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因父亲是侵华日军,拒绝生育断绝后代,一生不吃中国菜

热点资讯2022-11-03 08:20:46智慧百科

村上春树:因父亲是侵华日军,拒绝生育断绝后代,一生不吃中国菜

“对中国菜的抵触并不是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反感,反而是对中国怀有兴趣!”

“只是我的出生实在没脸去吃!”


资料图

1994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到日本访问,为了接待他,工作人员举办了盛大的宴会。

但是村上春树却拒绝了工作人员的好意,从背包里拿出自己携带的罐头,吃了起来。

在村上春树的人生中,他从来没吃过中国菜,甚至路过中国餐馆,都会觉得心里犯恶心。

“事实上也差不多吃了所有东西,而唯独中华料理无论如何都绝对不成!”

村上春树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尝试中国料理的?

在日本长大的他,又为何说出“实在没脸去吃”这样的话?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堪称日本作家中一股“清流”的村上春树。


1949年,村上春树出生于日本京都伏见区。

父亲村上千秋是日语老师,母亲是家庭主妇。


资料图

和很多男孩一样,从小,村上春树便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将他视为自己生命的英雄。

而父亲也十分宠爱村上春树,无论他怎样调皮,都不会出手打他,甚至连辱骂也很少发生。

虽然在村上春树的眼中,父亲的形象十分高大,但他偶尔,也会露出不为人知的柔软一面。

在村上春树小时候,他经常看到父亲一个人在院子里,露出悲伤的神情,一个人诵经念佛。

每次,村上春树便会拉着父亲的胳膊,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对此,父亲的回应永远只有一句话。

“我在为战争中失去的战友,以及逝去的中国人祈祷!”

之后,无论村上春树再如何询问,父亲都不会再多说一句话。


资料图

12岁开始,村上春树开始接触欧美文学,之后的时光里,他整日与文学为伴。

也为他之后走上写作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村上春树之所以会走上写作的道路,跟自己的父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这也是他最为痛苦的且感到无奈的一点。

得知父亲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村上春树表现出无比的绝望。

他甚至在跟朋友来往的信件中,如此写道。

“我不知道我是否该停下手中的笔,我写出来的字是否肮脏不堪?”


资料图

一段时间里,他将自己封闭在图书馆,不断查询资料,寻找父亲当年在军队的蛛丝马迹。

在查阅大量资料后,村上春树发现,父亲曾经隶属于辎重部队。

这让他长舒一口气,在村上春树看来,辎重部队不必参加战斗,父亲未必是刽子手。

但事实上,为了维系粮食供应,辎重部队调遣大量民众,前往中国战场。

这时的辎重部队的士兵经常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食物日渐供应不足。

辎重部队也不再是单纯的后勤补给部队,他们开始沿途劫掠百姓、破坏农田。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的累累罪行,不比上战场的日军少多少。


资料图

查询的资料越多,村上春树内心便越绝望,他最不想看到的真相,还是呈现在了他面前。

除了筹集军粮外,村上春树父亲所在的部队,还身负处置战俘的工作。

这如同晴天霹雳,狠狠击在村上春树心头。

“我的父亲是否动手行刑已经不重要,其实他只是列队观摩的一员,也是我无法接受的!”

从这之后,他开始在小说中揭露当年父亲的所作所为。

这导致他和父亲之间,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鸿沟。

因为这条鸿沟的存在,让村上春树至今都无法和父亲和解,甚至影响到了他的生活。


村上春树本来有个快乐的童年,但在父亲告诉他当年的事后,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变。

父亲对他很好,好到根本看不出来,他曾经是侵华日军中的一员。


资料图

但在得知真相后,他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一个刽子手,和和蔼可亲的父亲重叠。

这导致他与父亲之间,产生了相当严重的隔阂感。

他也知道,父母对他很好,但越是如此,他心中就越是悲痛。

一方面,他觉得对不起父亲,纵使他有万般不对,但毕竟赋予自己生命,并陪伴自己左右。

另一方面,他又实在无法接受,父亲曾经是刽子手的事实。

他夹在两者之间,仿佛在火上烤。

那种痛苦的感觉,让村上春树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寒而栗。

为了减轻心中的罪恶感,他不停惩罚自己,以最卑微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世界。


资料图

村上春树结婚时间很早,1971年,他就在读大学期间,和同学高桥阳子结婚。

婚后,两个人住在阳子父母家中。

村上一边靠岳父接济,一边在爵士乐酒吧拼命打工赚钱,甚至为此休学一年。

直到1972年两个人毕业,开始经营一家爵士乐酒吧,经济情况才得到好转。

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两个人的感情一直很好。

但即使到了今天,村上春树已经73岁,依旧没有后代,至于原因,他在采访时曾经说过。

1984年,村上春树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我不能有孩子……我就是没有我父母那一代人的信心,他们认为战后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


