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有的叛逆难管,天天跟你对着干,有的像个哑巴,什么都不跟你说。
你以为他不需要你了,其实是他扛不住了,不知道怎么办了。
作者 | 哎呀妈
“胡鑫宇自杀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一条鲜活的生命再也无法重来。
但这场悲剧,仍有很多值得父母深思、警醒的地方。
过去的100多天里,没有人相信这个看上去温和、爱笑、成绩又好的孩子,会平白无故消失。
小时候的胡鑫宇,活泼爱笑,整天蹦蹦跳跳,特别惹人喜欢。
眼睛里满是灵气,一看童年就是无忧无虑。
就算大一点,性格内敛了一些,但还是听话懂事,知道父母赚钱难,所以从不乱花钱。
每年的压岁钱,他都会主动交给妈妈,平时也不要零花钱,吃什么买什么都不挑剔。
待人接物上,胡鑫宇也是人人夸赞的好孩子,做事主动,有礼貌,谁见了都喜欢。
父母对他的爱,丝毫不少。
会关心他喜欢什么,尊重他的意愿,不勉强他做不擅长的事。
就连选哪一所高中,父母都是听他的,让他自己张罗。
然而,偏偏是这样一个开朗乖巧、积极上进的少年,在新学期开学不久后,用鞋带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他的死,让所有人看到了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绝望和悲伤。
真正的他,根本不是大人看到的那样。
这条曾经活生生的花一般的生命,如今以死的代价再次拷问着每一个青春期父母:
为什么看上去明明很正常,懂事上进的好孩子,内心却痛苦到连活下去的动力都没有?
为什么自己一手带大、亲密无间的孩子,可走进他的世界,却发现他如此陌生,看不穿,猜不透?
答案,很残酷。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像过去那样,他们早就变了。
不管你接不接受,现在的青春期孩子,比我们想象中难太多太多了。
孩子已经变了,大人却一无所知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建清曾在书中谈及“青春期危机”这一话题,明确表示青春期孩子面临5个方面的冲突:
- 成人感与依赖性的冲突
- 性唤醒与性道德的冲突
- 认知快速发展与片面性的冲突
- 情绪丰富与冲动性的冲突
-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在这样的冲突下,孩子不管是学习、社交,还是在自我成长上都容易积攒压力。
音乐人崔健在一次采访中坦言,自己特别不喜欢青春期的自己,压力太大了。
“不知道做什么好,不成功的时候,觉得自己不行,而且不喜欢学习。
看别人比自己好,看别人比自己壮,都觉得压力特别大。
甚至看别人有姐姐,我没有,也有压力。”
别看青春期的孩子表面沉默不语,若无其事的样子,在他们内心深处,早就暗涌不断。
中考,高考,课业学习,各种内卷……所有期待全都压在他们身上,逼着他们不停地学,连一分钟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就像胡鑫宇,一上高中成绩被碾压得很彻底,在重点班排名靠后甚至垫底。
连他这种曾是学霸的孩子都承受不住,更何况是一向学习一般的普通孩子呢?
除此之外,青春期孩子的社交,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大难题。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过渡期,父母的作用在减弱,同伴的影响变得重要。
这个时期他们很容易遭受“同伴压力”,即害怕自己与同伴不同而受到排挤。
尤其是那些内向、低调、害羞的孩子,因为不善言辞和交际,很容易被孤立,甚至被霸凌。
他们内心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变得格外在乎同龄人的看法,别人随意的一句话,就能让他们的心情跌宕起伏。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压力,父母很难看到。
就算知道了一些,也可能会觉得,目前要以学习为主,熬到大学就好了。
万万没想到,孩子先被压垮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有数据显示:
24.6%的青少年患有抑郁症,轻度和重度分别为17.2%和7.4%。抑郁检出率还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高中生患病率达到了37%左右。
这意味着,一个四五十人的中学班级里,就约有10-12个孩子默默承受抑郁的困扰。
一位做了20多年中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说:
“每次听到那些主动求助、敞开心扉暴露内心阴暗面的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我都无比沉重。
无论学习好坏,他们面临的竞争、社交困扰、亲子关系问题,每一样都不比成年人轻松。
这么高压的生存困境,大人都受不了,更何况一个思想、性格还未成型的未成年人?”
