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7月3日,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协办的第十届世界和平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在大会讨论“重塑世界和平”环节中,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反驳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明天的东亚可能就是第二个乌克兰”的说法。他说,中日应该不忘50年前的初心,再次确认一个中国原则。此外,他反对日本直接向海洋排放核废水。
鸠山由纪夫发表了对当前中日关系局势的看法。他说,俄乌冲突以来,不少政客和媒体纷纷渲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日前提到“明天的东亚可能就是第二个乌克兰”。对此,鸠山由纪夫认为,这与现实相去甚远,决不会出现俄乌在亚洲的翻版。他认为,其中目的之一是日本想提高自己的防卫能力,想得到美国大量的武器援助。 他还表示,在日本和美国,不少人将中国视为当前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这种想法“荒谬至极”。“假使中国破坏当前的国际秩序,失去的将远远大于得到的。中国是维护和发展当前国际秩序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一员。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不折不扣的大国,在维护和发展现有的国际体系中,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鸠山由纪夫线上出席大会
“在50年前,中日两国有识之士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我们铭记的是,当时中日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要比今天大得多。如何让不同价值观的国家和人民实现良性互动,才是真正的外交。50年前,两国的先贤们深深理解了这一点,所以在1972年的联合声明中,有这样的表述:尽管中日两国社会制度存在差异,但两国应该能够建立和平友好关系。”
鸠山由纪夫表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更应该在中日关系上不忘初心。中美、中日都应该再次确认一个中国的大前提,必须避免日本和美国一起进行挑衅的情况。
据外交部网站,5月1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日本外相林芳正举行视频会晤。王毅在会晤时表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是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两国领导人去年就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应以此为指引,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契机,夯实两国关系政治基础,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两国前辈和两国人民共同努力造就的来之不易的友好局面。
现场提问时,有人提到,2021年4月,日本政府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鸠山由纪夫对此持反对态度。他在大会上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外交原则。他认为,3·11大地震后因为核电站事故,很多海水受到辐射,日本人应该向全世界道歉。在排放之前,应该要去除其中的核辐射,未经去除辐射而排放核污染水是不可原谅的。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 柴畅
延伸阅读:
宣称中国是“系统性挑战”北约心中的矛盾与纠结
为期3天的北约峰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结束了。
峰会最大的成果,就是出炉了一份概述北约未来10年优先事项的“战略概念文件”。
当地时间6月28日,北约峰会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与会领导人参加集体合影( 来源:环球网 )
俄罗斯和中国虽未到场,却无处不在。在这份10多页的文件中,一个成了“威胁”,一个成了“挑战”。
不得不感叹一句真是时过境迁。要知道,2010年发布的上一个版本中没有提及中国,而当时俄罗斯也还被称为“合作伙伴”。
12年后,俄罗斯再次回到了北约的对立面,成为了对北约成员国安全“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威胁”。而中国也成为出现在北约所谓的“战略概念文件”里,第一个在地理位置上远离北约成员国的国家。
自称防御性组织的北约一面构陷中国形成“系统性挑战”,一面又称仍愿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
一份报告中呈现两种态度,北约意欲何在?
面孔一:霸权焦虑
据悉,2022战略概念为北约设定了未来十年的三大核心任务:威慑和防御、危机预防与管理、合作安全。
除了毫无新意的核心任务外,“中国”在文件中频频出现。新加坡《联合早报》对此评论称,对北约而言,在战略构想纳入“对中陈述”,无疑已是一大突破。
资料图: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则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访问时强调,“中国不是北约的对手,但中国崛起对北约的利益、安全和价值是挑战。”
可笑的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国和北约盟国离得十万八千里,并无国土接壤,最近的两点在直线距离上,也需要跨越亚欧大陆才能到达。
自称“防御性组织”的北约,为何会将一个主权国家的和平崛起视为挑战?
“尽管中国和北约在地理上是分割的,但在北约的认知中,中国在一些领域仍构成挑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对中新网表示。
“北约对于安全的认识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地理维度,另一个是领域维度,而且后者的扩张速度远高于前者。”崔洪建说,“北约认为在网络空间、技术竞争、军备控制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安全问题突破了地理界限。”
崔洪建指出,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防御性国防政策,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这些中方在安全方面表达的意愿,恰恰证明中国不对任何国家或组织构成“系统性挑战”。
目前,北约对中国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对华竞争的影响。崔洪建认为,中国的迅速发展引发美国所谓的“霸权焦虑”,使其自然而然地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从而进一步推动北约配合美国的对华策略。
面孔二:亲仁善邻?
在这份更新的战略概念文件中,共有49段文字,其中第13和14段集中描绘中国。
北约前脚将中国形容为“系统性挑战”,后脚又紧接着称仍愿意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
一边害怕、防备,一边又想亲近,北约的两副面孔赫然显现。
“北约实际上想沿用它之前处理对俄关系的老套路,在对华的认知分裂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一面加强其安全防范和遏制,另一面则是采取接触策略,向中国提出对话。”崔洪建分析认为,北约摆出“两副面孔”,实际上是其惯用手段。
崔洪建说,在北约的想象中,来自中国的“系统性挑战”需要加以长期和全面应对,以“增进军事透明度”为借口的“对话”也可以成为北约输出其价值观念和制度的工具。
“北约提出对话也是想在外交上对中方施压:如果中方不愿意与其对话,它便可以将责任推到中方头上。”崔洪建称。
从这份稍有矛盾的文件中,也可以看出北约成员国之间在如何对待中国方面仍然存在分歧。
拜登6月3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视频截图
美媒分析认为,一些欧洲的成员国依然“钟情”于俄罗斯,而试图在北约“当家作主”的美国,则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竞争对手。
让这些欧洲成员国无法对中国施展强硬态度的最大因素就是经济——他们多与中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无法切断联系。例如,中国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崔洪建也认为,北约将中国视为欧洲国家能够接受的“挑战”而不是美国更愿意促成的“威胁”,本身已经是其成员国之间平衡和妥协的产物。
国际秩序的真正威胁
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6月29日晚表示,北约作为冷战产物和全球最大军事联盟,冷战结束30年后仍未改变制造“敌人”、搞阵营对抗的思维和做法。北约所谓“战略概念文件”声称别国带来挑战,实际上恰恰是北约自己在世界各地制造麻烦。
北约为何会成为今天的北约?
崔洪建指出,一方面,北约是冷战的产物,冷战结束后,北约为生存逐渐向政治化过渡,从而进一步向世界灌输其“价值观”。
另一方面,北约的安全观是集体安全观,这更适用于冷战时期,而不是现在的全球化时代。北约企图搞排他性小圈子,与世界潮流相悖。
资料图:法国总统马克龙
总体来看,北约的两副面孔实际上揭露了其内部意见和利益并没有真正统一。
北约所谓“战略构想”中的涉华表述,实际上是美国想借此平台,在国际舞台上对中国指手画脚。
而北约作为“服务于美国的霸权工具”,才是试图挑战国际秩序的真正威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6月30日指出,渲染炒作所谓“中国威胁”完全是徒劳的。北约应该立即停止针对中方的无端指责和挑衅言论,放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过时理念,放弃迷信军事武力、谋求绝对安全的错误做法,放弃搞乱欧洲、搞乱亚太的危险行径,他们应该做的是为欧洲和世界安全稳定做些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