出门拍摄的固定时间。“太阳刚升起时光线最好,鸟儿这时会喝水、洗澡,它们抬头的瞬间我立马就有精神了!”才项南加说。
拍摄常有惊险时刻。一年冬天,才项南加拍摄2只大天鹅时,被3只藏獒“围攻”。“3只藏獒冲到我面前,我拿起三脚架左甩右甩,坚持了半个小时才赶走藏獒,累得连气都喘不过来。”说起这段经历,他兴奋地比划着当时的姿势,笑得前仰后合,眼里都是光。“别人看着苦,我却很享受。”才项南加说。
4月初,记者跟随才项南加来到县城旁的污水处理厂。他提着几十斤重的三脚架和照相机,快步走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呼哧呼哧的喘气声不时传来。
在距污水处理厂不远的湿地中,黑颈鹤时而低头涉水觅食,时而遨游天际。才项南加的镜头跟随黑颈鹤移动,他转过头说:“污水厂水排放达标,污水变净水,黑颈鹤才会在这里驻足!”
近年来,通过水环境污染防治、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草原沙化治理等措施,河南县境内的黄河及泽曲河、洮河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空气优良率达到95.1%,雪豹、黑颈鹤、马麝、胡兀鹫等1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频繁出现。
“生态好不好,野生动物说了算!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频现河南县,这就是对生态保护最好的回报。”才项南加说。
与动植物结伴而行
10年来,才项南加行走在高山荒野间,潜入远离人烟的寂静深处,用镜头记录下秃鹫、白尾海雕、猎隼等野生鸟类250余种,野生动物50多种,高原植物900余种。
各类飞禽走兽都是才项南加的“老朋友”,他对它们了然于心:“黑鹳雏鸟的身体是棕色的、有斑点,成年黑鹳是黑色的,腹部和翅膀下是白色的,看起来黑白分明。”
说到激动处,才项南加掏出手机给记者看:“这是朱鹀,河南县特有鸟种,像珊瑚般漂亮,河南县约45%的土地上长着金露梅,朱鹀刚好就吃金露梅。”
“马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发现,一般来说它生活的区域不变、路线不变、厕所不变,用来挠痒痒的树枝也不变,是再穷的地方也不走;马鹿就不一样,它是再好的地方也待不住,你说是不是很有趣?”
蓝大翅鸲、灰头鸫、翠鸟、草原雕……才项南加如数家珍,像行走的教科书般,直观展示出河南县的生物多样性。
近3年,才项南加的足迹遍布河南县,用相机记录下除禾本科外的900余种植物,再按照时间、地点整理归纳存档。河南县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才项南加准备和河南县蒙藏医院联合出版《蒙旗草本》一书,丰富河南县植物图鉴,反映生态改善成效。
“兰科植物在植物中等级较高,之前青海记载有11种兰科植物,现在仅河南县就有20多种了,手掌参、斑叶兰、兜被兰……”才项南加说。
河南县生物多样性的图景,既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馈赠,也是最亮眼的生态底色。“趁着还能跑得动,我想再多做些事情,昆虫、鱼类这些还没有记录哩。”才项南加说。
采访结束后的第二天,才项南加拿着电脑给记者拷贝了许多珍贵照片。电脑屏幕前闪过一帧帧画面,仿佛窥见河南县的广阔天地。
“和这些动植物结伴而行,让我感觉自己是活生生的,记录家乡生态的路要不停地走下去。”才项南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