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樊旭
执行了两年的集中供地模式迎来重大调整。
近日,网传自然资源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提出,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根据年度供地计划,分批次公开未来一定时间段内拟出让地块的详细清单。每次公开详细清单对应的拟出让时间段原则上不少于3个月,给市场主体充足的时间预期预判。对于详细清单内的地块,在公开的拟出让时间段内可以一次或多次发布出让公告。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自然资源部承认了该文件的真实性,并强调这是为了优化完善集中供地政策,更好发挥充分公开披露信息对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的积极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网传通知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对于详细清单内的地块,在公开的拟出让时间段内可以一次或多次发布出让公告”,这意味着监管部门放松了全年供地批次数量限制,不再硬性规定“全年供地不超过3次”,有助于稳定地价,进而稳定房地产市场。
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推出“集中供地”政策,即一年不超过三次“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并率先在全国22个热点城市施行。随后,不少城市自主效仿这一政策。
中指研究院土地市场研究负责人张凯对界面新闻指出,“集中供地”政策在土拍市场热度较高的时期确实起到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作用,但去年房地产市场热度下滑,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土地市场成交“惨淡”,全年成交规模创近十年低点。
“因此适时完善和优化原有政策,放宽全年供地批次数量的限制,分批次供地有利于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降低同批次地块入市的竞争强度,进一步稳定房价、地价和市场信心。”他说,
2022年,在新冠疫情反复、房地产行业下行、房企风险暴露的背景下,土地出让市场愁云惨淡。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全年全国土地成交面积14.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6%;成交金额4.6万亿元,同比下降32%。其监测的重点城市土地成交溢价率仅为3.4%,较2021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
财政部数据也显示,“卖地收入”——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比上年下降23.2%,是2016年来首次下滑。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原先的“集中供地”政策给房企现金流带来巨大压力,在市场下行周期,流拍率进一步上升,形成了地价和房价的负反馈循环,令地方土地财政受损。同时,土地价格下跌对已受让地块的开放商来说是利空,开发商开工的积极性下降。
事实上,2022年以来,已经有一些执行“集中供地”的城市增加地块供应批次,从三次增加至四、五、六次不等。22个城市之一的长沙甚至提出调整土地推介方式,今后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更改为年度常态化更新。
除了调整供地次数,上述通知还在土地供应透明度方面做出改进,提出建立拟出让地块清单公布制度,要求每次公开详细土地清单对应的拟出让时间段原则上不少于3个月。分析师表示,这将给房企提供更充足的研判时间,有利于企业做出更理性的投资决策,对提升房地产行业营商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不过,张凯提醒道,虽然增加土地供应批次和提高信息透明度有利于提升房企参与土拍的积极性,但这样一来,城市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差距亦将进一步扩大,区域分化更加明显。
就2023年土地市场走势来看,业内分析师多持保守态度。
易居企业集团首席执行官丁祖昱在个人公众号撰文指出,过去两年在尝试“集中供地”的过程中,监管也不断对土拍规则进行调整,但在提振土地市场方面整体效果并不明显。今年1月,房企投资依然疲软,销售百强房企有土地“入账”的只有3家。在销售端仍未改善的情况下,房企还将延续保守的投资态度,2023年无疑还将是土地市场“小年”。
他还表示,土地市场宽松政策已基本“见底”,进一步放宽的难度较大。
中国指数研究院认为,今年房地产市场预期有望边际改善,但土地市场热度难有根本性恢复,土拍活动仍有赖地方国资企业托底,土地成交规模或较上年小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