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公募巨头重磅发声!

热点资讯2023-01-28 19:20:48智慧百科

多家公募巨头重磅发声!


2023年新春之际,中国基金报邀请多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或知名基金经理展望新的一年投资前景和趋势,供广大基民和股民参考。

中欧基金投资总监周蔚文:以社会需要丈量投资机会,2023年值得关注两个方向

即将过去的2022年,是风云变幻的一年,蕴藏着众多不确定性,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当我们站在年末,重新复盘和思考即将过去的一年,就会发现,大道至简,或许返璞归真,回到股票投资的本源,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从股票投资的本源来看,我们投资的是企业的长期价值。所以选择公司时,不能只看盈利模式,更要看它是否满足广大社会需求,从长期视角优化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促进了社会帕累托最优。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其是否规避了负面外部效应,这样才有可能长期可持续地创造价值。这个原则会影响到我们对个股、行业的判断,也更有利于提高长期投资回报。

作为投资人,我们要把钱投给那些优秀的企业家,投给那些社会真正需要发展的方向,通过这些优秀的企业家不断地调动社会生产要素,这样才能为社会不断地创造价值,这个企业长期的现金流才是更可靠的。

2022年,一方面,我们继续从养殖、疫情受损产业、地产产业链等困境反转行业中寻找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从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军工、半导体、AI、医疗及医疗服务等在内的新兴行业中,寻找更长投资期限的投资标的,并根据相关产业未来利润增长率、估值情况动态调整板块配置比例。

在一系列的投资实践中,我们看到不管是成长性行业,还是非成长性行业,都需要考虑社会需求来做出投资决定。非成长性行业大多是一些社会长期需要的传统行业,整个社会对这些行业的产量需求可能不会大幅增长,甚至产值也不需要大增长,但是全社会运转又离不开它们。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在非成长性行业处于艰难期时投资就像“雪中送炭”,满足这个社会的需要,我们自己也很有可能会得到比较好的长期回报。而对于一些朝阳行业或者成长性的行业,可能会在产能出现阶段性过剩后,导致行业利润下降,股票可能下跌,但如果从长期来看,这些行业还是社会所需要的,如果短中期内,这些行业还需要从社会资本融资再扩产,那它们就依然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站在当下展望2023年,我认为A股市场整体资金净流入量将有望得改善,市场也有望迎来更丰富多元的投资机会。这一方面是来源于资金在多资产中的选择偏好,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实体经济对股票市场的需要,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

一是“锦上添花”行业,它们具有较大成长空间,如医疗养老、碳中和、战略型科技产业等成长性行业在经过近两年的扩产后,可能有一些新行业、新技术、细分行业还会有再融资的需求。二是“雪中送炭”行业,餐饮、酒店、旅游、航空等疫情受损行业,在疫情恢复之后,可能会迎来需求的爆发增长,这也会需要再融资、再扩大产能,以带来更好的利润。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未经同意请勿引用或转载。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国泰基金徐治彪:均衡、逆势——组合长期稳定战胜市场的核心

大家好,我是国泰基金徐治彪。2023年刚刚开始,在这个时点我想分享自己长期管理组合的一些想法,主要是怎么能做到组合长期战胜市场,总结出来的最核心就是四个字:均衡、逆势。


我2015年开始做管理组合,起初管理行业主题型基金,2017年底回归国泰后开始管理全市场基金。从业以来,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市场环境:2012-2016年的成长行情,期间包括2015年的数次“股灾”、2016年年初的“熔断”;2017年以来市场风格由小转大,2018年大熊市,2019-2020年的大牛市,紧接着2021-2022市场整体下行,期间行业各种轮动。2023年是我做基金经理的第八年,经历了市场的各种起伏,曾经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被摩擦,现在尽管市场跌宕,但我的投资路径逐渐清晰。以我管理时间最长的国泰大健康为例,自2017年10月开始管理,也有完整的5个自然年度,连续5年基金在同类基金中的排名维持在前1/2左右。成长风格好的年份,如2019年可以做到同类排名第6,成长风格不占优的2022年相对排名也比较靠前。总结我自己的经验,长期稳步战胜市场的绝对核心就是四个字:均衡、逆势。

