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清华最年轻教授,顶级科学家颜宁离美归国,深圳这波操作赢了

热点资讯2022-11-03 12:12:45智慧百科

曾是清华最年轻教授,顶级科学家颜宁离美归国,深圳这波操作赢了


作者:老古,知名财经作家。

11月1日上午,在现场直播的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著名科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这则消息虽然只是一个个人的职业选择,但却让不少人一扫近日负面新闻笼罩的愁云,对未来尤其是中国科技事业的未来有了新的期待。

01

深圳的创举

从深圳政府公布的相关消息中,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创办是一个创举。

与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不同的是,深圳医学科学院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院长面向全球招聘。

在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中,深圳医学科学院将按照全新机制的要求,主要建设“四平台一智库”,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根据《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将探索六大创新机制,即灵活的引才用才机制、联动的多维合作机制、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创新的研究资助机制、科学的评审评价机制、协同的产业转化机制。

应该说,以上创新机制瞄准的都是中国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科研体系多年僵化创新不足的问题。

而深圳医学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应该就是颜宁了,她的出现,就代表着这一创新机制开始正式运作,因为,颜宁正是属于该院全球招聘来的全球顶尖人才。

颜宁是全中国最有名的美女科学家,也是世界知名的天才级科研人员。


1977年出生于山东章丘的颜宁,今年仅45岁,她在18岁那年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本科毕业后,颜宁收到美国著名的常青藤高校之一——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的学生。

2004年,颜宁取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又获得该校博士后学位。2005年,她获得了北美地区青年科学家奖。

2007年,年仅30岁的颜宁,回到母校清华园,担任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颜宁和她的团队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这是一个折磨生物学家们整整50年的科学难题。

当时,她年仅37岁。

自此,颜宁闻名世界,成为全球最顶尖的生物学家。

2009年以来,颜宁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2017年,颜宁落选中科院院士。

同年,在清华任教十年的她辞职,随后去了普林斯顿大学当讲席教授。

当年,她的出走,一度引发了舆论对中国科研环境是否能留住顶级人才的思考。

因为就在2019年,颜宁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她再次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颜宁回国,则代表着一个世界级人才的又一次人生选择,这一次,她选择了中国,选择了深圳。


从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创立机制来说,这是一个打破了诸多条条框框、富含机制创新的科研单位。

我相信,这种机制会是吸引颜宁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更加灵活创新的体制才有可能让颜宁这样的科学家充分施展才华,他们将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

02

创新没有止境

如何培养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是数十年来中国社会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其实早就有所行动。

还记得南方科技大学吗?在成立之初,它扬言要在现有的体制下进行一场教育改革实验:不认高考、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种种激进改革的态度甚至引发了学校内部的反对声音,气走了几位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顶尖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从创立到现在,就一直在荣耀和争议中发展。


图源:南方科技大学官网

第一任校长朱清时,在任职首年就开始学习哈佛大学的书院制度,让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随时可以交流问题;推行去行政化,逐一取消学校服务系统的行政级别;甚至敢于挑战中国应试教育,不认高考、自主招生、自授文凭。

2011年南方科技大学开始不通过高考自主招生,引发巨大争议。当年5月,教育部明确表示,“任何改革首先要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南科大的首批学生必须参加高考。

南科大和朱清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朱清时选择了妥协,放弃了完全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最后转用一种“631综合评选模式”(即学生的高考成绩占综合评定的6成,同时引入能力测试和学生的平时成绩、素质评价),以求得平息舆论和坚持南科大的创新发展路径的平衡。

现在的南科大,在数任校长的创新发展下,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了。

南方科技大学已经签约引进教师1044人,包括院士43人,国际会士39人。所有参与教学科研系列的教师,90%以上都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都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40%。

现任的南科大校长薛其坤说“深圳是目前世界上在人才环节方面建设的最好城市。”

现在的深圳,除了本土的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还林立着各大高校的分校区及联合研究院,包括但不限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

深圳这一次创新,应该是自南科大后又一次科研领域的重大创新了。

03

人才的流动是最重要的指标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美国仍然是当下全球人才的聚集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对于全球人才的虹吸效应,让美国保持了世界科技创新中的中心地位。

美国本土的科技人才供给其实非常有限,大部分美国中产家庭愿意把孩子送去读医学、法律、政治、金融等相关专业,美国本土理工科人才是非常稀少的。

美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中,有很大的比例是来自于其他国家,其中占比最多的就是来自于中国和印度的留学生。

过去十年来,美国共授予临时签证持有人177,454个博士学位,其中有10个国家/地区的学生占70%。

国家的整体排名中,前三的被中国、印度、韩国三个国家包揽,来自这三个国家的学生,获得学位数量占一半以上。

90%的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工作了。而博士以下的学历,想留在美国则很困难。也就是说,美国政府还通过苛刻的工签配额制度,将大部分博士以下的留学生赶出去了。


高级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讳言。但如何将他们留下来,却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有人说,工资高就能请过来。

他们把问题想简单了,一个优秀的吸引科研人才的环境,包括容易出成绩的科研环境,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低税制,高收入,良好的创业氛围,预期稳定的营商环境,这些都缺一不可。

美国现在的新型科技企业中,就有一大堆的科研人才与企业CEO合作的独角兽企业。能批量出现这样的企业 ,不是仅仅给科研人员发高工资就能解决的。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对人才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如美国。

各种僵化的行政体系、充满各种问题的科研体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吐槽的对象。

深圳这一次创举,让我们看到深圳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也再一次印证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

对外开放,吸引世界上优秀人才来中国发展、创业、生根,这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

希望更多的地方政府积极改革,创造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也希望更多的颜宁回到中国来发展,这将是中国之福。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