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呼吁取消集中供地制度!

热点资讯2023-02-08 21:32:37智慧百科

谢逸枫:呼吁取消集中供地制度!

文/谢逸枫

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宣布在全国22个重点城市开始实行“两集中”供地模式,全年分3批次集中统一实施招拍挂出让。



集中供地模式,主要是加大供应,稳供需关系,稳定地价、稳房价、稳市场预期,应对高杠杆、高负周、高周转的土地开发模式。

笔者呼吁取消集中供地制度,让市场决定土地配置!

很荣幸参加某部组织的专家房地产视频会议,我的建议是取消集中供地制,不是优化调整,让供地决定权回归市场,由地方按照季节、行情、市场变化,自行安排供地公告、供地次数。

理由如下

其一是集中供地制,不符合特殊时期的房地产市场。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不是用低迷、寒冷就可以形容,是元气大伤。房企死了,连国央城企都开始减少拿地,民企更加不敢拿地。

一旦市场库存去化达到合理的周期,未来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着供小于求的局面,不利于房地产、土地市场的预期。

其二是集中供地制,起不到指导、稳预期的作用

集中供地制不是长效机制,无法起到对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作用,因为限制性的政策,最终只会影响供需健康循环。

其三是集中供地制,反而影响供地计划、完成目标

2022年全年22城平均供地计划完成率58.47%,尚未剔除综合用地中的非住宅部分),仅有合肥、无锡、上海、厦门4城完成全年供地计划,长春、重庆完成率仅16%。

其四是集中供地制,导致国央城企进民退,易垄断市场

土地市场里面超过40%,部分城市超过60%的都是国央城企,意味着什么。保障性住房、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都是国央城企在建,这是房地产市场非常奇葩的。

其五是集中供地制,影响房地产、土地市场复苏、土地财政收入。

集中供地制,已经影响到房地产、土地市场复苏,大量的流拍、底价成交,土地成交大跌30%以上,让购房者更加以为房价还会下降,地价还会下降,导致入市信心全无。

其六是集中供地制,已经到了名存实亡的状态

市场因素驱动下,集中供地在二线城市其实早已“名存实亡”。2022年10月,江西南昌“力争”退出集中供地。

2022年11月,长沙今后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打响了公开退出集中供地城市名单的第一枪。

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苏州、南京等城市虽没有直接点名退出集中供地,但是全年土拍均突破了集中供地的次数限制,土拍次数达5~6批次。

22城宅地集中供地制不是取消而是优化,未来离取消仅一步之遥。

取消22城宅地集中供地制,符合当下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低迷、寒冷的背景下,民企不敢拿地了,例如债务违约的房企等。

国企、城投、央地拿地规模开始减少,例如中海等,长期指望他们托底土地市场,不现实。特别是地方债务、城投债务已经达到非常高的程度。

自2021年到2022年实施的效果、作用看,集中供地制度无法起到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的积极作用。

首当其冲的是供应量、供应完成计划量目标逐年下降,新开工、新竣工量完成率越来越低。其次是大量限制性的政策存在,导致销售不通畅,房屋质量等问题。

最后是最大的遗憾是民营房企纷纷停止拿地,土地供应下降。国企、城投、央地集中攻城略地抄底,容易形成垄断、国进,民退的现象,导致债务风险加大。

长期看,不利于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按照自然资源部的回应,集中供地”制度并非取消,而是优化调整。简单讲,就是供应的次数限制正式取消。各地可以根据市场与季节性变化,自行安排供地的次数。

其实,2022年的长沙、南昌等地就已经取消集中供地次数、集中供地公告的限制,目的是应对房企的拿地节奏、销售回款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的季节性等。

不过效果不明显,主要是没有一刀切的取消限制土地出让、拿地、价格、售价等附加条件,导致供地面积减少、土地成交不理性、流拍、底价成交的现象多。

根据22城宅地两集中制的解释,即集中发布土地出让公告、集中进行土地出让活动。其目的是集中的加大市场供应,稳定预期,稳地价、稳房价、供需关系。

部分城市取消集中公布公告、取消多次供应,到逐渐取消土地价格、售价、竞拍、配建、自持等政策限制,意味着宅地集中供地制,实质上是名存实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