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蚂蚁集团开始“去马化”。
1月7日,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主要股东投票权发生变化,从马云及其一致行动人共同行使股份表决权,调整为包括蚂蚁集团管理层、员工代表和创始人马云在内的10名自然人分别独立行使股份表决权。
这次调整后,马云不再拥有实控权,其股权的表决权从约53.46%降为约6.208%。调整之后,蚂蚁集团不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股东单一或共同控制蚂蚁集团的情形。
同时蚂蚁集团还在公告里表示,将计划继续引入第五名独立董事,实现董事会中独立董事过半数。同时,蚂蚁集团相关管理层成员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合伙人,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强化与股东阿里的隔离。
蚂蚁集团表决权调整,蚂蚁系上市公司也同步“去马化”。恒生电子、金桥信息、朗新科技、吉大正元、奥比中光等上市公司相继披露受蚂蚁集团股权结构调整影响,马云相应持股权益退出。
蚂蚁集团的整改接近尾声,蚂蚁集团及其代表的科技金融能否在新的一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呢?
01
上市暂停
2020年,是金融科技的巅峰时刻。
那年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现已改名“京东科技”)均提交了上市申请,前者更是计划A+H股同步上市,估值超2000亿美元;在美股上市的360金融改名360数科,计划回港二次上市。
作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之一,蚂蚁集团的上市之路备受市场关注。
2020年8月,蚂蚁集团分别向上交所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招股申请文件。两个月后,证监会同意蚂蚁集团在科创版IPO注册,之后蚂蚁集团开启线上线下同步申购,并确定将在11月5日正式上市交易。
从宣布上市计划到提交IPO申请,再到申购,蚂蚁集团仅仅用时100天,上市速度让人惊叹。
但距离顺利上市还有36小时的时候,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因蚂蚁集团高管被约谈以及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决定暂缓蚂蚁的上市计划。不到1个小时港交所也发文称,暂缓蚂蚁集团H股上市,并表示将尽快公布有关蚂蚁集团暂缓H股上市及退回申请股款的进一步详情。
蚂蚁集团的上市之路被紧急按下了暂停键,监管也随之而来。
2020年12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要求其建立专门团队,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制定整改方案。2021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
随后,阿里发布公告称,完成了整改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即蚂蚁集团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业务纳入金融监管,且持牌经营;支付业务回归支付本源,坚持小额便民、服务小微定位;申设个人征信公司,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加强个人资讯保护,有效防范数据滥用;将借呗、花呗全部纳入消费金融公司,依法合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金融消费者适当性管理;完善公司治理,遵守公平竞争的法律规则,规范关联交易,加强风险防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等。
除了蚂蚁集团外,其他金融科技公司也被约谈。腾讯、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字节跳动、美团金融、滴滴金融、陆金所、天星数科、360数科、新浪金融、苏宁金融、国美金融科技、携程金融13家网络平台企业,均被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
金融科技行业从高速发展转入了监管整改之中。
02
整改两年
作为金融科技领域跑出的龙头,蚂蚁集团的整改吸引着市场的关注。
内部治理体系是蚂蚁集团整改的第一步。2021年3月,胡晓明辞去了蚂蚁集团CEO一职;2022年6月,蚂蚁集团新聘杨小蕾、史美伦担任独立董事,董事会独董占比升至50%,股东代表董事从3名减至2名,蒋芳不再在蚂蚁集团董事会任职。
2022年7月,阿里发布2022年财报,来自蚂蚁集团管理层的井贤栋、倪行军、曾松柏、彭翼捷等人均从阿里合伙人的名单上消失,同时阿里修订了《合伙协议》。按照最新协议,合伙人应由阿里人士担任。
阿里财报还提到,阿里与蚂蚁集团同意终止《数据共享协议》,将按双方向各自客户提供服务的必要限度,根据个案并依照适用法律及法规协商数据共享安排的条款。
这次的股权表决权调整也是强化蚂蚁集团与阿里的隔离。
蚂蚁集团的业务调整才是整改的重中之重。蚂蚁集团招股书曾披露,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创新业务及其他是三大业务板块,前两者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其中,数字支付服务主要来自国内商业交易、按照交易规模的一定百分比向商家和交易平台收取的交易服务费,以及银行转账、信用卡还款等个人业务向消费者收取的费用;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包括三个部分:以花呗、借呗等产品为主的微贷科技平台,以余额宝等理财产品为主的理财科技平台,以及以相互保等保险产品为主的保险科技平台。
