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评比为何正成为基层负担?

热点资讯2022-11-25 10:27:16智慧百科

现场评比为何正成为基层负担?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文杰】

近些年来,随着自上而下的工作增多,问责事项增加,各级政府工作压力普遍增大。

为了敦促下级重视工作,提高工作进度,各地除了常规的检查、考核之外,开始普遍采取拉练、观摩等现场评比的方式,以检查、促进下级政府的相关工作。

但笔者近来在基层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现场评比已成为基层负担,成了基层形式主义新的生产源。本文将主要围绕一个县的具体案例,详细谈谈这一问题。

一、上级督导:泛滥的现场评比

现场评比是一种由上级政府推动、上级领导和各辖区相关负责领导全程参加,评比结果现场公布并点评,同时得分成绩纳入年终考核的一种政府检查专项工作的方式,包括拉练、观摩等多种形式。

在市域范围内,从发起单位来看,现场评比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一种是党委直接发动的拉练,迎检者是各县委书记,影响范围是县级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如重大项目拉练;

一种是以党委名义发起,由条线部门执行的拉练,迎检者是县级相应部门,动员范围是县级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如安全生产现场评比;

还有一种是由专业部门发起,迎检者是相关部门,动员范围也在部门内,如人大规范化建设拉练。

一旦上级对下级开展现场拉练,为了提高迎检水平,下级就会进一步向更下级转移压力,对更下级也开展拉练,造成市拉县、县拉镇、镇拉村、村甚至拉组的层层拉练现象。各层级、各条线纷纷开展现场评比工作,且往往一年多次,导致基层干部戏称现在的工作状态“不是正在迎检,就是在准备迎检”。

之前某市对县委书记的重大项目拉练是一年四次,开展了几次之后,所有的县委书记都不堪重负。因为每次拉练把各县走一遍需3天左右,再加上前半个月的准备时间,实际耗时近20天,成本太高,连绩优县也难以承受。他们纷纷向市里提意见,最后次数不得不改成一年一次。

此外,现场评比叠加其他各类检查活动,导致地方领导忙于迎检接待,文件签批、开会等正常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笔者曾见到该县一个上午就分别迎来中央、省、市等各层级连续5波人马的检查工作,所有县领导必须分头出动才能应付,作为主要领导的县委书记在11点半、12点、12点半分别陪同上级检查组吃了3顿午餐;下午去县教育局座谈,得知他们当天已经接待和参与了6波检查。


二、下级迎检:“精益求精”的现场准备

鉴于现场评比的重要性,除了做好日常工作,迎接现场评比本身也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以某地级市全面深化改革项目,推进现场评比为例,评比由市委深改办发起,改革工作在年终考核中占10%分数,而此次评比得分会按照30%比例直接折算进年终考核,因此,自半个月前收到评比通知起,县里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现场准备。

首先,要根据评比要求确定4个现场点,分别代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专项、国家级重点改革项目或省级重点改革项目、市级重点改革项目和一项自选改革项目。

为了选出合适的点,相关部门要先去踩点,将可能纳入备选的现场点都跑一遍,比较之下选择既能体现改革成果、有亮点、且不能有潜在负面因素的现场点。

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为例,该县符合要求的现场点一共有5个,但是由于房地产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殡仪馆项目观感不好、聋哑学校项目已投入使用等因素,该县只剩下一个中小企业厂房建设项目能够用于迎检。

其次是评比内容的准备。

具体包括现场亮点选取、现场解说词撰写、确定解说员现场布置,然后进行演习,以检查问题。为确保流程顺畅,县里一共组织了三轮演习,每次演习都需十多个部门就现场布置问题进行协商。

最后是细节把握。

先是要拿到评比组成员名单,主要由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代表构成,通过各种熟人关系去打招呼。其次是做好招待礼节,准备一些零食、水果、纸巾。某县本来交由接待办负责此事,在听说邻县准备了精美礼盒之后,担心落后于人,于是改由迎检组亲自负责去水果店购买精品水果和礼袋。