首先讲均衡。我一直认为,公募基金是普惠金融、给老百姓理财,对于专业知识不那么丰富的投资者,其实是不适合行业属性过于明显的公募产品,行业主题型的主动权益基金和行业ETF基金其实更适合机构客户或专业属性较强的成熟投资者。单一赛道或者过度暴露一个赛道,虽然短期内组合净值可能会有较好表现,但长期必然面临大起大落。非专业客户的大额申购一般是在大起的过程中,所以导致基金获得感和持有体验非常差,过去两年“核心资产”、医药、半导体为主题的基金已经给了基民血淋淋的教训。市场的不同阶段,一定会有不同行业表现好,所以想获得长期胜率只有行业轮动和组合分散这两条路径。而从大数据和行业经验来看,很少有人长期能做好行业轮动,尤其管理规模会对轮动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对我而言,想要长期不同阶段都能战胜市场,组合行业分散是不二之选。基金是组合投资和分散投资,组合需要容错。容错率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尽管基本面没变化但是短期股价不涨甚至下跌,要能容忍阶段性的业绩表现;另一方面实业环境变化快,比如疫情发生,会导致企业一两个季度的业绩低预期,只要公司竞争力没变甚至还在增强,那么对于基本面也要阶段性容忍。

其次谈逆势,投资最难的地方就是逆人性。美国共同基金管理教父罗伊纽伯格投资生涯有60多年,每年都能赚钱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导致亏损的最大来源不是熊市,是羊群效应,也就是追涨杀跌。无论什么行业、公司最终一定会均值回归。什么是均值,这是我每次季报里都会提到的投资常识,这里可以再拿出来讲:我们认为股票常识包括产业常识和金融定价常识,其中产业常识决定公司中长期利润中枢,影响因素主要是行业空间、行业竞争格局、行业公司趋势等等;金融定价常识决定了估值中枢,影响因素体现在财务指标上主要是ROE、ROE的稳定性、现金流等;利润中枢乘以估值中枢就是中长期合理的市值。因此长期投资,估值肯定是很重要的,如果都是短期不看估值只争朝夕追求快的收益,由于估值严重偏离中枢,一定会出现业绩估值双杀,这往往是亏损最大的来源,也就是所谓的追涨杀跌。投资并不怕下跌,怕的是跌了不知道怎么办,甚至导致风格漂移。我一直认为组合的风险控制能力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波动率,这个肯定是需要均衡;另一方面是组合的回水能力,也就是跌了能不能涨回去。要想获取收益必然会有仓位,有仓位就一定会有波动,不想承担波动最好方法其实是远离市场。回水能力的核心就是深度研究,跌了敢逆势加仓,风格稳定不漂移。

估值的高和低确定性也可以稍微展开讲讲。资产定价理论以及长时间的数据表明,对于to C的消费公司,稳态状况(稳定增长),符合高ROE、高稳定性、高现金流三高要求的,整体估值在30倍左右是合理的;to B公司,比如大部分制造业、周期,由于ROE稳定性差,现金流大部分也不太好,比较依赖再融资,理论上稳态后估值中枢就是20倍左右。我们从3-5年周期往后看,用利润乘以估值中枢大概算出来的市值跟现在市值比,有没有一倍以上空间,如果没有其实就不是一笔好投资。这是我选择买或者卖股票的最底层方法论判断。

当然敢于逆势的前提是你要有深度的研究前提,只有深度研究清楚,越跌才敢越买。比如2022年4月份,是我自己做基金经理以来回撤最大的一个月份,成长风格非理性暴跌,也遇到了来自客户的压力。但是我把组合的重仓股全部深度复盘研究,基本面其实没有问题,那么这阶段显然不是要剁掉,而应该是继续买入。当时有很多跟客户的交流,机构客户也好,银行端的客户也好,最后我决定统一回复,才有了4月26日给投资者的一封信。我一直觉得投资一定要不忘初心,你为什么买,你希望赚多少收益,不能跌了就恐慌卖出,涨了强化信心加仓。

