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上课,孩子的世界除了学习之外,基本没啥新鲜的色彩。
作者:主创团·小番茄;本文来源:公众号“新东方家庭教育” (ID:xdfjtjy)。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身边有家长抱怨,自家孩子三年时间,零零碎碎上了近一年的网课。
如今,国务院已发布关于防疫的新规定,其中的第十条:“各地各校要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没有疫情的学校要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校园内超市、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要正常开放。”
让居家学习的学生、居家办公的家长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但今天我想告诫大家的是,在关心孩子们的网课效果、学习成绩的时候,我们格外需要关注孩子的身体、习惯和情绪等是否有异常。
一、
2019年的时候,我儿子上小学四年级。
那会儿,他门门功课都是优秀,特别让我省心。
不仅如此,他还是班上的副班长。
老师给他的评价是:成绩优异、阳光乐观、勤奋上进、人缘好。
当时的我怎么都没料到,自从今年年初频繁地居家网课开始,儿子整个人都慢慢发生了变化。
先是上网课开始频频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写得愈发潦草,好几次都被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
我心里着急,忍不住说了他几句,他也不反驳,低头不语。
记得以前吃饭的时候,儿子总是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的趣事;
可是现在他总是面无表情地埋头吃饭,明显感觉到整个人周身都是低气压。
再是开始情绪化、叛逆。
记得有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端着水果进了儿子的房间,顺便询问作业的进展。
他却烦躁地冲我低吼:“你能不能别老进我屋,烦不烦啊!”
要知道,从小到大,儿子一直都是乖巧懂事,几乎从未对我发过脾气。
当时我以为是儿子快到青春期了,有些叛逆也实属正常,便没放在心上。
直到后来有一天,儿子的语文老师突然私聊我,给我看了儿子最近的几篇周记。
里面有几句话让人胆战心惊:
“今天天气阴,一如我这段时间的心情……”
“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有时候在想,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
我终于坐不住了,带着儿子去看了心理医生。
拿到诊断结果的那一刻,我的内心真是五味杂陈,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轻度抑郁!
孩子爸爸在一旁安慰我:好在只是轻度抑郁,没关系的,儿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我擦干眼泪,重重点了点头。
确诊之后的那段时间,我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中。
这么多年,我自认为是个认真负责的妈妈,平常我们夫妻俩也很尊重孩子,从不轻易打骂他。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说病就病了呢?
二、
为了找回曾经那个开朗优秀的儿子,焦虑的我开始翻阅各种资料。
这才发现,自从疫情发生之后,这一代孩子都深受其害,正面临着严重的“新冠次生灾害”。
例如,疫情改变了孩子的大脑,引发短期和长期的认知和行为损害。
还有因为孩子长期在线上上课,缺少同伴交流,也没有体育活动,变得格外孤独,社交能力变差。
与此同时孩子也更容易情绪暴躁,亲子关系越发不和谐。
其中最让我关注的是,疫情期间,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失控以及自杀的现象都呈现上升趋势。
2021年8月,一份覆盖全球8万名青少年的研究显示,疫情期间患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增加了一倍之多,分别达到了25.2%和20.5%。
在2022年上海的一项调查中,很多学生已经对疫情没有结束普遍感到了烦躁。
调查来自上海教科院
尤其对于初高中的学生来说,随着居家时间越来越长,焦虑也在逐渐增长。
其中我发现像儿子一样患上心理疾病的学生不在少数。
一位在深圳当护士的妈妈就诉苦:
网课期间,班主任给她打电话,说往日学习比较自觉的孩子,竟然已经10天没有在线交作业了。
她匆匆告假数日回家监督儿子,发现儿子整天沉迷网络,对其他事情都漠不关心。
这位妈妈试图对孩子讲道理,儿子却对她吼道:“如果你再啰嗦我,我就要抑郁自闭厌学给你看!”
我还咨询了一位在中学当班主任的朋友,她告诉我:
她们班现在就有3个孩子确诊了抑郁,1个中度抑郁,2个轻度抑郁。
想起前段时间,清华彭凯平教授曾在演讲中直言:
“大规模暂停社会活动造成了社会隔离,2021年11月份在新华社帮助下,调查了三十多万中国的中小学生,发现心理问题的伤害上升很多。
尤其是在疫情后时代的孩子们出现了‘四无’——
第一,学习无动力,没有家长和老师逼着孩子们就不爱读书;
第二,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各种社交媒体,对真实的人和事情没有兴趣;
第三,社交无能力;
第四,最后,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我一对照,这不正好和儿子的症状不谋而合吗?