资料图

在他心里,父亲的经历,是他永远迈不过去的坎。

虽然父亲对他很好,但村上春树还是觉得受到了伤害,时至今日,这些伤害依旧历历在目。

因此,他对自己身上流着父亲的血而感到羞耻,他不确定要不要把身上的血继续流传下去。

这就是他至今都不愿意留后代的原因所在。

1984年前,村上春树虽然在小说里大量描绘过中国人,但他从来没来过中国。

因为他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

1984年,村上春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访问结束后,工作人员宴请村上春树,却没想到直接被他拒绝了。

“我对中华料理有不可治愈的过敏症!”


资料图

说完,便拿出随身携带的日本罐头吃了起来。

事实上,村上春树并不是对中华料理过敏。

他拒绝吃中华料理的原因,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魔。

中国菜使他想起隐藏在内心深处不愿意提及的记忆,从而产生了生理上的排斥。

小时候父亲对他的讲述,以及他查阅的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他日本的罪行。

这让他产生自己生来便带有“原罪”的想法。

就像《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在偷吃禁果后,产生了“原罪”。

而村上春树的“原罪”,便是生在侵华日军之家。


虽然村上春树一直在为父亲的罪行反思,但字里行间,依旧没有跳出日本人的局限性。

他的反思,并非站在中国人是受害者的角度。


资料图

而是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他将一切罪行,全部怪罪到体制上,有时候,甚至还会为自己的父亲开脱。

2019年,在自己的随笔《弃猫》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不过是无数滴,落向宽阔大地的雨滴中,寂寂无名的一滴。”

“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历史,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我们不应忘记。”

“即使它会被轻易吞没,失去个体的轮廓,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

“不,应该说,正因为它会被某一个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我们才更应铭记。”


资料图

前两句,可以理解成不能忘记父亲犯下的累累罪行。

但话锋一转,后两句却表示父亲也是受害者。

因为他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做坏事是身不由己。

由此可见,自始至终,村上春树都站在一个人,或者一个日本人的角度,去看待当年的事。

甚至在无意识中,替自己的父亲开脱。

在小说中,村上春树描绘了很多父亲在部队时的悲惨遭遇。

吃不饱饭、破衣烂衫、长官的苛责,言辞中,将父亲塑造得十分可怜。

对于日军在中国的累累罪行,随笔只停留在承认阶段。


网络图片

至于做了哪些错事,文章中只字未提。

这种暧昧的认错方式,在村上春树更早的作品中,同样有所体现。

1995年,村上春树发表了历史小说《发条鸟年代记》。

小说中,他借着间宫中尉之口,将战争的责任归于发起者身上,统治日本的天皇。

而战场上的士兵,则是天皇操纵下的傀儡。

在村上春树看来,父亲就是一具被天皇操纵的傀儡,参加战争,并非他的本意。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村上春树,其实是一位非常令人纠结的作家。

一方面,因为父亲的过往,令他陷入深深自责中,甚至用拒绝留后的方式惩罚自己。

另一方面,为减轻自己和父亲身上的罪责,他又将所有责任,全部归到当权者身上。


资料图

这种暧昧不清的方式,看似承认了当年犯下的累累罪行,其实不过是在自我感动罢了。

1970年“华沙之跪”,让德国彻底摆脱二战的阴影,得以抬头挺胸,大步向前发展。

而如今,小日子还在犹豫,到底应不应该承认当年的罪责。

这种暧昧的态度,就跟村上春树的小说一样。


资料图

如果不将血淋淋的伤疤彻底揭开,两者之间的隔阂,将永远不可能消除。

早晚有一天,有人要为这道伤疤,承受无法承受之痛。

本文标签: 村上春树  侵华日军  小说  中国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