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有进,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1万亿元,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1月18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经济日报》等央媒集中关注2022年中国经济答卷。多家提到“稳中有进”,“来之不易”,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所说的“当前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推动经济整体好转,仍然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也被多次引用。
新华社:承压前行,稳中有进——透视2022年中国经济答卷
1月17日,2022年中国经济答卷发布——
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20万亿元,同比增长3%;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内需规模继续扩大,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过去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经济迎难而上,顶住压力稳中有进。
承压前行,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全年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按年均汇率计算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达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持续提高,意味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发展基础更牢、发展质量更优、发展动力更为充沛,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且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说。
市民在北京市朝阳区蓝色港湾购物中心购物休闲(2022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以“稳”应对多重冲击,中国经济答卷彰显长期向好发展韧性——
过去5年,我国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实现年均5%以上增长。
2022年以来,面对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国GDP增长3%,经济减速但并未失速。
康义表示,德国公布的全年经济增速预估数为1.9%,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美国、日本2022年GDP增长都不会超过2%,“我国3%的GDP增速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
工人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天马电商产业园按照订单分拣货品(2022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发(耿玉和摄)
从支撑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看,中国经济“稳”的底盘依然坚实:
202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5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货物贸易总额突破40万亿元。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31277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一处晒场的大豆堆上忙碌(2022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以“进”积蓄发展动能,中国经济答卷凸显高质量发展成色——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动能引领作用日益凸显。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7.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工作人员在山东省惠民县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一涂装车间内作业(2022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2022年末,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达到了1.69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14亿户。
“数据好于预期。”法新社17日如此评价2022年全年中国经济表现。
高效统筹,汇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走进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的甬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设备,5条生产线马力全开高速运转,一片忙碌景象。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这家公司因原材料成本上涨、资金回笼慢等,现金流一度非常紧张。困难之时,2300多万元留抵退税款到账。“没有这笔钱,可能就撑不过去了。”公司有关负责人王雅微说。
去年3月份以来,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波及多数省份,乌克兰局势复杂演变,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演化,经济回升势头承压。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各部门各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项政策靠前发力、主动作为,推动经济恢复回稳。
优化完善政策措施,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一手抓疫情防控,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防疫政策;一手抓发展,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七大政策加快落地,增量政策工具谋划推出,六方面33项政策聚焦扎实稳住经济持续加力,一揽子政策措施及时出台。
2022年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经济工作把舵定调时,强调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出台,着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运行的轨道。
游客在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游园看马戏表演(2022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去年11月份以来,随着“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发布,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努力提升疫情防控科学性、精准性,努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牢牢把握发展主动——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去年以来就业压力陡然上升,各方面持续加大稳就业力度,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失业的底线。
这是宁夏银川万人专场招聘会现场(2022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加大减负稳岗政策力度,截至2022年11月底,共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1162亿元,发放就业补助资金903亿元;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意见出台;实施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出台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文件……
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精准把握政策保供稳价力度,全年CPI上涨2%。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以煤炭为“锚”着力保持能源价格总体稳定,“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保通保畅成果持续巩固,生活物资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村民在贵州省贵定县云雾镇一菊花加工车间摊晾金丝皇菊(2022年10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面对国际供给体系波动,我们强化了粮食、能源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康义说。
笃定信心,推动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
最近,春运客流快速恢复,“出海”商务团也陆续带着成果回国。“疫情发生后我们首次去日本拜访客户,不仅坚定了双方深化合作的想法,也给全年的生产计划留出了提前量。”安徽省马鞍山金姿纺织装饰用品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陶家木说。
游客在湖南长沙四方坪夜市就餐(2022年7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振海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说,随着中国优化防疫政策、出台利好经济措施,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均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稳步回升。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多个商圈客流量增多,热门景点游客量迎来增长,烟火气、忙碌劲儿逐渐回升,中国经济呈现恢复向好的趋势。
浙江云和一家玩具公司的主播在直播带货(2022年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光耀摄
下午4点不到,“90后”小伙施磊就招呼起店里的伙计,为晚市做准备。施磊是天津一家餐馆的店长,自1月10日恢复营业以来,他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恢复营业当天,就卖出了近三年来的最高营业额。”施磊说。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在多重目标下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趋缓,世界银行最新报告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为近30年来第三低水平。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笃定信心、攻坚克难,朝着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
吉林长春的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J7智能工厂的车间主任王一强检查智能AGV运行情况(2022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颜麟蕴摄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进一步明确了做好经济工作要把握好的“六个更好统筹”,要求“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
消费市场受疫情短期扰动比较明显,去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2%。新的一年,恢复和扩大消费至为关键。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已对外发布,对进一步发挥需求优势进行新的部署。连日来,北京、辽宁、内蒙古等多地密集发放各类消费券,活跃消费市场、提振消费需求。
工人在新建福(州)厦(门)铁路湄洲湾跨海大桥施工(2022年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周义摄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重点,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明确延续实施有关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当前各类政策协同一致“拧”成合力,为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基本盘提供有力支撑。
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一期工厂内等待交付的新能源汽车(2022年10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宏观政策调控从保市场主体转向了拉动内需,这些政策经过半年多的实施跟进,加上2023年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加力,会对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发挥作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说。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1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印度尼西亚正式生效,南宁海关下属邕州海关签发广西首份RCEP项下输印尼原产地证书。
“凭着这份证书,我们的蜂蜜制品混合糖浆在印尼通关时,关税将由原来的5%降为零关税。”广西蜜博士蜂业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周桂华说。
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景(2022年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蒲晓旭摄
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系列部署,释放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鲜明信号。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技术装备展区(2022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越开越大的开放大门,将为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提供持久动力。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预计2023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会加速释放。“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人民日报:一份殊为不易的成绩单
1月17日,2022年中国经济年报出炉。初步核算,去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4.8%,二季度同比增长0.4%,三季度同比增长3.9%,四季度同比增长2.9%。
“去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经济增长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在1月1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说。
120万亿元总量怎么看?