我一直觉得投资要做长期简单而正确的事情,如果真正能在深度研究的前提下做到逆势、均衡,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都跑赢市场并不难。主要维持风格的稳定不漂移,在最擅长赛道机会来时可以狠狠赚,相对风格不是最擅长时也能保持在前二分之一以上,长期业绩一定会很好。我最喜欢说的几句话:研究创造价值、慢即是快、盈亏同源,这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理念。我自己投资过程中也一直在践行这个理念,知易行难,我力争自己能做到知行合一。

最后以一位投资界前辈的话与大家共勉:最初我以为投资获利的要点是,能赚钱的时候要赚的足够多、足够快,后来发现风险控制更加重要,再后来发现盈亏同源。最初我以为,投资就是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后来我发现无为比无所不为要高明许多。最初我以为,左右逢源,充分灵活才是最牛的,后来我发现有舍才有得,有稳定的风格、做有信仰的投资者是最重要的事。

根据海通证券数据,国泰大健康2018年-2022年的年度排名为108/250、6/320、208/376、145/485、147/659,同类为主动股票开放型。国泰大健康股票成立于2016.02.03,2017-2022年上半年增长率/业绩基准(%):23.54/2.83,-23.45/-27.80,81.60/16.06,55.59/18.38,20.51 /0.34,-3.56/-10.57。以上数据来自基金定期报告,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基金经理观点仅供参考,会因市场因素变化而变化,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兴银基金袁作栋:2023年把握逆风和顺风的转折点

投资就像一条长期波动向上的曲线,顺风期与逆风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在逆风期煎熬过了,顺风期就在孕育之中。


2022年是典型的逆风期。逆风的内因是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处于高位。经过2019年-2021年三年的顺风期演绎,2021年底,Wind全A指数的PB估值处于高位,10年维度看在74%的分位数上。从结构上看,当时茅指数和宁指数都处在历史90%分位数以上,高景气赛道的超高估值,显著地增加了市场调整的风险。高估值接连遭遇世界宏观黑天鹅:疫情反复、俄乌战争与能源危机和美国通胀与联储加息,逆风期便是顺理成章。

2022上半年的俄乌冲突和疫情反复,让市场在4月下旬第一次寻底,市场开始出现很多高性价比的资产,跌的多了,市场底部的支撑力量开始发挥作用,5、6月份持续反弹。2022年二季度开始,疫情和联储加息再次冲击市场,市场二次寻底,此次的底部显著高于4月底,很多估值业绩匹配的方向也显示出超强的韧性。2022年全年,Wind全A指数下跌了18.66%,市场的逆风让投资者倍感煎熬。

2023年年初,市场从低位开始新的一年,Wind全A指数的PB估值10年分位数在12%。霍华德马克思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写到:“我们也许永远都不知道我们将来会去哪里,但是我们最好搞清楚我们现在正在哪里。”当前,我们处在市场周期的底部,是投资大有可为的时间点。

展望未来,2023年的宏观经济大概率表现比2022年要好。2022年,宏观经济遭受了疫情、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以及美联储大幅度加息的三重冲击,全年GDP仍然完成了120万亿左右,显示出经济的超强韧性。2023年,疫情对经济冲击在减弱;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供需错配基本消化完毕,石油价格已经跌回到冲突之前的水平;美国通胀得到控制,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相对较小。这些要素的改善都指示着2023年宏观环境要好于2022年。

市场周期的底部,有很多高性价比的投资方向。

消费领域是我们最看好的方向。受到新冠感染人数持续增加影响,2022年11月份的社零数据很差,单月下滑的5.9%,导致1-11月份社零累计同比增速下滑0.1%。展望2023年,消费总量数据大概率比2022年要好,只是复苏的幅度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中国的社零数据在40万亿以上,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很容易产生各种结构性机会。我们秉承轻整体,重结构的投资方式,相信只要上市公司能够提供好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我们挖掘的重心在消费品品牌化、低价产品品质升级、消费产品创新以及食品工业化。

