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高考,分数出了,现在要填志愿。
他妈已经焦虑半个月了,不是因为儿子考得不好。我儿子这水平,高不成低不就的,最后反正是过了一本线,跟他自己估的分数差不多。
难的是填志愿。我听人说7分考3分报,我也不知道这比例是谁想出来的,我自己感觉起码是五五开。
分数没出之前,他妈就已经到处找人打听了,听完各种意见,我们家更晕了。当然主要是晕的是大人,孩子这些天在找同学玩。
现在还剩下差不多一周时间,他妈决定最后找个专家咨询一下,就那种一对一的专家。我没问这种咨询要多少钱,听说几千上万的都有,我也没拦着,填志愿这种一辈子就一回的事情(是就一回吧?),花点钱有什么的。
结果周一早上开盘了,我随手打开自己的股票账户,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我说的不是大盘反弹俩月了不对劲,我是觉得填志愿这事不对劲。
我是06年入的市,当时儿子才两岁,刚入市没两年就一波大牛市加大股灾,那会儿账户里没放多少钱,幸亏牛来了没加仓,坐个过山车最后差不多不赚不赔。到现在16年了,总体来说赚了点,要按照1赚2平7亏的说法我比大部分散户还强点儿,可是跑没跑赢通胀,我没算过。
我突然意识到,填志愿这事,跟炒股是不是有点像?可能这个“炒”字不好听,我们换个讲法,投资。
我特意查了一下,全国高校超过3000所,咱们哪怕就算普通本科,也有1270所,你别看这个数字没有A股的数量多,你再把每个学校可以报的那些专业算上,那是真的挑花眼。
而且填志愿和炒股一样,也都有一些限制:炒股如果你本金不够,你可能连一手茅台(现在得20来万)也买不起,又或者科创板之类的你开不了;填志愿你分数不够,那像985、211之类的一二线蓝筹(其实这里头也不见得都是好股票),你就买不了。当然了,这个“买不了”是软性的,你考了500分非要去报600分的学校,那也是你的权利。
填志愿最最像炒股的是啥呢?就是我们家此时此刻的这个状态:你正在选,你想选那个你现在买得起的、以后涨得最好的那个股票(志愿)。
但是,我感觉填志愿可比炒股还难。道理很简单,炒股这东西,有个重要的概念叫止损,就是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你是可以尽早割肉离场的,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一填可就定四年,你说转专业?好像没那么容易。
就是因为这么难,他妈才焦虑到不行。再看我儿子,现在没心没肺似的出去玩,他好像还没意识到,这次要是一不小心填坏了,锅是他自己背。说严重一点,搞不好这辈子都很难回头了。
这时候,填志愿的专家出现了,他们说:来,我来给你儿子指条明路。
说心里话,我绝对相信这些专家的知识储备,他们一定对各种招生政策、历史数据、各种大学的特点了如指掌,他们比你专业,他们把这些你不知道的信息卖给你,还节省了你自己查资料的时间,这是非常合理的市场行为。
区别只在于,这个信息差到底值多少钱,以及,这个信息差最后到底有多大用。
“值多少钱”我们就不讨论了,好像最近央视在提醒各位家长谨防某些诈骗行为。我主要是对这个“有多大用”表示怀疑。
为啥呢?因为这样一类填志愿专家让我本能的想起了基金经理。十多年前我买过一段时间的基金,后来果断不买了,理由我不说了,你如果买过基金你应该懂。
你找专家帮忙填志愿,和你把钱交给基金经理让他帮你赚钱,有啥本质区别吗?
都是出于对他们专业度的信任,都是希望获得一些超额收益(至少要强于自己操刀的收益)。
然而矛盾就出在这里:老股民都知道,你想在股票市场获得超额收益,你得预测各板块各行业的周期大势,可是,这些东西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或者至少说,不是可以随时随地预测的,因为市场恰好在大顶或者大底的时间比较短,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可上可下的状态。
我记得倒退个十来年,那些名校毕业生爱去什么地方,私企、外企、科研院所绝对是首选,当时你给这些孩子一个公务员之类的铁饭碗,他们是有点不屑的。现在呢?挤破头都挤不进去了吧?