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还要接续奋斗
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复杂局面下,面对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能够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殊为不易。”康义说。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截至2022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4.2万公里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世界领先。我国还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
内需规模继续扩大。尽管遭受疫情反复冲击,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达到12万亿元。
康义表示,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1%,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从人均水平来看,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56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目前我国人均GDP只有1.27万美元,要达到目标,还要更加努力接续奋斗。”康义说。
3%的增速怎么看?
经济运行总体稳定,高质量发展坚定有力
去年我国GDP同比增长3%,这个增速怎么看?
从多重挑战看,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实现这个增速不容易。去年二季度前期,受一些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国民经济一度出现下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通保畅、保供稳价、退税减税、援企稳岗等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落实落细,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从宏观指标看,去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全年同比上涨2%,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277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就业稳、物价稳、国际收支持续改善,经济运行总体稳定。
从全球比较看,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衰退风险上升,粮食、能源、债务多重危机同步显现,不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我国经济增长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
康义透露:“德国公布去年全年经济增速预估数为1.9%。据IMF预测,美国、日本2022年GDP增长都不会超过2%。在这么多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下,我国3%的经济增速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
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要看速度,也关注质量。去年以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坚定有力。
稳中求进、因势而新,创新发展成色十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以进固稳、顺势而为,深化改革动力澎湃。随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2022年末,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达到1.69亿户,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9%,快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
以进促稳、乘势而上,高水平开放步稳蹄疾。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突破40万亿元,总额再创新高;去年前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561亿元,规模也创新高。
今年经济形势怎么看?
推动经济整体好转,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中国经济将呈现怎样的走势?如何推动经济整体好转?
康义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2023年中国经济会整体好转。
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完备,产业组织能力和产业链韧性强,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市场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我国有逾14亿人口,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在持续推进,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推动经济复苏好转的强大引擎。
“目前,进一步扩大内需的中长期政策已经出台。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的阶段,消费环境、消费秩序改善,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增强,今年消费恢复会有较好势头,将会带动整体经济运行好转。”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说。
内生动力强劲,市场活力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推动新产业快速成长……持续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将让市场主体创新奔涌,为经济运行注入新动能。
调控经验丰富,政策工具多。康义表示,当前我国物价总体处在稳定、可控的状态,这为我们多方面储备使用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留有比较好的空间。
开好局、起好步,具备有利条件,更需团结奋斗。康义表示,当前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还较多,群众在就业方面困难还不少,“推动经济整体好转,仍然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全年经济数据显示,国民经济顶住压力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
面对风雨冲击,成绩殊为不易。如何全面准确认识过去一年取得的经济成果?亮眼“成绩单”背后,中国经济底气何在?当前形势下,2023年国民经济将有怎样的前景?记者进行了采访。
面对国际环境的严峻考验和疫情反复的巨大冲击,国民经济顶住压力再上新台阶
回顾2022年,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内经济受到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超预期因素冲击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大局,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二季度前期,受一些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国民经济一度出现下滑,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力促经济顶住压力企稳回升。”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介绍,现在德国已经公布了全年经济增速预估数,为1.9%;据IMF预测,美国、日本2022年GDP增长都不会超过2%。在这么多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下,我国GDP3%的增速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
“另外,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了1100万的预期目标。”康义说,去年12月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温和上涨,CPI全年上涨2%。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总体向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年均汇率计算,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水平来看,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56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持续提高,意味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我国发展基础更牢、发展质量更优、发展动力更为充沛,意味着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且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康义说。
“总的来看,2022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康义说,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复杂局面下,面对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能够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殊为不易、成之惟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服务业加快恢复、高技术产业增势较好、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系列亮点彰显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过去一年,以稳为前提为基础,以进为方向为目标,我国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宏观经济大盘总体稳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2%、12.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6%、27.2%;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4%、19.8%。
在服务业方面,行业整体保持恢复态势,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5.6%。1至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3%、8.1%。
