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如何打造开放式社区

热点资讯2023-02-06 22:05:21智慧百科

观察|如何打造开放式社区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不应该是若干封闭的“大院”和“围墙”组成的“围城”,要找到适应现代管理的安全防范措施,尽可能不再建设封闭的住宅小区,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天府新区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始终认为城市街区和道路要有人情味,不要单纯为汽车开道,也要为居民骑车散步、逛街购物、餐饮会友、休闲娱乐等提供方便,形成综合功能的街区。

建设开放街区仅在技术层面拆掉围墙、解决交通问题是不够的,还应在精神层面注重街区生活与和谐邻里的重塑。那么,如何打造开放型街区,本文从规划和建筑设计角度提出了设想。


天府新区兴隆湖畔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新兴的地产开发,新建的住宅小区绝大多数都用围墙和大门与外界隔绝起来,某些以前建设的开放性小区也象征性地围上了铁栏杆,我们的城市正在变成一座座相互割裂的孤岛,其带来的各种问题很多文章已经有深入的剖析,这里不再论述。

针对近二十年来城市建设的弊端,中央提出了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区的方针,但关于如何建设开放式社区,建设什么样的开放式社区,目前还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从其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并吸取国外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及我们的历史经验。

01 开放式社区要解决的问题

大院围墙社区带来的弊端,解决的问题无外乎两点:一是技术层面的,一是社会层面的。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目前被诟病较多的是城市交通、资源共享等问题,密路网、窄街巷替代超大尺度街巷是解决城市交通毛细血管不畅、拥堵的良策,而一旦街区尺度变小,原来小区内的公共资源必然会面向道路对社会开放。对于纯技术问题,以前也有一些尝试解决的手段。比如南方有些小区底层整体架空,花园设在上层,试图解决城市交通在底层的通畅,但上部的住区仍然构成了超大社区;至于社区资源在物联网时代也会有全新形式的共享方式。


日本城市街区(图源网络)

但这些都不能解决社会精神层面的问题。大院儿的划分阻碍了社会的开放和交流,不同的大院儿易形成不同的阶层。比如几十年前北京胡同里的人和大院儿里的人就是明显不同的人群,不论从语言到行为都有不同的特征,甚至分为不同帮派。举例来说,我微信里中学群和小学群的同学都是住在相邻几条胡同的小伙伴,大家至今都还能记得四十多年前其他同学的家庭成员和邻居、胡同里的那些景物和故事。这样的街区生活记忆与承载着乡愁乡恋的古老街巷一起,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固的根基和灵魂,几十年来伴随着它们在中国的消失,我们的社会在精神上也无可挽回地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而生活在大院儿单元里的人们则很难有那种亲密的街区生活,邻里关系淡漠,交往消失,人们自我意识往往强于公共意识。

如今的封闭街区势必会加重这种分化趋势,所以重塑街区生活、建设和谐社会应是开放街区的核心。

02 重构街区生活是开放式社区的本源

街区生活是开放式社区的灵魂,世界各地那些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古城古镇至今仍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人们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古老街区流连休闲,而在冷冷清清的新城行色匆匆,这样的景象非常普遍。国外许多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都在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城建设的失败并总结以往富有魅力的历史街区的特征,新都市主义也提倡在现代的住区规划中力行传统城镇那些活力街区的要素。在那些传统街巷中,老人们白天聚在一起聊天、晒太阳,晚上左邻右舍男人在一起喝茶打牌,女人聚在一起聊家常干家活,小孩子就在一旁踢毽玩耍,在这样一个有很强领域感的有限的空间内形成邻里之间的互动,陌生人的闯入很容易被识别。


传统街巷生活(图源网络)

如今的社区开放如果塑造不好街区的空间与生活,就重回以前的粗放模式,在目前许多应景政策自我标榜的所谓开放式社区都能看到这样的影子。在新的住区建设中如何延续城市的街区精神,重塑我们乡土的精神家园,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解决城市问题,需要我们向传统学习。那些历经岁月磨砺的生活空间承载着一个社会的文明与传统、和谐与秩序,传统的魅力街巷至今仍然是我们的老师。


天府新区麓湖生态城(图源:麓湖麓坊中心)

03 维系街区生活的空间体系

街区是城市生活的起居室,开放式社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塑造精神层面的街区生活。那么,什么样的空间能产生有活力的街区生活呢?什么样的开放模式更适于我们的国情呢?我认为我们的开放街区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素。

(1)路径

传统街巷大多是自然形成的,它是链接着城镇重要节点的最便捷的路径,即使是经过规划的城镇,经过长期的岁月磨砺,这些路径也最终演变成可达性最好的线路。在西方城镇它是串起教堂、市场、车站的步行网络,在中国的传统聚落则串起祠堂、庙宇、集市,它使整个城镇构成了一个自然充满人性的有活力的街区网络。


欧洲传统的魅力小镇——皮恩扎(图源网络)