在精心准备之后,终于迎来了正式现场评比的日子,而现场表现是影响评比结果的关键。

第一任务是保持准备已久的现场完好。

一是保持现场的卫生,要给代表留下一个干净整洁的印象。

由于是工程建设类项目,尘土在所难免,即使是前一天晚上才冲洗干净的地面,第二天仍然需要再度清洁。戏剧性的是,在评比组即将到达现场的前15分钟,一辆施工水泥罐车驶过该路段,遗撒了一路的混凝土渣,导致现场顿显狼藉,只得马上让人打扫。而保洁员年纪偏大,动作缓慢,于是现场的县委干部和工地负责人也顾不得形象只能亲自上阵,终于赶在评比组到来前5分钟扫干净了。

二是现场的布景保持。

为了突出项目现场的亮点,保持视觉上的整体效果,须清除现场中有碍视觉的东西。比如一些停在路边的车辆都必须清走,以免影响现场效果。尴尬的是,在评比组走到第二站一个重要介绍点时,有两辆三轮车恰好停在了原本应该是讲解员站的位置,破坏了评比现场,导致讲解效果很差。

三是控制节奏。

具体而言,通过控制节奏突出重点。由于工程建设审批改革项目不是该县的强项,于是该县有意缩短在该点的停留时间,从评比组进入现场到驱车离开,前后只有5分钟,评比组只是站在展板前听取讲解,甚至没有进入施工厂房参观。

此外,通过控制节奏充实内容。由于第一站内容并不丰富,而评比组出发时间又比较早,为了避免过早结束给人留下准备不充分的印象,就需要通过控制节奏、增加内容来延长时间。比如在第二站,通过放慢行走速度和参观当地特色豆腐皮的制作过程增加停留时间;在第三站参观结束时则邀请各位代表品茶休息。


挑起豆腐皮(资料图)

四是争取印象分。

全面深化改革项目推进现场评比是由市级深改办推动,各县市区现场一般由分管县领导负责,县级主要领导可以不用出面。但是为了体现该县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对评比组的重视与尊重,县委书记亲自出面陪同评比组吃饭,并在饭后一一握手送别评比组成员离开,以增加印象分。

三、现场评比泛滥的影响

全面深化改革现场评比只是全县众多现场评比中的一场,在大约3天后,该县又接受了市委组织部每季度一次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场评比”。络绎不绝的现场评比使得县里疲于应付,成了基层新的负担,也造成现场评比效果的异化。

一是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主要体现在耗费地方大量资源用于表面工作。由于各类评比需要在短时间做出评价,主要根据现场视觉效果来评判,项目规模越大,给评比组的视觉冲击越大,就越容易获得好成绩。为了获取好成绩,各级政府就要在视觉效果上做文章。一家企业长期迎检,为了增加效果,政府动员企业制作了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展厅。

其次,形式创新也是吸引眼球、增加印象分的重要手段。以前现场评比都是由当地干部或者项目负责人解说,效果参差不齐;去年该县另辟蹊径,首创由电视台主播担任现场解说员的形式,助推该县获得历年最好评比成绩。

最后,检查内容也容易形式化。由于各类评比检查频率太高,被看的现场点无法一一对应准备检查内容,就只能做一个万能模板。比如该县某社区就专门请人制作PPT和宣传片,可适用于党建、综合治理、基层人大、妇联、青少年教育、养老等多主题内容。

二是被迫造点。

虽然基层干部都知道“造点”造出来的都是盆景,不具有普遍意义,但由于上级的评比只会选择几个点去看,而这种检查评比又是年年都有,为了避免点位重复,政府必须每年集中资源打造1~3个新亮点,以保证上级有“点”可看。所以,今年的评比才刚刚结束,大家就在发愁和谋划明年的现场点了。

