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开年回暖成共识。
2023年开局以来,A股市场一扫去年的阴霾,迎来强势反转。
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16日,今年以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上涨4.48%、5.32%和6.99%。
从资金面的情况来看,开年以来的10个交易日,北向资金有9个交易日实现净流入,累计净买入近800亿元,逐渐接近2022年全年的净买入规模。
受此行情带动,多数权益类基金净值快速反弹,赚钱效应有所提升。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场超过97%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实现了正收益,其中有21只基金收益率超过10%。不过,相比权益市场的持续回暖,债基年初表现低迷,今年以来近三成债基收益率为负。
春节后,A股“开门红”行情是否有望延续?今年权益市场、债市将如何演绎?存在哪些机会?
权益类基金打了“翻身仗”
今年以来,全市场表现最抢眼的当属权益类基金。数据显示,全市场超过97%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实现了正收益。不同份额基金分开计算显示,截至1月13日收盘,全市场3068只股票型基金、7218只混合型基金中仅有51只、204只收益率为负,正收益比例分别达到了98%和97%。
具体而言,创金合信港股通成长、西部利得港股通新机遇和华泰柏瑞亚洲企业收益率位列前三,分别达到了12.96%、12.86%,12.63%。
从基金业绩表现来看,有21只基金收益率超过10%。其中,QDII、医药和港股主题基金领跑,有8只QDII基金、6只医药主题基金和4只含“港”基金。
实际上,自2022年11月以来,随着A股市场走出一轮强劲反弹行情,主动权益类基金已悉数“回血”。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月12日,12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近三个月净值涨幅超过20%。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多只曾实施了大额限购的权益类基金也正式“开门迎客”,相继发布公告恢复正常申购、定期定额投资和转换转入投资等业务。
中银基金表示,多只权益类基金取消大额申购门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2022年末排名战已结束,一些基金不再需要限制规模;其次,一些基金经理看好2023年机会,开放限制有利于扩大基金规模,积攒子弹。
不仅如此,放开申购同时,基金公司也在抓紧“上新”。Choice统计数据显示,1月前两周已有36只基金公告发行,其中权益类产品占比近半。其中,1月12日,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运作股票基金发行首日便结束募集,成为今年以来第一只爆款基金。
可转债基金领涨债基
与持续回暖的权益市场相比,年初债市的表现相对低迷。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月15日,不同类型基金分开计算下,全市场5138只债券型基金中有3738只回报率为正,占比为72%。其中,可转债领跑债基。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3日,今年可转债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39%,且债基产品业绩前十里6只为可转债基金。其中,平安可转债以6.19%的区间收益领涨债基。
对于开年以来转债市场持续回暖,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认为,在疫情防控政策逐步优化、地产政策边际变化以及稳增长诉求更加明确的催化下,权益市场迎来反弹,正股价格上涨的带动作用是此轮可转债市场上行的主要原因。1月1日至11日,与可转债市场走势相近的中证1000和国证2000指数分别上涨3.27%和3.34%,涨幅略大于中证转债指数。
从转债结构来看,平衡型转债和偏股型转债加权平均涨跌幅为2.38%和3.04%,而偏债型转债加权平均涨跌幅仅为0.75%,故此轮上涨行情更多由受益于股票市场的高弹性转债上涨驱动。
此外,从可转债平价的角度来看,去年12月末可转债按规模加权的平底溢价率为-13.93%,截至今年1月11日为-12.15%,上升了1.78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与中证转债指数上涨幅度1.97%基本相当,平价相对债底价格的上涨推动转债价格回升。
后市或呈现“股强债弱”行情
机构观点普遍认为,在政策利好渐次落地,经济复苏逐步见效的支撑下,2023年A股的整体表现值得期待。不过,机构投资者们都更看好权益市场。有观点认为,当下或是布局权益类产品较好的时间窗口期。
英大证券李大霄表示,在2003年至2022年的20年间,春节前后A股大概率上涨。从春节前5个交易日来看,20年中有16年上涨,上证指数平均上涨1.32%,其中涨幅最大的是2007年,达到9.82%;春节后5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平均上涨1.32%,20个年份中16个年份上涨。
兔年春节也许亦不会例外。2022年的调整非常充分,是深度价值投资者一生之中难遇的投资机会。随着上证指数站上3200点并且超越年线,资金将会大量流入股市。
万家基金对2023年的市场表现相对乐观。其预计,A股在全球权益资产中有望保持相对强势。2023年一季度市场在经历短暂下探后,将缓慢地走出趋势性震荡上升行情,投资回报可能会比去年显著回升。
银河基金基金经理蒋敏认为,2023年权益资产的性价比相对较高,成长和价值风格都会有表现的机会。具体而言,一季度市场的关注点可能在政策预期上,包括成长板块的“大安全”主线、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背景下的消费和医药相关板块、稳增长政策预期下的基建和地产链等。
二季度可以关注新能源、军工、半导体等景气成长板块。下半年则关注经济复苏的进展和程度,如果复苏偏强,可关注顺周期、消费地产链的机会;如果复苏偏弱,市场可能会回到长久期的成长主线上。
而对于今年的债市策略,多数基金公司给出警惕波动的建议。
诺德基金指出,展望未来,现实中尽管短期内经济的基本面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但预期的改变却使部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转向乐观,预计2023年宽信用的趋势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债市的波动或将放大。
创金合信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提示投资者,今年有两点需要在决策时注意:一是,近期市场对债市回调的一致预期相对较强,机构资金对债券的配置意愿有所减弱,当配置资金转为交易资金时,需警惕债市波动放大;二是,部分交易型机构开始止盈及降低杠杆。综合考虑资金面及质押式回购成交情况,部分机构或采取左侧操作,并在年前资金利率中枢有所抬升的背景下,降低组合杠杆。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此轮市场反弹,可转债估值也触底反弹,但总体表现仍旧明显弱于正股市场,主要还是结构性因素导致。
本轮市场上涨主要由核心资产推动,但可转债市场缺乏足够的映射,且映射的标的中不少溢价率绝对值较高,转债效率不足,双重原因导致可转债市场总体效率偏低。预计这一趋势仍会延续,但随着市场上涨,相对低价的标的可能会获得资金的青睐,可转债跟涨可能会有一定修复,价格策略仍处于可交易区间,弹性策略则在于择券。中期维度仍需要与当前预期相匹配的基本面印证,春节后可能更需要关注这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