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永存,一周内共和国痛失三位院士

热点资讯2022-11-10 16:31:03智慧百科

风骨永存,一周内共和国痛失三位院士

十一月深秋,中华人民共和国痛失解思深、杨叔子、唐有祺三位院士。至此,今年已有36位两院院士离世。

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消息,11月2日19时10分,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思深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据华中科技大学消息,11月4日晚10点50分,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于因病逝世,享年89岁。

据北京大学消息,11月8日13时34分,中国晶体与结构化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唐有祺因病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103岁。

上述三位先生均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中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

1920年7月11日,唐有祺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新场镇。1946年8月,唐有祺在上海登上“梅格斯将军”号轮船,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求学,同船者还有华罗庚、唐敖庆等人。

1950年7月,唐有祺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同年8月,他跨越重重困难回到上海。9月,到清华大学任职副教授,开设新课“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把国外的研究前沿通过开设课程的形式介绍给国内。后经全国院校调整,于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

唐有祺开创了中国晶体化学研究,在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等多个重要体系的结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有祺是中国科学和中国化学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为确立化学学科的基础科学定位,促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创建了分子工程学学科,推动了中国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发展;曾8次荣获国家奖励。

不仅如此,唐有祺还推动了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的机制建设,帮助一批中国晶体科学家走上了国际学术舞台。

1984年,唐有祺在德国汉堡当选国际晶体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常委。1987年当选为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副主席,这是中国人在国际专业学术组织中最早获得的重要职位。

在此期间,唐有祺帮助中国赢得第16届国际晶体学联合大会的主办权,标志着中国晶体学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唐有祺先生的离去令人痛心,仅4天前,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同样因病逝世。

“11月4日晚上,虽几经抢救,杨院士还是与世长辞。最后我们几个人把杨院士的遗体从协和医院送到武昌殡仪馆,心里感到万分悲痛。大师远去!愿杨院士一路走好!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高亮说。

杨叔子于1933年在江西湖口出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他一生致力于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交叉研究,是国内智能制造的首倡者。杨叔子推进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实现无颤振切削,攻克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等国际难题,为中国机械工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叔子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多项重要奖励。

“首先要学会做人,同时必须学会做事,以做事体现于升华做人,以做人统率与激活做事。”杨叔子在《往事钩沉》扉页写下这句话,也映照了他的一生。

解思深于1942年2月出生在山东青岛,1965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3年10月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他曾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院长等职,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解思深长期从事碳纳米管等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和物理性质研究工作,并系统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力学、热学、光学和输运性能,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为推动纳米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和国内外合作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测定上做出开拓性的工作。

解思深非常注重文理融合。据中新网2013年4月报道,解思深在中国人民大学时曾建议,文科生多一些理科素养,理科生读一点文学艺术的书,对各自的人生大有裨益。

“我们大多数科学家还没有爱因斯坦那么大的成就,人文学家也没提出大家都认可的价值。在当下,文理要相互包容,就像50年代理科生一定要找个文科生做老婆。”他说。

上述三位院士不仅在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辈学者,为人所敬仰。从青年到迟暮,他们深爱祖国,鞠躬尽瘁的工作,如今先生已不在,但风骨永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