一旦党委政府集中资源打造了亮点,其他单位和部门则会选择搭便车,将自己的试点工作和相应的资源也投放在该点,让亮点更亮,以方便该条线工作的现场评比和迎检活动。

三是浪费资源。

每次准备评比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现场点为例,需要开发区、住建局、政务局、城管局、安监局等多部门到场等候;综合治理改革现场点则需要政法委、组织部等部门到场等候,每次现场评比一般要看3~4个现场点,前后至少需要十几个部门持续参与。

费用方面,现场评比给每个代表准备的零食水果60元一人,午餐则是90元标准的自助餐。一个评比组有30人,就需要近5000元的支出,相较于县里普通的公务接待而言,这就是一笔很大的接待费用了。

四、现场评比为何会泛滥

现场评比作为一种考核方式一直存在,而在地方治理中被越来越多地运用,有其特殊背景。

首先,现场评比具有重点凸显性。

原本政府的中心工作较少,工作重点突出,政府容易把握工作的轻重缓急;但当下自上而下的重点工作越来越多,每一项工作都重要,地方就很难把握工作重点。因此,为了凸显某项工作的重要性,在常规考核之外,上级通过看现场的方式来传递意图,引导下级注意力,将更多资源与精力分配至更加重要的工作上来。

其次,现场评比具有压力直导性。

现场评比作为一种时空同域的压力传导机制,其压力传导具有直接性和叠加性,被评比方同时面临上级的政治性压力和同僚的社会性压力,且这种压力是面对面、无法缓冲的,因而能够迫使被评比方重视相关工作。

最后,现场评比相对具有视觉客观性。

台账和指标数据容易造假,通过检查台账和指标数据容易停在表面,无法充分体现地方工作。而现场虽然也有一定的展演成分,但是制造现场的难度较大,门槛较高,很难直接造假。也就是说,现场评比的结果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工作成效呈现直观,水平高低一目了然,可以刺激落后地区知耻而后勇,更加重视工作。

而且,即使现场难免有造亮点的成分,但是如果连精包装出的“亮点”都不过如此,那么其他工作可想而知。下级领导目睹为实,面对考评结果往往也无话可说。


五、如何理解现场评比的意义

由于政府不同于市场企业,其工作效果更多表现为公共福利,难以通过市场价值来衡量,因此如何评价与激励地方政府工作一直是地方治理中的难题与经典命题。

具体来说,政府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总体性。政府工作包含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保等社会运转的各个方面,各项工作相互关联但又有各自独特工作规律,且各项工作内部体系也相当复杂,很难通过几项指标来呈现整体工作全貌。

二是长期性。很多政府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后才能看到后果。并且,现阶段的工作成效好坏与否,往往与之前的历史积累有关,当前的成绩或者问题不一定与现任政府领导有关系,决定了现在的指标不一定能反映现任执政者的绩效。

三是差异性。各个地方资源禀赋和社会基础不同,很难通过统一的考核标准来反映个性化的地方工作。

四是专业性。许多政府工作包含丰富的专业知识,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出门道,非专业人士无法了解工作成果的真假虚实,而大多数领导并非此领域专家,很难通过现场直接评判工作绩效,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考核工具来评判政府工作。

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使得政府工作绩效的可见度较高。上级依靠目标责任制对地方政府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就可以相对明确地评价和激励地方政府的工作。但是在多中心工作模式下,尤其是大量社会治理工作成为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无法通过目标责任制凸显,现场评比作为一种相对直接、客观的评价方式,其存在具有合理性。

但是现场评比作为一种成本较高的考核方式,有其适用范围,过多过频使用现场评比模式,会使得现场评比的效果异化。因为如果所有工作都采用现场评比凸显其自身重要性,原本为了突出工作重点的目标又将落空,重新变为没有重点;所有工作都加压的结果是等于没有加压,地方政府只能应付;无法通过现场呈现的工作也采取现场评比,只会劳民伤财、耗散资源。

因此,需要控制现场评比的频率与范围,在合理范围内使用现场评比考核方式,避免让这一原本可行的评判方式成为地方政府的负担,引发新的形式主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标签: 迎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