作为蚂蚁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业务调整集中在数字支付服务和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
在数字支付服务方面,支付宝不断开放技术接口和插件,成为蚂蚁集团重要的开放平台。2021年,支付宝向银联云闪付开放了线上场景,在线下实现多个城市收款码扫码互认。截至2021年底,支付宝开放平台已经开放技术接口和插件1300多个;超过1.1万个数字化服务商活跃在支付宝平台上;平台的商家、服务机构开通了超过300万个小程序。
在微贷方面,蚂蚁集团在2021年6月成立了蚂蚁消金,花呗、借呗成为蚂蚁消金的专属消费信贷品牌,专注中小额消费信贷,完成了与蚂蚁集团的品牌隔离;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消费信贷,则隔离为“信用贷”和“信用购”两大品牌。
2022年12月底,蚂蚁消金增资方案通过监管部门审批,注册资本由80亿元增加至185亿元。但185亿元的资本金尚无法覆盖已有的信贷规模。有媒体表示,若按照13倍的杠杆倍数计算,增资完成后,蚂蚁消金最多能承接近2400亿元的自营信贷业务,或者8000亿元左右的联合贷款业务。
此前蚂蚁集团招股书曾披露,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分别为1.73万亿元和0.42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蚂蚁消金此次增资中,杭州金投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杭金数科”)、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农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农信集团”)等投资入股蚂蚁消金。杭金数科成为蚂蚁集团第二大股东,其实控人为杭州市人民政府,农信集团的实控人为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国资入股也成为了蚂蚁集团的一大利好。
在理财与保险方面,天弘余额宝货币基金持续降低规模。截至2022年9月30日,其基金资产净值为7220.33亿元,远低于2020年同期的11877.07亿元。蚂蚁集团旗下的互助平台“相互宝”也在2022年1月关停。
03
仍有难题
按照整改方案,蚂蚁集团的整改进程仍未结束。消费金融的整改比较顺利,但蚂蚁集团获取金控牌照和征信牌照的进展则慢上许多。
在金控牌照方面,“蚂蚁集团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业务纳入金融监管,且持牌经营”是蚂蚁集团整改方案的首条内容。但2021年发布公告后,便再无消息。截至目前,国内有金控牌照的金融机构并不多,央行已经发出的3张金控牌照分别为中信金控、北京金控集团和招商金控所持有。
对金控公司来说,获得金控牌照意味着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但蚂蚁集团的整改仍未结束,何时获得金控牌照仍属未知。
在征信牌照方面,蚂蚁集团曾计划通过钱塘征信获取牌照,但暂无后文。2021年11月,央行受理了钱塘征信有限公司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根据央行公示的信息,蚂蚁集团与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均持有钱塘征信35%的股权。
目前,市场上仅有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取得了征信牌照,前者最大股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后者为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均有国资背景。
蚂蚁集团想拿到金控牌照和征信牌照并不容易。
不过市场释放的新信号,则是蚂蚁集团发展的新信心。1月10日,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到蚂蚁集团调研,他希望蚂蚁集团“把牢正确方向,加大创新力度,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到,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少数遗留问题也正在抓紧解决,后续将实行常态化监管,鼓励平台企业合规经营,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资本市场重新向金融科技敞开大门。360数科在2022年11月成功登陆港交所;京东科技也在2022年传出要推进香港IPO上市计划。
然而蚂蚁集团的上市之路还需要再缓一缓。按照《证券法》和监管规定,企业实控人发生变化后,在A股主板上市要等三年,在科创板上市要等两年,在港交所上市要等一年。
在暂缓上市的这两年里,蚂蚁集团的估值已经掉下2000亿元美元。富达投资给出的估值为700亿美元,与上市前给出的2350亿美元估值相比,缩水七成;贝莱德对其估值从1740亿美元降为1510亿美元;普徕士对其估值则从1890亿美元下调至1120亿美元。
在2020年上市之前,蚂蚁集团一直在弱化金融属性,强调科技属性。整改结束后的蚂蚁集团会带来新的故事吗?
作者 | 陈香羽
来源 | 征探财经(ID:teccj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