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科技领域,是我们看好的第二大方向。一方面,国家战略基于安全需求,需要补短板。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也是后地产时代宏观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内循环中,数字经济包含数字产业化以及产业数字化,都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外循环中,当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但是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尤其是数字经济的贸易出口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周期领域和金融领域,目前仍然处在景气周期的下行阶段,但是过去2年,股价大幅度的下跌也充分反应了景气下行,在估值底部逐渐建立仓位,等待经营数据和市场情绪的转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投资思路。制造业升级是我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我们观察到很多制造业公司在持续的研发、产品迭代升级,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也给予了他们试错改进的机会,一旦有所成就,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经过逆风期的2022年,我们期待未来的顺风期如约而至。但是我们既不能悲观丧气,也不能急于求成。一方面,市场底部,顺风期终会到来,只是不知道具体的时间与形态,我们需要积极地参与,牛市的收获都源自熊市底部的布局。另外一方面,也不能急于求成。宏观环境的转暖、市场信心的修复乃至上市公司业务的发展,都需要时间。即使有一两场倒春寒,也不令人意外。急于求成会让我们的投资充满机会主义特征,动作变形,也会消耗我们的投资信心,如果倒在黎明前就太可惜了。

过去逆风期的煎熬,让我们有冬去春来之感。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踏实地研究,积极地投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袁作栋

◆10年二级市场投研经验,7年实业经验(通讯行业)。

◆南京大学电子系学士、硕士,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现任兴银基金多元资产投资部副总经理,同时担任兴银收益增强,兴银丰运稳益回报混合,兴银兴慧一年持有期,兴银碳中和主题混合,兴银竞争优势的基金经理。

◆致力于不断寻找高性价比的投资机会,通过稳定的股票仓位参与资本市场长期增长的价值,通过均衡行业配置,投资预期低,位置低的高性价比个股控制净值回撤。

银河基金投资业务总监张杨:宏观经济复苏,2023市场风格或将维持相对均衡

总结2022

2022年的市场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全球基本面及流动性环境:国内疫情扰动、地产周期下行、叠加工业企业库存高位下,经济复苏弹性不足;海外地缘冲突及经济衰退担忧明显,对出口亦造成一定负面冲击;流动性则受到全球通胀超预期下联储加速加息的制约。三者约束下导致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估值驱动下分阶段风格切换明显。


2022年年初至3月份市场预期美联储激进加息叠加地缘冲突爆发、国内疫情扰动,防御类价值品种相对占优表现相对较亮眼;4月底-7月国内成长加速复苏下市场预期扭转,市场迎来超跌修复;8月至年末市场高低切换,政策预期下价值风格表现再度突出。在这样的复杂行情中,投资的难度无疑是有所加大的。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则更要精挑细选出具备高景气基本面支撑的品种,去抵御住估值波动的风险。从2022年的整体结果看,如储能、光伏新技术等行业凭借过硬的基本面表现,全年维度上取得了靠前的收益表现。

展望2023年

对于2023年的宏观经济发展,张杨整体偏向乐观。从构成宏观经济发展的三个方面分析:一是投资,过去两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欠佳,而2022年年底各项支持政策陆续出台, 2023年或将出现爬坡提升的过程。第二是消费,2022年由于疫情影响,使得消费板块表现低迷,而进入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消费场景恢复,居民信心恢复。第三个是出口,出口这块海外需求目前还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但是即使假设比较一般,也不太可能拖累经济。

不同于2022年市场围绕的是困境反转和少数几个高景气度行业,张杨认为,2023年随着宏观经济复苏,市场会进入一个验证期,就是实际看到的或者明确预期到的景气度行业,所以高端制造、顺周期、部分消费行业的发展可以进行关注。

展望2023年,张杨认为,市场风格估计或将是相对均衡的。当前成长、价值指数的估值分化程度并不显著,而各行业盈利增速的分化相对2022年来说则有望进一步收敛,对应2023年风格的相对中和,成长、价值中或将都会涌现出机会。一方面,随着2023年经济企稳回升、防疫疫情政策优化、地产基数效应叠加政策支持,传统经济相关板块盈利增速具备回暖预期;另一方面,以产业周期视角看,光伏、海风、储能、军工导弹链、汽车新技术(一体化压铸/热管理/智能驾驶软件/线控底盘)等未来或仍处于高速增长期。

风险提示: 本公司投资观点的内容是公司对当时的证券市场情况进行研究的结果,并不构成对任何机构和个人投资的建议。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此类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浦银安盛蒋佳良:不确定性渐退把握后疫情时代市场主线

