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假如现在有个去青海某小县城端铁饭碗的机会,你会不会动心?
千万别自作多情啊,因为就在你犹豫纠结的几秒钟里,已经有好几千人为了这个机会抢破头了——只要能保证下半辈子不失业、不被裁,大城市的那点灯红酒绿算得了什么?
随着2023年国考报名开始,青海的曲麻莱县税务局也对外放出了个行政执法员的岗位。别看这里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常住人口才三万多,但还是受到了全国考生的热情追捧。
到11月2日,已经有4580人通过了报名资格审核、后面还有七百多人在排队等审核。考虑到这个岗位仅有可怜的一个招聘名额,这意味着已有五千多人注定“落榜”。
这还不算最夸张的。
因为去年国考的时候,西藏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某岗位的报录比高达20000:1,都说税务系统是“铁军”,可那边的邮政动不动就要翻山越岭也不轻松,可最后还是照样在报名阶段抢破头。
连青海、西藏都如此抢手,北京的各部委、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强势部门就更不必说了。
当然这些地方的门槛也都很高,不光限制专业、学历,还只面对应届生招生,无奈之下,很多经受过社会毒打的老油条只能涌向这些偏远地区的“三不限”的岗位。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下限不算太低的避风港。
总之自2009年起,国考报名人数连续14年超一百万,2022年的报名人数更是突破了200万大关。虽然2023年国考报名还没截止,但按照目前的增速来看,超越前高也是板上钉钉。
考公火爆,搞培训的教育公司也跟着赚翻了。
之前教育公司还没被锤的时候,取代俞敏洪成了行业首富的李永新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说来也巧,95年考上北大的李永新不仅老俞的学弟+粉丝,还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轨迹。
同样是出身贫寒,同样是品学兼优,李永新在毕业后也走上了教育创业的道路。不过由于彼时的新东方风头太盛,他只能选择在考公这条小径上弯道超车。
一开始的时候,行业内都习惯了发传单、聘名师的传统模式。只有李永新一直坚持搞研发标准化、销售教学链条化,最终摆脱了对名师的依赖、成功实现了规模化的扩张。
不仅如此,中公教育还在2010年推出了一个狠招——“没通过即可申请退费”的协议班。对举棋不定的学员来说,这简直是包赚不赔近似白嫖的好事,凭借这一招,最终形成了对其他机构的降维打击。
不过你要是觉得公司是在白忙活、做慈善,那可就错了。
这是个非常有效的运营模式。那些年考公的录取率还可以,远没有现在这么卷,真正退费的比例可控制,而且这么做不仅能在业内打响口碑、吸引学生,还能搞到一大笔“不受监管”、“取用自由”的流动资金。
咋理解呢?
假如一个考生在12月报名缴费,而当地的招录公告要到第二年二季度才公布,再加上笔试、面试的流程和45个工作日的退款周期,前后差不多有10个月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约等于一笔几乎没有成本的“低息贷款”。只要能掐准还款周期,甚至还可以去买点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你说这是不是一本万利?
自从有了这个大杀器后,中公教育的发展就更挡不住了。
2019年2月,公司借壳亚夏汽车登陆A股。随着公考热的不断升温,中公教育的股价一路飙升到了43块,总市值突破2600亿,李永新也成功超越自己的同门师兄俞敏洪,成了2020年的教育行业首富。
当然了,李老板也没忘记用“三毛钱一份的虾米白菜和免费汤”喂饱过自己的母校,他给北京大学捐了10个亿,创下了北大建校以来最大的个人捐款记录,他还信心满满地表示,未来为社会、为教育捐助的第一个100亿也一定要留给北大。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收钱一时爽,退费火葬场——随着公考报名人数的不断增多、各个岗位的拼杀也越来越惨烈,考不上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于是要退的钱也就越多,因此这几年公司的退费率也是居高不下。
在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退费总金额达123.97亿元,而同期的营收是多少呢?答案是63个亿。
要知道,就在此前的三年时间里,中公教育的营收分别为63.36亿、91.76亿、112亿,不仅保持了喜人的涨势、还完美地完成了此前的对赌承诺。可怎么对赌期限一过,业绩转头就变脸了呢?
既然大家都想不明白,那就干脆问问公司自己吧。于是在2021年下半年,证监会、安徽证监局和深交所连着下发了四份监管文件,可一直到了最后,姗姗来迟的回复函也没能解除市场的疑惑。
其实问题也不复杂,不过就是“钱不够花”四个字而已。
随着这几年公考热度的不断攀升,考生的成功率是在不断走低的,可公司又要为了扩张、抢人支出更多的运营开销,一旦资金池收益不能覆盖成本,这个脆弱的平衡就可能会被打破。
这个平衡本来就不好维持,结果李老板又在一边加上了重重的砝码——开始大笔分红。
中公教育在2018年、2019年的现金分红金额分别占当期净利润的123%、82%,占当期可供分配利润的99%、97%,基本上把挣的钱全分了,这意味着包括实控人在内的前三大股东能拿到手11亿现金。
按说赚了钱分出去点没啥不行的,只不过公司在同期的举债操作就显得十分耐人寻味了。根据2019年年报,中公教育年末的短期借款余额高达28.67亿,一边四处借钱,一边大笔分红。
这操作啥意思大家都明白。
既然上市公司不给面子,市场自然也不会高抬贵手。
自从2020年11月开始,中公教育的股价就从43块的高点不断下跌。最惨的时候一直跌到了3块8毛的阶段性“历史大底”,短期内也看不到任何重回巅峰的可能。
一般到了这个时候,摆在公司面前的就只剩下收缩这一条路了。
整个2021年,中公教育在全国范围内一共关闭了161个网点。连“分公司”都没了,里面的员工自然也不能幸免。反正就在这两年里,各大平台上都能搜到关于公司裁员、欠薪的控诉。
至于有关学费的“讨论”,那就更多了。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中公教育退款”的搜索结果共有16435条;而根据公开信息,截止2022年9月30日,公司合同负债为47.36亿,其中主要为学员预收款。
考虑到今年国考注定居高不下的“淘汰率”,中公的好日子还能有多久?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