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涛 疫情三年来,企业发展经历了什么?疫情防控优化之下,他们有哪些期待?
经济观察报以书面采访的形式,和17家企业的CFO(首席财务官,注:个别企业未设CFO岗位,回复的为财务负责人)聊了聊,并于12月15日收到了回复。
这17家企业位于华南地区,分布行业包括消费电子、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企业规模从年营收数亿元至数百亿元不等,覆盖了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
作为CFO,需要对企业有深刻的财务和业务理解,一方面,他们对企业的成本、营收、现金流状况有全盘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财务数据,他们切实感受到企业在市场经营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他们也是观察疫情三年来企业发展状况和未来预期的最佳人选之一。
在经历了持续的疫情防控和大宗商品波动后,企业正在面临什么样的境况?现金流是否见底?采取了哪些措施降本增效?随着“新十条”的发布,防疫政策得到进一步优化,企业对于2023年又有什么预测?是否会用投资为2023年的乐观预期投出一票?又有哪些财税、金融政策的期待?
当前挑战:订单不足、原材料涨价和员工流动性过高
“人力成本很高,耗电量高,产品销售单价低,产能提升比较慢。”“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市场需求不旺、订单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当下困难主要集中在融资难融资贵,企业销售回款周期长,客户不按时回款,出口销售回款周期长,税费高,用工成本高,招工难,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不景气,产品需求缩减。人力成本高,疫情突发会导致员工稳定性和生产稳定性差。”
“下游客户需求不旺、订单不足,销售出货不理想。供应商对销售有要求,所以只能采购低价销售政策,效益下降严重。”
多位CFO对经济观察报道出了目前企业正在面临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综合17位CFO的回复,订单不足和订单下滑是最为显著挑战,17家中10家企业提及了这一状况,紧随其后的是原材料不足或涨价、员工流动性大导致的生产问题。
一位科技公司的CFO回复称,在当前情况下,发现许多客户的预算降低或者取消。原因可能是一些经销商没有正常营业,对产品的需求就没之前高,又或者是消费者意识到了现金流的重要性,消费意愿也相对降低。
另一家科技企业的CFO表示,从2020年8月到2021年9月,在持续了13个月的旺季后,市场开始回调,再叠加疫情、芯片短缺、物流不畅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面临宏观环境的巨大挑战。另外,原材料端方面,大宗商品受宏观因素影响,形势比较复杂,价格波动较大,再加上,去年下半年到今年行业陆续释放新增产能,市场价格竞争较为激烈,基于以上情况,今年公司经营两端承压,一方面是终端需求比较低迷,订单减少,对价格反应敏感,二是上游原材料价格及气、电等能源价格的上涨,整体经营的压力较大。
一家电子通讯行业制造业企业的CFO表示,当前企业的直接困难主要集中在:在疫情之下,人员流动与出行意愿、市场主体消费与需求均明显受限,使得经营流受到很大冲击,在支出没有明显削减的情况下,经营现金流入大幅削弱。
这位CFO表示,目前的间接困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为应对困局,收缩业务以渡过难关,即先保证活下来,扩张计划暂时中止,避免过高的生产运营和投资支出。
二是行业竞争格局出现变化,一些企业现金流冲击较大陷入困境,市场收缩战线,市场体量总体下降,从而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三是严重冲击供应链,在采购、生产、流通及消费议价能力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受到影响的核心企业与头部企业会进一步冲击上下游原材料与消费端,供需两端出现同步或不同步收缩,通胀与通缩压力会同时存在,生产成本会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而上升,可能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而陷入产能过剩的局面等。
尽管目前订单状况并不乐观,但受益于上半年的出口或相关的降本增效措施,10家企业在2022年(至采访时)依然取得了利润的增长或持平,剩余7家企业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或利润下降情状。这种亏损的主因如上所述,来自下游需求的减少和上游原材料的涨价。
一家能源企业CFO告诉记者,2022年接近尾声,预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利润总额可能同比下降20%,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是能源材料上涨导致原材料上涨;其次经济萧条,市场竞争激烈,公司竞价不占优势,薄利多销;固定成本不变,导致利润减少。
此外,两家企业反映了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单价持续走低,利润摊薄,导致企业利润下降。
现金流:降本增效,12家现金流稳定或位于三年高点
现金流是CFO关注的核心财务数据之一,也是一个企业渡过重重挑战的保障。在经历三年疫情后,企业表现出了更为审慎的态度,17家企业中,有12家现金流处于近三年高点或处于稳健的状态,剩余5家现金流出现紧张的状况。
现金流的普遍稳健得益于企业的未雨绸缪,17家企业几乎均在2022年采取了降本的措施,其中人员开支的压减是一种普遍的方式,这或许能解释上述员工流动性的挑战。