刚刚结束的2022年对A股市场来说充满挑战。疫情多点散发、海外激烈加息、欧洲能源危机皆深刻影响了A股资产定价,资本市场的走势可谓一波三折。然而,随着防疫、地产等政策在年末接连出现较大转变,宏观基本面迎来困境反转机遇,新年新希望的曙光也逐渐浮现。


对于宏观趋势的重大演变,浦银安盛基金研究部总监蒋佳良具有长期深入的研究,在其13年的投资经验中,尤其善于挖掘顺应时代变化,行业格局优化、盈利能力增强的优质品种。在格外困难的市场环境下,专业勤勉做研究,不断优化方法论,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盈利的机会是蒋佳良一以贯之的努力和坚持。

把握2023三大宏观主线

新春将至,万物复苏之际, 进入2023年,蒋佳良认为有可能主导经济政策和资本市场表现的主要宏观因素有出口、内需、产业三大主线。

首先,是出口的表现。2022年11月份,在美元计价下,我们的出口增速回落至8.7%。在全球都广泛受到加息困扰、海外经济衰退预期强的情况下,这很可能导致我国2023年的出口陷入负增长。

其次,是扩大内需。过去三年,我们的出口一直有很强的韧性,对维持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那么当前,在出口难以保持高增速的挑战下,扩大内需以稳定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就显著提升了。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上个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政策强调2023年的经济工作 “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其实从历史上看,当出口一旦转负,就意味着外需失去支撑,那么稳增长的措施往往会接踵而至。

第三,是产业影响,当前,地产及其产业链约占GDP比重30%,还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为了实现扩大内需稳增长的目标,除了去年年末陆续推出的融资三支箭在信用端支撑房地产民企,在需求端,后续政策改善房价预期、支持地产销售的力度是值得关注的。

后疫情时代的市场走向

近期防疫的放开点燃了许多投资者对复苏趋势的期待,对比海外经验,2023年国内疫情变化对A股市场影响或将分为两个阶段。

在前期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当前,疫情会影响我们的职工到岗率,开工率,人员流动等问题,对企业和居民的生活生产造成一定冲击。这一点也可以从12月的PMI有所体现,官方非制造业 PMI同比下滑 5 %,降至了 41.6%。

但是这个阶段是暂时的,在第二阶段,人们会逐渐适应疫情开放的情况,消费和经济整体都会开始恢复。参考距离我们很近的香港,香港是2022年3月开始暂缓全民强制核酸,随后港铁公司的客流量从下滑到恢复正常用了3-4个月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后续香港地区的疫情又有回升,但是对交通和经济数据的影响就都变得很有限了。

不确定性消除将支撑2023年市场表现

落实到投资上,蒋佳良表示,在2023年的宏观大环境下,一个整体的判断是,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逐渐消除将对今年的市场提供比较有利的支撑。

在国内方面,受益于防疫政策优化的趋势,医疗资源和消费复苏都将是值得保持关注的方向。此外,在今年稳增长扩内需发力的情况下,如果房地产的基本面能够有所改善,优质民企和建材企业的困境反转很可能仍会是市场的一个重要的交易逻辑。一些顺经济周期的行业也可能会随着经济复苏而出现上行的机会。

在海外方面,2022年美联储激进的加息动作已经开始对需求产生了抑制性的影响,可以看到,海外很多主要经济体的PMI都开始进入容枯线以下,海外通胀也开始呈现回落趋势。蒋佳良判断2023年海外央行的加息幅度和频率在2023年大概率都会放缓,这对成长股的估值提升是较为有利的。对光伏、储能、新能源车这类具备长期成长空间和高景气度的赛道也值得进行持续的关注。

基金经理简介:

蒋佳良:

浦银安盛基金研究部总监、均衡策略部总经理。13年证券从业经验、13年基金从业经验。曾任职中国工商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华宝证券、平安资产、中海基金。2018年6月加盟浦银安盛基金,代表产品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荣获《上海证券报》“金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三年期”奖(上海证券报,2022年11月)在新能源、消费、科技、高端制造、医药五大核心领域进行长期重点跟踪与研判,严格选择大空间、高景气度的优质成长赛道,敏锐把握市场阶段性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1.5。本资料中提供的意见与评述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的任何操作建议或推荐,依据本资料相关信息进行投资或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本资料归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所述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减或修改。基金管理人承诺将本着诚信严谨的原则,勤勉尽责地管理基金资产,但并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请务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如需购买基金,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材料中的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且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