后来有一段时间,土木建筑好像分数线挺高,这个媒体都报道过,现在怎么样?填了服从调剂是不是都怕被调剂过去了?还有我特别不能理解的生命科学,这专业我一直觉得是最前沿最牛的专业,怎么就突然成了天坑?
这也是为什么不能追热点的原因:四年之后,甚至七年之后的事情,谁说得清楚?
所以我想再次强调,不是说专家没用,专家对高校的一些研究都有用,但是如果他替你分析某某专业行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报志愿的依据,我觉得就要小心了。
而且如果再进一步类比股票,会发现如果未来某个行业雪崩了,那么每一个当初对这个专业趋之若鹜的家长都是雪崩的制造者,因为有些热门专业,我敢说就是家长和志愿填报专家们一起炒起来的。
就像决定股价的并不是公司当下的盈利状况,而是市场对其未来前景的预期一样,各种专业的分数线也并不反映实际的就业前景,这个分数线其实是随着家长们的预期在波动:
市场情绪起来了,家长们一拥而上,分数线被炒高,然后这里面一定有很多孩子毕业之后傻眼了,也许到时候不是这个行业有多落寞,而是人才市场实在供过于求了。供过于求,市场走低,进而恐慌,最后本来一个好好的专业招不到人才。
你问有这样的例子吗?当然有,比如现在特别难就业的法学,法学当年被各种哄抬,以至于随便什么大学里都开法学专业,导致现在全体法学毕业生都在替当年的炒作还债。
如果有哪个填志愿的专家能告诉我,现在某个专业的分数线,它的市场情绪是高于还是低于其实际价值,起码这样的分析才能让我这个老韭菜服气。
所以填志愿,我们要追高热门专业吗?我们要抄底冷门专业吗?好像都不太合适。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给儿子找一个这样的专家,我付了钱,那怎么才能证明他的这个服务有效呢?
最显而易见的一种有效,是我儿子这个分数本来够不上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但我们家又特别想上这个,最后在专家的判断和运作之下,我们真的如愿以偿了。
嗯,可是然后呢?然后是我儿子独自去到大学里迎接未来的四年,我不敢说他去到那里之后绝对不会后悔。当然这不是专家的问题,专家已经尽力完成了他的工作。
比起他妈,我好像没有那么担心儿子以后的工作问题,不是说我可以替他解决,是我觉得很多年以后,会出现更多现在完全想不到的赚钱模式,一个大小伙子,想点办法,自食其力,不丢人。
我更担心他在大学里过得难受。
绝大多数像我这个岁数的业余股民,应该都学会长线持股了,买个基本面还不错的股,起码拿个一年半载别乱动,最后到头来收益都还不错,更重要的是,这个持股的过程,我很淡定,哪怕仓位大一点,我也吃得香睡得着。
长线持股,最重要的恐怕还不是这个“股”,而是“持”,更何况我儿子是必须被动持股四年。
所以我想的是,我宁可他不要去幻想四年之后的收益,我希望他真的能愉快的持股。持都持不住,哪有四年之后。
所以别看他一个理科生,他要真想去读什么历史哲学之类的专业,我肯定支持(可惜他分数好像不够)。有人说一个18岁孩子的兴趣,你别太当真,说这话的人未免小瞧了现在的孩子们:如果这孩子读个专业就见异思迁知难而退,那你给他塞个热门专业也不顶事;如果他真的想好了,就要学这个,为什么不相信他呢?
相比一个填志愿的专家,我肯定更相信自己的孩子。
只不过,大学里有哪些专业,每个专业大概要学什么,哪些学校的哪些专业实力强,这些基本面的信息是需要让他知道的,至于热门专业的“k线”,那都是迷障。
给他一个网站,自己好好查一下,一个经历过高考检验的孩子,这点检索能力还是要有的。
“网易高考智愿”网站(daxue.163.com)
填志愿, 大数据 可以给你一个解法参考, 然后 你 自己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