一家科技企业CFO介绍,企业在今年采取了降本增效的相关措施,例如进行节能管控,园区内尽量少开空调,使用自然风通风,如必须开空调,温度掌握在度,既节俭电量,又有利健康。下班后办公室的打印机等电源要进行断电,避免待机耗电。精细化管理办公费用,打印机进行彩打控制,除必要情景,提倡双面打印,严禁用空白纸写字,并从数量及采购成本上优化。严格把控材料维修配件及设备设施的购入,所有购置材料严格审批。
一家消费电子企业CFO介绍,2022年企业各部门费用预算外均在年度预算基础上按7-8折管控,减少非必要出差、展会和招待,缩减不紧迫资产、改造项目的实施。加严费用报销审批及事前审批管理等。
降低成本只是一个方面,一些企业也在运营效率上进行了提升。
一家精密制造企业CFO介绍,企业在四个方面进行了降本增效,一是加大自动化设备的投入,以节约人力成本,提升产品良率;二是贯彻“两化融合”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降低管理成本;三是工艺革新,在设计研发阶段通过工艺创新降低制造成本;四是整合集团供应链,内部各分子公司资源共享,盘活呆滞设备物料,降低运营成本;五是专项推动降本降费专案,全员参与合理化建议,群策群力降本降费。
这种降本增效并不是一个环节的措施,而是覆盖了企业从采购、生产、销售的全流程,也从某种程度上倒逼企业重新对全流程进行审视和调整。
一位科技企业CFO介绍,其所在的企业现金流状况处于三年低点,因此企业对于生产、采购各个环节进行了调整,比如提高人均产出率、优化产品良率;将费用支出与销售收入及产能关联,做成弹性预算比例控制;建立招投标机制,询价时货比三家,关注有无廉价的可替代新品。
尽管目前17家企业的现金状况还较为乐观,但是应收账款的变动也显示了供应链整体所面临的压力。在17家企业中,有7家出现了应收账款增加的情况,此外部分企业尽管应收账款还没有增加,但已经感受到了上下游的财务压力,总计有11家企业发现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有不同程度财务压力增大的迹象。
一家钢铁制造类企业CFO介绍,目前应收账款增加幅度不大,主要对应收账款加强了催收力度和风险的管控,但总体来讲今年回款的及时性相比往年大幅下降,客户多面临收款难、财务压力较往年大幅增加。
2023年:预期乐观,但较少计划投资
随着“新十条”的发布,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优先度再次得到体现,在这一背景下,CFO对于2023年的预期如何?
17位CFO中,8位明确表态看好2023年的市场恢复或规模扩大。
一家工业原材料企业CFO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的放松,消费的增加,预计下游客户订单应该会有好转,传递到企业,预计2023年下半年应该会有所恢复。
一家医疗行业CFO认为,根据目前的信息,随着诊断技术及民众诊疗需求的发展,公司所属的体外诊断行业,国内未来将保持17%以上的行业增长(不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测),但新冠检测市场预计将持续消退。
也有5位CFO明确表示了谨慎的态度。
一位科技企业CFO表示,目前整体市场需求疲软,内外部环境复杂,行业里被动式扩产后出现局部的、节点性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类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和原材料价格高企,经营承受较大压力,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压制,在市场总需求量增长不大的情况,我们一方面要面临在高端材料市场对中国企业的限制,另一方面面临同行为保开工,大肆降价抢单的行为,竞争形势异常激烈。此外,存在产业链外移迹象,为减少地缘政治因素对经营活动的影响及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国外一些大的终端及下游在东南亚周边建厂,希望重建供应圈。
一位锂电池企业CFO则对2023年锂电行业持保守估计,基于这一判断,预计企业继续执行2022年开源节流举措,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开源,开拓新兴市场,挖掘第三方客户;另一方面,企业内部降本增效。
对于2023年的行业预期构成了企业决策的基础,17家企业中有5家计划在2023年开拓新的业务线和市场,但大部分企业还是首先将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放在了第一位。
2022年,17家企业中仍有7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资或增加了投资的额度,但对于2023年,尽管持有乐观判断的比例较高,但有投资计划的企业为5家,而且呈现了较强的“聚焦主业”特征——几乎所有的投资都围绕设备更新或研发展开,剩余企业均表示2023年不会或暂没有投资计划。
当然,在市场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些决定仍有出现较大变动的可能,一位集装箱企业CFO表示,新业务开拓需要,2023年公司可能会有大的投资;但又存在很大不确定,所以不好说。
三年疫情:企业生存观的改变
从2020年至今,在疫情三年的波动中生存下来的企业,总是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转变,在17位CFO的回复中,一些CFO认为疫情对于行业的逻辑带来了变化,但更多人认为疫情改变的是企业的生存方式。
一位科技企业CFO表示,三年给企业带来的变化和经验是:要稳固旧的业务,开辟新的业务模式。这家科技企业在2023年希望开辟新能源业务。
上述钢铁制造业企业CFO则认为,三年让企业从粗放式发展转化为专特精,加大企业自身品牌推广;发展自身优势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和销售策略。
上述锂电池企业CFO认为,三年来企业得到的经验是需要有前瞻性的“眼睛”,及时根据国际经济环境对企业的战略做出调整,及时止损,同时对于高端及重要人才需要储备。