而大院儿街区将城市中这些本应是便捷的通路人为地加以改变,比如我以前居住的大型社区中的许多人乘车要往东北方向走,但小区只有西、南两个方向的出入口,所以每天不得不绕行很远的路,匆匆赶路的急切替代了闲庭漫步的愉悦。这样的路径即使有再漂亮的绿化景观,也不符合人类活动特点,是非人性化的,很难激发街区活力。因此链接重要的生活场所的路径、实现可穿行城市的步行网络是构建活力街区的重要支点。不论在地块之间的城市道路还是地块内部的步行道路都应考虑这点。

(2)领域感和私密性

历史上的传统聚落都非常注重每家每户的私密性。私密性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它强调个人及家庭对所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条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

我们发现,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以南一直到中东、印度及中国,这些历史悠久具有城市文明的国度的传统聚落大都是由院落式住宅组成,而街巷成为这些院落的公共领域,这种分级很好地构建了私密与开放的关系。西方近代城市膨胀后则演化成以街区为单位的多户共享的公共院落组团,比如巴塞罗那的围合式街区,就是扩大了的集中的地中海传统院落模式。

中国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一些组团式围合小区也属于这种规划体系的延伸,虽然有一点本土基因却是经西方演绎又传入的居住模式,它把古代私人的院落转化为邻里院落的模式,作为街道空间的下一个层级,有适度规模社群的领域感,许多现代的居住组团都在强调这种邻里的领域感。


固安的居住组团院落与街巷组织,一条折线的街道两边的居住单元围合成组团

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传统住宅则多为独立式,具有游牧民族跑马占地式的生活习俗或带有较强蛮族的历史特征,转移到美国就产生了许多一楼一街区的密路网,以及以独立式住宅为单位的单调社区,所以美国人痛心疾首于他们的住区缺少欧洲传统小镇那样的魅力,发展出新都市主义理论。因此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对街区的开放度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国外有的建筑师甚至不认为巴塞罗那老城那样的街区是开放式社区,开放式街区一定要开放到每个楼座。


国外开放到每个居住单位的住区

我们的社区开放一定要结合我们民族地域的特征,要把握开放的“度”,在什么层级开放、在什么层级私密,在开放的同时保有领域感和私密性,才能形成理想的开放式社区。

(3)低层高密度

人类自古就生活在低层高密度的聚落中,中外许多如今已经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古镇名城,都是在2~5层的建筑高度下实现了超过1甚至2以上的容积率。

考虑到比较小的道路面积,这些古城的综合容积率普遍在2以上。比如中国的丽江古城、喀什古城、欧洲与中东那些著名的中世纪古城,都是以低层高密度的聚落形态构成了宜人和谐并充满魅力的住区。


丽江古城(图源网络)

低层高密度社区利于实现有限定空间的街区并产生街区的活力,它宜人的尺度和家的可识别性令其具有归属感,温馨的氛围利于形成社区的领域感,方便邻里交往、建立和谐社区。同时低层住宅良好的接地性,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能够亲近自然,实现绿色生态的居住理念,况且低层住宅在建造、技术、防灾等都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人口密度接近中国的欧洲早就提倡低层高密度社区,实践中这种类型的住宅占绝对主导,在理论上强调的邻里关系及社区的场所精神也有很多的实践,但目前中国的规范对建筑密度和绿地率的规定却无法产生低层高密度社区,这是需要改变的。

(4)街区的空间环境

街区生活的产生除了上述几个因素外,还在于其载体的空间环境与质量。什么样的空间能产生街区生活?目前那些兵营式、行列式住宅,或齐刷刷、令人恐惧的高层社区仅仅因为不设围墙或把路网加密就能产生街区生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纵观那些历史与现实的魅力街巷,大都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有限定边界和良好尺度的空间,这些街巷空间大多数是以中低层建筑为背景的街巷空间,舒适近人的街巷尺度易于人们在此处停留;二是在一些节点和角落形成广场增加街巷的“阻力”以进一步提供人们聚集的场所,有围合的界面是效果最好的街区空间;三是营造混合的街巷功能,沿着街区的路径有各种各样方便本地住民的商业及活动场所,这样的街巷才能形成有活力的社区客厅。

开放式社区并不是简单地拆除围墙解决交通问题就能实现的,而是一系列社会生活与场所的重构,在规划建设中如果不重视这一点,就会回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原点。因此我们提倡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在新的住区规划中建设好既提供便利又满足私密性和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且充满活力的开放街区,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开放和谐有序并充满活力的城市。

☆ 杭州现代社区文化营造发展中心 ☆

杭州现代社区文化营造中心是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致力于社区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管理与活化运营,中心通过具体服务社区文化空间微设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策划与供给,社区文化学院的建设与运营,社区融媒体中心的营造与服务等助力文化惠民工程的创新实施。

品牌项目:民俗生活博物馆、美刻创意生活会客厅、美刻创意生活学院

由于微信公众号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每次阅读文章后,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这样每次推送的文章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标签: 住宅  生活  街区  住区  开放式社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