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社论 这是一个需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的时刻。我们正在走出疫情也许是最后的冲击,也正在积蓄能量为经济的复苏拼力一搏。12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说,对于明年中国经济实现整体性好转,我们极有信心。可以肯定,这种信心的表达还意味着充分的政策准备和“弹药”。
这是一个需要共克时艰的时刻。一方面,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未缓解;另一方面,疫情三年,特别是今年以来疫情散发频发,各地屡有局部封控、物流不畅和供应链阻滞的情况出现,原本就深受困扰的企业雪上加霜,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很多市场主体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此时此刻,很多地方政府在以各种方式助推企业复工复产抢订单,通过减税缓税和各种补贴等方式为企业纾困。对于仍在苦苦煎熬的企业来说,这是雪中送炭。所谓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留得青山就是保住市场主体,留住人心,守住信心。
还应该注意,不只是疫情会影响市场信心。疫情期间,它们常常以“层层加码”和“一刀切”的面目出现,比如有些地方没有几个病例却以防控为由通知大片商户歇业。有些地方没有疫情也搞静默“演练”导致市场停摆。当城市摁下暂停键时,我们原本可以充分依赖市场的力量,保持物流畅通和城市正常运转,但在有些场景中市场却被缚住了手脚。物流说断就断,一些久经市场检验的企业一度无缘保供名单,鱼龙混杂的无名之辈却能堂而皇之进入正册。即使在社区,也有人可以随意为企业划定经营区域,虽然他根本没有权力这样做,企业却无从抗辩。
类似的场景还有。回头来看,这些做法是不是伤害了那些正在咬牙坚持的市场主体,它们原本可以挺得更久一些。还有那些憋足了劲儿的市场主体——它们知道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城市保持正常流动,它们跃跃欲试。但是城市为什么不能从一开始就信任它们呢?是的,毫无保留地信任和支持它们。有所期待的不只是快递小哥,还有公路上永不眠的大货车和那些司机们,万千企业和它们背后亿万为改善自己生活和命运而奋斗的普通人。
一些人会把疫情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私营企业或民营经济。比如,因不良商人买到天价肉菜,他会说若是国企就不会有这样的事儿。比如面对一些核酸检测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总有论者要求“国家队上”。这或体现了人们对国企的信任。无论天价肉菜或核酸检测问题,当事企业都难辞其咎,须依法依规追责。但一巴掌打到所有制上并不恰当,将矛头指向私(民)营企业更不公平。
我们应该知道,在很多领域,民营企业其实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服务和产品。两者之间强烈的反差告诉我们,要深究这些问题,恐怕还是得从制度设计上找问题——当市场不能决定资源配置,政府又不能正确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就会无法正常运转,我们就会观察到越来越多的逆向淘汰。
客观地看,这些问题虽然发生于疫情期间,实际上多年来一直以各种面目存在,甚至不时掀起舆论纷争。对此决策者早有立场鲜明的定论。不过它们能够借疫情回潮,说明滋生它的土壤还在。一旦有合适的环境,它们还会乘隙而起。退一步说,即使疫情期间确有非常态下的不得已,也要警惕有人想把权宜之计当作理所应当,甚至势所必然。
提振市场信心,应该对这些问题有所警省。由此,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还是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真正落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把那些疫情的寄生物彻底清除干净。某种意义上,它们是一种市场“病毒”。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