西部利得基金权益投资总监何奇:权益市场有望迎来柳暗花明

2022年,无疑是一个在跌宕起伏中见证历史的年度。这一年,我们迎来了俄乌冲突似黑天鹅又似灰犀牛般的爆发;这一年,我们经历了美联储似预期内又似不得已般的紧缩;这一年,我们遭遇了新冠疫情似无休止又似强弩之末般的席卷……


在这个充满了魔幻色彩的年份,A股市场在经历了三年结构性行情后,迎来了全球政治周期共振和中美经济周期错配,峰回路转的预期波动催生了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最终下跌的阴线幻化为全球风险资产普跌的缩影。

时间拨回年初,鉴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新年伊始我们就把稳增长作为主线配置。虽然金融地产这些价值板块全年相对抗跌,但是这波稳增长行情一波三折,资本市场也不得不面临较长时间的盈利压力。尽管2022年周期、消费、科技和制造等方向均有阶段性表现,但最终在总量经济的下行压力下,改为谁也无法改变基本面预期的下修。。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经历了资本市场短暂的寒冬后,兔年的曙光在市场的犹豫与摇摆中乍现。当新冠疫情的阴霾正在散去,市场不会放慢脚步去耐心等待共识的凝聚。它反而会在你蓦然回首后,感慨灯火阑珊的已逝。基于周期轮动也好,基于困境反转也罢,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2023年,权益市场有望迎来柳暗花明!

2022年的柳暗之一,无疑是来自美联储的持续加息。在全球经济衰退压力逐步较大且通胀缓解的背景下,美联储的货币收紧可能在2023年渐缓,甚至不排除远期出现逆转的可能,这将为全球风险资产的花明提供条件;2022年的柳暗之二,无疑是来自国内疫情的反复。在毒株破坏力减弱而全球开放的大势所趋中,国内疫情政策的调整虽不可避免的带来短期冲击。但长痛不如短痛,大疫不过三年。相信不久的将来,新冠对经济的巨大冲击一去不返,这将为国内经济的花明提供条件;2022年的柳暗之三,无疑是来自国内收缩性政策的冲击。然而在房地产“三支箭”刺破云霄之际,在平台经济红绿灯机制确立之际,在货币政策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之际,扩大内需重新吹响了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的序章,这将为企业盈利的改善提供条件。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却总是押着似曾相识的韵脚;周期不会简单的轮转,但总是伴随着欲说还休的序章。2023年,峰回路转,扩大内需有望时隔多年再次成为AH市场的交易主线。这个战略机遇正如《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所言,背景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机会不仅涉及耐用消费品、服务型消费等方向,也将涉及自主可控、高新技术等领域。与曾经的扩大内需一样的是,在本轮政策的推动下,住房、汽车等传统消费和医药、科技等新兴消费或均将受益;与曾经的扩内需不同的是,本轮内需重启恰逢二十大高质量发展的顶层框架落地。由此预测,在传统经济与新兴经济共同受益于需求回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后,高质量发展的大旗必将把中长期机会锚定在成长方向——所谓的高质量发展五大方向,即:自主可控、高端制造、新兴能源、生物医药和战略资源。

2023年伊始,IMF等诸多机构纷纷预测中国经济有望在全球衰退背景下一枝独秀。在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的背景下,中国权益市场的战略配置窗口或已经开启。作为定位于“新兴产业投资专家”的西部利得权益团队,我们相信, “一体两翼”的产品矩阵——新制造、新科技和新均衡,有望在后续行情中占据先机;我们亦愿,基金公司与投资者风雨同舟,在祥瑞的兔年共享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的红利。

作者简介:何奇,西部利得基金权益投资总监,10年证券从业经验,其中6.47年基金管理经验。深耕科技消费,擅长金融周期,可灵活应对市场风格切换。现任西部利得策略优选混合、西部利得聚禾混合、西部利得数字产业基金经理。

本文标签: 宏观经济  融资  基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