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7月4日电(记者向定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记者近日在贵州省贵阳市采访了解到,当地正以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所、治风“五治”工作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新变化。
一段时间来,在贵阳市修文县龙场街道放马坪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国文对“治房”工作中的宜居农房建设,一度心存异议。
“要是请代建单位,推进速度可能大不一样。”一遇上街道党工委委员徐雷,他就抛出自己的见解。
“老李,现在我们做工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以项目形式发包建设就完了,一定要把老百姓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徐雷耐心地解释道。
在随后一同走村串户的过程中,一处处乡村建设的火热场面,一个个群众投工投劳的身影,让李国文的认识逐渐有了转变。
6月15日,村民周芳敏在院坝里晾晒麦子。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来到村民周芳敏家中,用水泥修建的院坝中间晒着麦子,周边用红砖砌筑的围墙内,栽种着蔬菜。
“听说政府有补助,我们就自己动手改造了。”周芳敏笑着说,现在村里到处整治得漂漂亮亮,就像公园一样。
“她家院坝原来是牛圈,粪污横流。”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柏万告诉记者,在宜居农房建设中,当地给予农户砖、沙、水泥等原材料一定补助,待后期改造完成验收后,还会分级奖励,群众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
记者漫步时看到,一栋栋亮丽的房屋掩映在小果园、小菜园和小花园之中,有的人家还把石磨等老物件用于庭院改造,脏乱差的居住环境不复存在。
“想改成什么样,全看群众个人意愿。”徐雷说,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他们杜绝“穿衣戴帽”、流于形式,而是因地制宜“梳妆打扮”。
6月15日,村医方仲玉请的工匠在按照设计砌围墙。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在村医方仲玉家,他请的三名工匠正按照设计砌围墙。干了十多年泥水匠的王彬说,今年自己尤其忙碌,简单的装修活,村民自己可以干,但涉及一些创意造型,还得找他们这些有经验的师傅。
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的效果明显。据现阶段建设预算,修文县有1566户在进行宜居农房建设,以户均9000元建设成本计算,如果群众投工投劳,在确保施工质量和标准前提下,户均可节约成本约20%,因此当地可节约资金约281.88万元。
数据显示,今年贵阳市在宜居农房建设中,仅农房风貌整治就要完成10000户。贵阳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此过程中,将把“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