我们和孩子始终不是在同一个时代成长,他们承受着什么,只有他们自己才有最深切的体会。
青春期的孩子善于伪装
父母极难发现异常
这让我想起了,当初轰动全国的“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
和胡鑫宇一样,坠亡的林同学死前也是一点“迹象”都没有。
自杀前,他像往常一样吃完饭回学校,一路上主动跟妈妈讲最近考试没考好。
被问及原因时,他轻描淡写地说,是没有休息好,但题目都会,高考一定会考好,请妈妈放心。
担心他耿耿于怀,妈妈还特地安慰“妈妈相信你,不会给你压力的”。说完,母子俩就讨论起暑假去哪里旅游,他有什么建议。
到了学校,林同学临走前还笑着跟妈妈说再见,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可两小时还没到,林同学就照着自己的事先计划,潜入学校水泵房里多次割脉。
割脉不成功,他就走到一个没有人活动的平台,从5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谁能想得到,这个前一秒还笑嘻嘻和妈妈聊着天的乖巧男孩,下一秒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狠心对自己痛下杀手。
妈妈眼里的他,性格开朗、学习认真、各方面都很自信。
可真实的他,充斥着大量自我贬低、否定、绝望的情绪,如同他在QQ聊天记录里写的那样:
“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
跳楼前,他还在给同学的留言条中写下:
“最近每周哭三次,数次割腕,上过天台。”
所有的这些,妈妈一无所知。
不得不承认,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而言可能就是陌生人。
你以为很了解他,可真正走到他的内心,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完全不是自己熟悉的那样。
孩子若不说,即使共处一室,你们彼此间也像隔着千山万水,你永远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那个从小到大都跟你最亲的孩子,早就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变成了另一个人。
微博上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高一那年站在教学楼顶上想了很久,也在语文书上写过很悲观消极的话,想过好几次自杀。
但我从来没跟父母说过,我知道我一说他们只会劝我别想太多。
现在的我还是那么自卑,想谈恋爱都不敢。
我父母对此一无所知,也不知道我常常动坏念头。”
有人说,青春期的孩子像谜一样,如果他刻意伪装,对你隐瞒,假装好好的,以他的能力可以轻而易举做到。
父母被孩子乖巧懂事的表面迷惑,等到发现问题时,就为时已晚了。
青春期的孩子
更需要家长用心陪伴
有人说过,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是刚出生0-3岁这个“黄金时期”。
可看了这么多十几岁孩子的悲剧后,我反倒觉得,父母的陪伴和关怀,更应该发生在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善于伪装,也很危险。
你不知道哪一刻他突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哪些事情把他逼到绝境,引爆他内心的愤怒和不安。
越是这样,我们越要重视起来,步步为营。
危机四伏的青春期,是父母教育的最后机会,好好应对,孩子才有希望。
1. 在青春期前,和孩子建立信任的关系。
有句话说,孩子愿不愿意和父母交心,取决于对父母的信任度。
孩子不信任你,自然什么都不愿和你说。
只有他觉得你能帮他,你是可靠的,他才会在遇到事情时主动告诉你,向你寻求帮助。
所以,不要肆意地打击、指责孩子,而是在他受欺负时替他撑腰,在他被冤枉时始终相信他,在他感到无助迷茫时,用心陪伴和关怀他。
越是同理和共情他的处境和问题,越能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信任。
有足够的信任做前提,他才愿意和父母建立真正的链接,给父母沟通的机会,遇事才能化险为夷。
2. 降低对孩子的期待,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有个孩子考前问妈妈:“妈妈,是不是考了第一名才能去旅游?”
妈妈笑着回答道:“旅游是我们早就说好的事,妈妈就想带你出去玩,和你考多少名没关系。”
孩子听完后,还是决定要努力考好点,因为他觉得考得好自己也会开心。
妈妈说:“是啊,你考得好,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实力;但若考不好也没关系,我们正好可以从错误中学习。”
其实做父母,不需要总把成绩挂在嘴边,孩子自己心里有数,也不要把孩子的未来限制在高考这一条路上。
要让孩子知道,分数不是定义自己的唯一标准,健康、幸福和快乐,才是父母最大的期待。
给孩子不带条件的爱与支持,让他选择自己的活法,他才不会走进死胡同,活得舒坦自在。
3. 做成长型父母,提高认知,改变教育方法。
根据著名的“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以前的孩子,大多只需要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的需求,换句话就是只要吃饱穿暖就行。
可现在的孩子,早就不满足于这些低级需求了,孩子更看重自己的价值、归属。
不要动不动就说“我们那时候怎样怎样,你怎么就不能”,时代不同,孩子的需求也不一样了。
身为父母,要时刻审视自己,多了解有关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变化,多学习关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
越早做准备,就不至于一遇到问题就慌了神,也不至于让自己的无知害了孩子。
一个懂得持续学习、不断自省、调整方法的父母,才是青春期孩子最好的守护神。
心理专家林昆辉在接触了大量的“青少年自杀”案例后,得出一个结论,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自杀绝非是一时激动的意外事件,而是源于当事人的生命‘拉力’”和‘推力’关系的失衡。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幸福感与价值感,其生命的‘拉力’系统就会抵抗因痛苦感、无价值感而产生的自杀‘推力’,让他好好活下去。”
从今天起,请好好看看我们眼前这个和自己一样身高,初显大人模样的孩子吧!
别以为他大了,就不需要父母热切的爱和陪伴。
青春期的他,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
好好关注他的感受,关心他的心情,让他感受到流淌心间的爱和温暖,他才会对明天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