一位传统制造业企业CFO认为,疫情防控给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需要企业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应对突发状况;市场需求波动和需求疲软变化更快更难预期,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企业研发投入和未来市场方向的判断能力的要求更高。三年间,这家企业的业务模式从来料加工转为自主采购、生产和销售。
这种模式的转变过程艰难,这位CFO总结出了如下三条经验:
首先,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成本控制是生命,是安全阀;企业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要充分利用公司已有的优势,不断积累、踏实务实、逐步实现业务增长。
最后,业务扩张一定要稳步进行,要保留足够的资金流,不能过于冒进。
政策期待:减税政策很有效,希望有更多措施
2022年,中国政府实施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从年初出台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到5月将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扩围到批发和零售业等7个行业,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再到8月以来实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续缓缴部分税费、支持企业创新阶段性减税等税费支持政策。
税收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其中: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达2309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5倍;新增减税降费7896亿元;累计办理缓税缓费6797亿元。
17位CFO中,超过10位认为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包括:留抵退税,延缓缴纳各项税金等。这些红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流紧张问题。
上述钢铁制造业企业CFO表示,2022年4月,公司享受留抵退税的政策,该笔留抵退税资金及时补充了公司的流动资金,对公司及时向下游采购货源支付货款、调整公司的产品销售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位科技企业CFO表示,公司在2022年享受多项优惠政策红利,比如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研发加计扣除提前享受政策,预计享受金额千万元以上,此外还包括社保费用缓缴、增值税留抵退税、高企税收优惠等,对公司资金和利润有较大支持。
2023年,企业还在期望哪些政策措施?
17位CFO中,多位提及了财政补贴政策,其次为改善融资环境,此外还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和简化税收类目等,CFO普遍呼吁更加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支撑企业渡过目前的难关。
上述科技公司CFO提出,针对企业目前资金短缺的问题,希望能在财政补贴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目前也是企业比较困难时期,希望可以在税收政策给予企业一定的减免,在税收征管的时间维度,可以继续进行纾困延缓缴纳的税收政策。
上述钢铁制造企业CFO希望2023年继续出台一些对制造业部分税费延缓缴纳的政策,同时也加大对制造业同比增加产值的一些补贴措施。
融资端,多家企业提及了信贷政策的支持,上述药企CFO直言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在政策力度外,一些企业对目前税收征管、补贴方式提出了建议。一家交通领域CFO体现出了对这些领域较为系统的思考,他的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值税税率和政策太多、太杂,建议进一步简并。现在的商业模式很多围绕“制造+服务”,即所谓兼营、混营,有着不同的税收标准,但要在实际执行中从业务端拆分清楚,就一个销售合同签订而言,很难。
第二,研发/高新/鼓励行业等政策,应继续持续大力度扶持。高新和研发其本质是一回事,但就是有2个政策、2个口径。现行适用行业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局限性越来越大,企业是生存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中的,贸易和物流、房地产的产品升级和装备升级等等,其实都有研发投入的。建议由税务机关和科技部门共建共管。
第三,税收体系庞杂,企业业务又随时多变,建议税务机关加强普法宣传,特别是企业涉税咨询、实操指导、实操业务判断方面,共建共享一个能负责任的大平台。
第四,财政补贴的存在,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引导,其应该与税收分开。财政补贴较大依赖于地方财政状况。这位CFO的理解是,税收政策应该是全国统一、统管;财政政策,地方性引导为主,税收在国家授权范围内给予辅助性支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杜涛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领域。主要关注财税、金融、审计、环保、PPP、大工业等相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