此外,货物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654亿元,增长10.5%;进口181024亿元,增长4.3%。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2.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2.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9.1%。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敏认为,2022年宏观经济呈现三大亮点。“一是在结构转换升级中新的增长动力依旧强劲,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二是在保持物价平稳态势中实现了民生的有效改善;三是在扩大开放中外贸结构在继续优化。”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胡敏说,2022年,在巨大考验和冲击下,我国经济仍然取得了3.0%的增长,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长水平,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粮食能源保供稳价,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根基进一步夯实
“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增长0.5%。其中,夏粮产量、早稻产量、秋粮产量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比上年增长3.8%。
满满的粮仓,稳稳的粮价。从价格看,2022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小麦、玉米价格月度同比涨幅最高达到74%和36%,而我国小麦、玉米价格走势较为平缓,走出了与国际粮价飙升完全不同的行情。成品粮零售价格更为稳定,2022年36个大中城市大米零售价比上年下降1%,面粉零售价比上年上升3%。
与此同时,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导致能源价格上涨局面,我国着力保障能源供应,有效应对输入性通胀压力。2022年,我国煤炭总产量达45亿吨,原油产量达2亿吨,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超过1.2亿千瓦。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平稳运行。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重点燃煤发电企业煤炭综合平均到厂价每吨846元,同比下降13%,而国际煤炭价格则上涨了1倍以上。
“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价格形势保持平稳,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高通胀形成了鲜明对比。”康义表示。粮食和能源量足价稳,有力稳定了市场预期,成为稳物价的“压舱石”。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低于3%的预期目标,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持续挤压药品耗材虚高价格水分……记者注意到,近期多个部委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纷纷开出系列“民生清单”。
过去一年,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政府对居民收入保障加强,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5.5%,快于全部居民收入增速。民生领域投资增加,2022年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6.1%,比上年加快6.6个百分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和稳住预期,对于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讲师邓晓表示,通过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有效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增长内生动力不断积聚增强,2023年中国经济必将整体好转
“熟悉的烟火气回来了。”行走在北京街头,不少商圈客流迅速回升,餐饮、文娱等场所又开始排起长队,群众生产生活有序回归正常。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粮油食品、饮料、日用品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3%、10.2%、2.6%;“2023全国网上年货节”前5天网络零售额达2080亿元,比上届同期增长4.7%。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对于2023年中国经济前景,全球为之瞩目,社会高度期待。
“2023年中国经济一定会整体好转。”多位专家表示,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以及基数效应形成的一定支撑,我国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增长内生动力不断积聚增强,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
康义分析称,我国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产业组织能力和产业链韧性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明显,新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宏观调控经验丰富。这些优势将给2023年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2023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认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坚持抓主要矛盾,抓关键环节,带动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
在具体政策建议上,多位专家聚焦内需消费领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表示,着力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当务之急。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针对这一现实问题,2023年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同时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有利于恢复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等,从而全面促进消费和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表示,当前,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增多,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步伐加快,以及鼓励“三孩”等生育政策加速落地,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消费有望加快扩容升级,并带动相关群体和家庭消费。
经济日报金观平:承压前行,殊为不易
2022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有进,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1万亿元,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事非经过不知难。2022年,我们战疫情、抗大灾、稳经济,闯难关、应变局、化危机,一步一个脚印承压前行。这样的成绩,是在我国经济总量连续两年超过百万亿元的高基数上取得的,是在疫情反复冲击、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取得的,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得来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回首2022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极不寻常的“V”型曲线。1月份至2月份主要指标明显回升,实现良好开局。但受国内外错综复杂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一度面临超预期下行压力,二季度前期明显下滑。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果断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着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稳物价,最大限度形成稳经济合力,较快扭转了经济下滑,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两个重要指标是稳就业稳物价。2022年,我国以粮食、能源为重点做好保供稳价,物价总水平持续平稳运行,CPI单月涨幅始终运行在3%以下,全年上涨2%,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提前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总体上看,虽然经济增速与年初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项指标都较好完成,特别是实现了稳就业稳物价,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一些面向未来的结构性指标有突出表现,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随着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逐步有序推进落实,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显效,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拉长时间维度,过去5年,我们经受住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实现年均5%以上增长,好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疫情暴发3年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有效应对了全球5波疫情冲击,在最大限度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实现经济年均增长4.5%左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全球首位。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越是环境复杂,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有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只要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就能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大国战略博弈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加快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踔厉奋进,中国经济航船必将继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