自从上网课后,他就开始学习不主动、心情低落,对各种事情都没有兴趣。
我这才后悔不已,一直以来,我都把目光放在儿子的学习,以及身体健康上。
却早已忽视,疫情下,儿子早已不知不觉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炸弹。
三、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一书中,有句话说得特别扎心:
“孩子的问题与父母的表现密切相关。”
孩子抑郁了,当下环境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一定是我们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于是,我在咨询了心理医生的建议后,结合我儿子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几点调整和改变。
今天也分享给大家,希望各位父母能有所借鉴:
1、父母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情绪稳定;
疫情期间,很多大人都容易心浮气躁,抱怨连连。
比如我,就经常在家当着儿子的面抱怨疫情带来的种种不便,还有居家每天做饭很累等。
后来我才发现,孩子的内心最为敏感,家长的情绪状态会不自觉地影响到孩子。
在负能量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感到焦虑、恐惧、过度担忧,压力山大。
当父母情绪绷不住,孩子情绪也不稳定时,亲子矛盾也必然会激化。
所以,在这之后,我决定先关注好我自身的情绪,乐观、从容地去面对生活,不在家人面前随意倾倒负面情绪。
我想,如果家长都不能保持乐观积极,那么所有的教育都是无效的。
2、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我发现,这半年以来,我对孩子的关心和了解除了学业之外,竟然寥寥无几。
于是,我决定多和儿子聊一些学习以外的有趣话题。
比如“世界杯来了,你看好哪支球队呀?”“最近班上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吗?”等等。
慢慢地,儿子开始放下内心的抵触情绪,跟我敞开心扉:
原来,上了六年级后,他本来就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加上居家网课,有些知识点他消化不了,心里便不自觉地着急、焦虑。
我听完之后,心疼不已,问他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他低着头说:“告诉你也没啥用,肯定还会说我不好好听课……”
我心里一酸 ,摸着他的头说:“以后不论发生什么都可以告诉妈妈,妈妈绝不责备你,有什么事,咱们一起解决!”
儿子听后,使劲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3、多陪孩子运动
长期居家,单调又枯燥,孩子情绪无处宣泄,心理问题也会增多。
我在查资料时发现,人体内有三种关于“快乐”的物质:血清素、多巴胺、内啡肽。
多巴胺可以让人感到快乐、保持学习效率,血清素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压力,内啡肽可以可以使人乐观积极、提高幸福感。
这三种让人快乐的物质,都能被一定强度的运动激活。
所以,我和孩子爸爸一致决定,每天由一个人带孩子下楼运动,每天最好保证一个小时的活动量。
具体的运动都是儿子喜欢的,比如篮球,要么羽毛球。
半个月之后,儿子明显整个人状态更放松,睡眠也好了很多,上课注意力也更集中了。
原来,运动,才是治愈一切坏心情的良药。
4、丰富学习以外的乐趣
居家上课,孩子的世界除了学习之外,基本没啥新鲜的色彩。
他们失去了同学、课堂、课外活动,喧闹的午餐还有课后搭伴回家的时光。
所以,儿子每天在课后上一会儿网,和几个好朋友保持联系。
一定的社交接触不仅能在生理上帮助孩子身体调节压力源,还能驱散孤独。
除此之外,我建议他在学习之余,发展一些其他的爱好。
之前,儿子一直想养一只小猫,我怕影响他的学习为由拒绝了。
这次,我特意从朋友家要来了一只小猫送给他,他开心的两眼放光,在家再也不是之前死气沉沉的模样。
我还举办了一个家庭辩论赛,每天由一个人当裁判、准备辩题,其他两人参赛,一家三口玩得不亦乐乎。
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我再次带着儿子复诊,欣慰地发现他的抑郁症状已经基本消失。
我那个开朗又阳光的儿子终于又回来了。
四、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几句。
这一代孩子其实真的很不容易。
他们小小年纪就经历了疫情,接下来更可能要与病毒长久并存。
多关心孩子,提前帮孩子做好心理“防疫”,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也提醒大家,如果发现孩子心理异常,比如暴躁、易怒,叛逆、低落,无来由哭泣等症状,家长一定要重视。
这些通常是抑郁的表现,一定带孩子找心理老师或者去医院诊断治疗。
就像加州大学教授布鲁斯·富勒的一段话:
在这场危机中,心理健康比一切都重要,家长一定要放低期望值,让孩子们在困境中感到被爱和安全,这样孩子才会有韧性,才会愿意去学习。
现全国疫情防控已进一步“放开”,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愿我们都能目送孩子走出泥沼,走向明媚的未来。
参考文章:
谷雨星球:《新冠一代的孩子们,正在亲历超出想象的「次生灾难」》
马喆超《大数据显示疫情“次生灾害”:青少年心理问题比想象中更严峻…我们该做什么?》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