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难接受戏曲?

热点资讯2022-07-05 09:08:15未知

年轻人为什么难接受戏曲?

近几年,《梨园春》栏目一直在戏曲“年轻化、时尚化”的路上不断探索,更是时常在想戏曲的边界在哪里,戏曲的深度又在哪里,年轻人为什么难接受戏曲?

其实很多戏曲的唱段旋律宛转悠扬极富韵味,戏词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甚至有些戏词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如今接受度不高,跟呈现方式也有一定关系!

戏曲在历史上也经历过几次大的变革,从原始歌舞到梨园教坊,再到元杂剧、折子戏,戏曲经历了从简单歌舞到集编、导、舞、音、美为一体的大型舞台艺术。戏曲的改革创新从未止步,特别是在国潮复兴的近几年,我甚至看到了戏曲艺术再次繁荣的曙光。


这次《梨园春》和抖音直播合作的“梨园又一春”就是一个契机。

“粉墨青春”这个篇章原来设计了很多方案,但是都不满意。作为一个戏曲导演,或许联唱就完成了演出任务;但作为一个电视导演,这显然是不够的。

很多节目看起来很热闹,听起来也韵律十足,为什么不能在观众心里留下印象?或许就是节目的内涵没有被表现出来。唤起观众的共鸣,才是一场成功的演出。


“粉墨青春”这个篇章设计了《贵妃醉酒》、《空城计》、《穆桂英挂帅》三个节目,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历史传奇题材的。栏目组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三出戏的历史性和当下的生活性连接在一起。唤醒观众的共鸣,才是一次成功的设计。


在参考了众多表现舞台表演形式后,栏目组首选的是可以借用话剧的模式,让今人、古人来一场时空对话。

设想在一个静谧的漫天星空下,一个年轻人仰望星空。这个时候他会思考什么呢?或许他会更多的思考人生,感慨人生的渺小无常;也或许是内心达到一种微妙的平静,从思想的宇宙深处发出对历史长河的思索。于是我想到了《春江花月夜》、想到了“我是谁”的问题,想到了流淌在血脉中的怀古之情。

在柴米油盐和生活的重压下,谁能拒绝一场来自星空的对话呢?


现在这个社会时期是很奇妙的,因为大家已经不再为温饱发愁了,但生活的压迫感却前所未有的沉重,人们需要在有认同感的作品里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洗礼。这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情感的释放。

随着80、90后也步入中年,这一代网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提高,观众的审美和文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很多。求职和求学退出了他们生活的主战场,他们关心更多的是寻求一种从前没有实现的满足感。这其中有怀旧的情绪、有求知的欲望,更有在他们对生活握有主动权后对内心诉求的探索。可能只是一包零食、零星诗句,也可能是一首歌曲,就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回忆潮。


鲁迅说用文字做斗争,其实文字何尝不是漫漫长夜里的精神食粮呢?而戏曲作为一种综合化的舞台艺术,能得到的共鸣并不比文字少。“初识不知曲中义,再听已是曲中人。”戏曲艺术的欣赏是有一定延迟的,不静下心、细细体会,很难感受那些戏词里的爱恨悲欢。

这一场“星空对话”虽然很短,却用话剧和京腔戏韵串联在了一起,把红颜薄命的美人、独守空城的将帅、上阵杀敌的女巾帼再现在星空中。表现这些戏曲唱段并不是为了听它们的旋律有多好听,而是体悟戏词中的悲情、豪情、家国情。

在其中运用了歌曲《长安姑娘》歌词“红尘来去散无痕,醉酒当歌思故人”,京剧《空城计》的念白“天呐,天!汉室兴亡在此空城一计了”,也用了国风歌曲《神女劈观》的一句词“若非巾帼拔剑人皆命丧”。这是戏曲节目中的大胆创新,将流行文化与传统戏曲结合在一起,用歌词对戏词,却意外和谐。


这次“梨园又一春”晚会直播的成功,就是对戏曲大胆创新的鼓励。戏曲需要变革,将纯、静、美带给观众。那些看似传播量快的低俗文化都不是长久之态,文化底蕴在抖音上的战斗才刚刚打响。

对于传统文化的接纳度越高,越证明这个社会有思想、在思考的人越多。我想,这就是文化自信的觉醒。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标签: 艺术  京剧  戏曲  戏词  唱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