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船歌》传唱60年:赫哲族奔向美好生活

热点资讯2022-06-30 22:30:26佚名

《乌苏里船歌》传唱60年:赫哲族奔向美好生活

“我和赫哲族有着不解之缘,为他们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骄傲。”60年前,一首《乌苏里船歌》问世,让人口较少民族赫哲族为人所知;60年后,这首歌的词作者、今年83岁高龄的胡小石,再次回到这首歌的诞生地——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颇为感慨。

赫哲族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因地处祖国东方,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


6月28日,胡小石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孙晓宇 摄

回忆这首歌的创作历程,胡小石有点兴奋。那是1962年,他在哈尔滨歌舞剧院工作,为了迎接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周,他受歌唱家郭颂委托,创作一首反映百姓生活新气象的歌曲。在采风期间,他与作曲家汪云才相遇,没想到三人一拍即合。

“赫哲族的故事太典型了,是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得好的缩影,是歌颂社会主义中国的好案例。”胡小石说,国家帮助赫哲族重建家园,为他们无偿提供渔猎工具、粮食、衣物等,让他们过上安稳生活。他在同江街津口、八岔和饶河四排等赫哲族聚居地待了三个月,与赫哲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地窨子里听古老传说,在鱼窝棚里感受他们独特的说唱艺术伊玛堪。


黑龙江饶河大顶子山森林公园风光。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背靠大顶子山。这里风景优美,云雾缭绕,江水奔腾,渔船点点,也就有了歌词里的“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白云飘过大顶子山,金色的阳光照船帆”。

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些小调只剩下一两句。创作既要原汁原味保留民族气质,又要精准传神……回到哈尔滨后,三个人一有空就在一起研究,词曲一共改了多少稿,胡小石早已记不清,前前后后打磨了三个月之久。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郭颂到日本演出时,在联欢会上第一次试唱这首歌,迎来阵阵掌声,回国后的演出更是受到好评。这首歌通过广播电台家喻户晓、广为传唱,20世纪80年代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国际音乐教材(亚太地区)。

近些年,胡小石经常回饶河看看。刹生鱼、炖江鱼、烤鱼干……从当年“只有鱼吃”到如今“花式吃鱼”,胡小石感慨乌苏里江的物产丰盈着游客的味蕾,也给赫哲族带来增收致富的机会。


黑龙江饶河四排赫哲族风情园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得益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好政策,2019年底赫哲族主要聚居区均已脱贫。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界江游、生态游、赫哲风情游等旅游项目,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

在位于四排赫哲风情园的赫哲文史馆,“95后”赫哲族讲解员魏加男身着一身红色传统服饰,将民族风俗特色娓娓道来。她在大学期间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做一名导游。“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故事。”


6月18日,在黑龙江饶河四排赫哲族风情园,赫哲族人尤雪松在表演。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赫哲族信奉萨满文化。今年49岁的尤雪松是萨满第五代传承人,他身着鹿皮制作的衣服,手持鼓,伴随清脆的声响为游客表演传统舞蹈。

演出结束,尤雪松告诉记者,得益于政府投资建设,2021年他们一家告别低矮的平房,搬进了6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他平常靠打鱼增加收入,妻子从事公益岗位,还制作一些鱼皮画,日子充实而幸福。

“当年我们写‘白桦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现在赫哲族在党的关怀下唱响新时代的新船歌。”胡小石说,赫哲族正和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奔向美好生活。(记者杨思琪、孙晓宇)

本文标签: 赫哲族  乌苏里船歌  民族  赫哲  伊玛堪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