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陶力 上海报道
通过投资的模式高举高打,一骑绝尘开疆拓土,已经成为过去时。
近日,腾讯将所持有约9.58亿股美团股票作为红利发放给股东,按照11月15日美团收盘价,此次派息将达到约1600亿港元,而上一次遭遇腾讯减持的是京东。由此,腾讯在美团持股比例从17%下降至不足2%,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宣布卸任美团董事。但他表示,腾讯将与美团继续保持紧密合作。
与腾讯“分红式减持”不同,阿里巴巴在11月8日,以平均每股1.8190港元的价格卖出8000万股商汤股票,持股比例从9.05%下降至8.74%,套现资金约1.5亿港元。此前,该公司已经减持了科蓝软件、光线传媒、快狗打车、美年健康等多家公司股票。
过去多年,在BAT之间站队,从而获得流量或资本的加持,一直是创业者们的必经之路。业内纷纷猜测,在京东、美团之后,腾讯下一步要减持的是谁?答案是谁并不重要。
科技巨头们又一次站在了创新的十字路口。手握大把现金,当外部投资的通道变窄,从内部寻找创新的源头和动力,仍然需要眼光与定力。
“生死之交”
腾讯和美团之间的渊源之深,用“生死之交 ”来形容也不为过。2014年,腾讯投资大众点评,但2015年10月,在资本的主导下,大众点评与美团合并。2015年11月,阿里巴巴决定出售所持美团点评约7%的股份。另一边,腾讯又计划向美团点评投资10亿美元。至此,阿里巴巴和美团彻底决裂。
2016年至2018年美团上市以前,美团完成了由腾讯领投的33亿美元E轮、300亿美元战略融资以及15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上市之后,美团又完成100亿美元的定向增发,其中腾讯认购约1135万股,增资预计4亿美元,主要用于技术创新,包括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及一般公司用途。
可以说,在美团的每一次关键节点上,在外卖大战的数轮厮杀中,都离不开腾讯在背后扶持。因此,腾讯选择“派息减持”的方式退出,对公司股价造成的波动也相对较小。腾讯高管回应分派美团和京东股票时表示,公司是否以派息方式分配股票取决于三个因素,投资对象的财务实力、行业定位和投资回报。
“如果看投资回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投资回报,内部投资回报率大约30%。在考虑股东层面上,该笔投资已经取得不小的经济收益。”腾讯高管如此评价对于美团的减持。
去年年底,腾讯突然宣布以中期派息方式,将所持有约4.6亿股京东股权发放给股东。本次派息后,腾讯对京东持股比例将由17%降至2.3%,不再为第一大股东,同时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卸任京东董事。
没有意外的是,腾讯下一步将会继续减持拼多多、快手等公司股票。毕竟,互联网的黄金发展期与流量红利已进入尾声,在监管利剑之下,反垄断和反对资本无序扩张,将使互联网巨头的出手变得更加谨慎。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每日优鲜还是十荟团的倒下都无人再接盘。“一方面受限于资金与模式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是巨头们不敢再轻易圈地。这个情况下,谁还敢出手?”曾有接近每日优鲜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被巨头收购曾被创业者们视作一项保险。
脱虚向实
作为互联网巨头,腾讯战略投资战绩卓著,也是其核心优势。2020年1月16日,在腾讯投资大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透露了最新成绩单,“我们在过去一年并未收缩投资规模,继续坚持着长期价值投资原则。截至目前,腾讯投资企业总计超过800家,其中70多家已上市,160多家为市值或估值超10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
也正因为如此,腾讯内部几乎再无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依托平台自身的流量,腾讯选择与外部创业公司结盟,京东、拼多多、美团、滴滴等公司的崛起,无不受益于腾讯,也形成了稳固的流量和资本城池。
IT桔子数据显示,腾讯投资自2020年至今一共投资了528家公司,行业涉及游戏、文化娱乐、新零售、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社区团购等多个领域。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腾讯账面的权益投资、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合计超过8000亿元。
但是,腾讯投资的整体逻辑将不再追求控股式投资,更多倾向于财务投资。“当被投企业有持续自筹资金能力时,则选择在适当情况下退出投资并与股东分享收益。”该公司表示,未来腾讯会继续投资企业服务、游戏、短视频内容等领域。
这并不是腾讯一家的选择,阿里巴巴也在持续坚持过去的一系列投资标的。曾被视为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众安在线今年以来,也遭到了阿里和腾讯的双重减持。据港交所披露,今年年初,蚂蚁集团减持众安在线4653.71万股,持股比例由13.54%下降至10.74%。今年6月,腾讯控股则减持众安在线2717.82万股,持股比例由10.01%下降至8.09%。以此粗略计算,二者合计套现超20亿港元。
可以预见,纯粹基于互联网平台模式的创新将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企业经营走向务实,全方位助力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成为巨头们的新方向。“以前不用砸钱做创新,哪个赛道有希望,砸钱去投资就行了。”资深互联网观察人士阳淼认为,当巨头们不得不瘦身精简,就会发力从内部开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