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 金错刀频道
最近,不少网友被一家植发机构逼疯了!
它就是突然暴雷的新生植发。
作为植发四巨头之一,就在同行都要扎堆上市的时候,它却破产了!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集团的钉钉群里连发三张图片,承认主要创始人卷钱跑路,公司还在清点家当,准备重整或申请破产。
早在1年前,就有消费者找1818黄金眼维权,说自己在新生植完发一年多,头发比不植还少,最严重的时候,跟谢广坤一样。
有网友调侃当事人,“李嘉诚秃头,贝索斯秃头,葛优秃头,徐峥秃头,乔布斯也秃头,你认为秃头这是钱能解决的事儿?”
还有人觉得新生这名字起得不好。“如果是我,我可能会选择老师傅植发,而不是新生植发”。
但调侃归调侃,钱花出去了,没有效果,怎么也要跟对方耗到底。
有人正打算维权,没想到却等来了新生南京总院停诊的消息,头更“秃”了。
很多做到一半疗程的顾客,更是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突然。
最荒唐的是,直到老板跑路、公司暴雷,很多顾客还在等着植发。
曾经手术忙到凌晨两点,
如今顾客排队退钱
毕竟在倒闭的几个月前,新生植发的生意还很火爆。
光一个手术就能忙到凌晨两点。再加上搞活动优惠,大概一天就十多台手术。有医生的回忆充满凡尔赛,“并未感受到缺客户,反正一直都在做手术。”
人们为啥都要选新生植发?
就一个词:活儿好。
医师靠谱,据新生植发华北总院总经理介绍,集团内部手术医生全部为全职,在集团三千多名员工中,医护人员就占到了一半。
再加上新生植发也算是个老品牌,2001年成立,只比老大哥雍禾植发晚了2年。
但这些还不是新生植发狂飙的关键。
新生植发自己发明了一套概念,立马跟同行们拉开差距,高大上了起来。
3D植发技术。
有专业人士表示,“相较于传统植发手段,采用3D植发技术植发后的发量能多20%。”
除了3D技术,新生植发还有不少令人不明觉厉的狠活,听起来威力都不输于3D。
TDDP植养护体系、NoCut不剃发植发技术、ARTAS机器人植发……
新生植发还对此信誓旦旦的承诺: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效果真实自然。
技术有多强,新生植发不是光自己嘴上说说,还要找更多的权威机构背书。
比如从美国贝勒医学院引进了基因检测技术,要探索毛发健康背后的遗传学秘密。
还时不时与韩国、泰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的优秀植发同行,互相交流学习。
与此同时,新生植发还做到了国内很多植发机构没有做到的事。
在同级别的医院当中,新生的服务人员数量一定是最多的。
甚至新生植发还会贴心到给顾客买保险,来规避失败风险。据说新生还实现了“7年零赔付”。
这么拼,新生植发的地位如此能打,也是情理之中。
新生植发联合创始人张通介绍,新生植发有13万的客流量,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仅次于雍禾植发。
生意很火爆,新生植发赚得盆满钵满,一年营收3个亿,净赚5000万。
巅峰时期的新生,还野心勃勃提出上市计划,就在人们以为新生即将要冲刺行业老大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反转却出现了。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新生植发的南京总院开始暴雷。
新生还让人第一次见识到,拖欠工资还能搞出这么多骚操作:交替发放或者只发一半,比如医生护士不发9、10月份,发11月份;保安、清洁发9、10月份,不发11月份。
后面索性不“装”了,公司宣布要申请破产,顾客排队退钱。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一张内部流传出来的图,彻底让人们认清新生植发真实的另一面:
原来所谓的活儿好,不过是表面风光的伪装。
最能“伪装”的植发大师:
说好1元植发,到店却欠上万
按理说,新生植发一手握着专业医师的名声,一手拿着无数同行眼红的技术,怎么也不至于惨到破产。
但在植发圈,一个通病就是过度营销。
有段时间,“植发”广告,就像各种牛皮癣小广告一样,无孔不入。
“植发第一股”雍禾医疗,2021年营收15.6亿元,砸下10.7亿元做广告。
主打微针植发的大麦植发,同样是三年半利润1亿,光营销就砸了16亿,号称“24小时可洗头”、“微针=种植笔”。
雍禾植发市场营销负责人曾表示:“一个太原的患者,之前没听过我们医院,看完《延禧攻略》搜着导航就找过来了”。
有行业人士一针见血,“这个赛道是营销驱动,而不是技术壁垒。”
而谁都没有新生植发会玩,它直接搞出1元低价套餐,秒杀无数同行。
有人在网上看到新生植发“1元套餐”,以为捡到大便宜果断下单,可实际到了店里,却发现根本不存在1元的项目。
工作人员表示只有两种“套餐”,一种12600元,另一种39000元。
这么贵,没钱怎么办?好办,新生植发还有贷款业务。
于是,在医师的热心建议下,不少消费者又选择了分期贷款,全办下来一个手术没做,还倒欠几万元。
有人贷款交完,分期的护理套餐只用了四五次,最后却发现大冤种竟是自己:
服务自己的新生诊所,早已人去楼空,当时加的医生助理微信,无人回复,分期贷款还得照扣,每月一千多元。
2021年开始,新生植发陆续被曝出“低价套餐”广告是“虚假广告”、“诱导网贷消费”的投诉。
与此同时,新生们当时拍着胸脯承诺的毛囊成活率,现实证明也成了鸡肋。
植发机构统称都说毛囊成活率95%以上,但是目前并没有一家专业机构能去鉴定具体数据。
也就是说,机构只管植发,对于成活率是否达到,消费者就算是有怀疑,也没证据。
机构们为何在营销上敢这么铤而走险?
因为更可怕的一个数据是,目前中国脱发人群有2.5亿,看起来很多。但真正需要植发的人,只有7500万。
蛋糕有限,新生植发联合创始人张通还透露过一个行业数据:想获得一个客人,成本是5000块。
如此一来,压力给到植发机构,有的拼服务,有的拼门店,而新生却偏偏选择了最快的获客捷径:拿不存在的1元套餐,换无数个1万贷款。
事实证明,最快的往往不是捷径,而是深渊。
营销花钱竟是研发的100倍,
高科技还是低门槛?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动辄1万起步的“植发”算是奢侈品。
平台卖力宣传,从结果上看,顾客确实多了。
然而跟顾客数量一起变多的,还有差评。
在某个平台上,关于“雍禾植发”的投诉一共42条,其中大部分都是虚假宣传。
在央视一档节目中,中日友好医院的医师更是怒怼大麦植发,“夸张的3D、微针等,都是一种噱头。”
一切的病因,还要归结于对研发的不够重视。
根据公司财报披露,雍禾植发的营销是研发的2倍,大麦更狠,2021年营销直接干到了研发的100倍!
其实植发机构们注重营销无可厚非,但更大的问题是,无论花多么大的阵仗搞营销、蹭高端,只要轻视研发,就掩盖不了行业门槛低的本质。
实际上,新生植发联合创始人张通也坦言过,门槛低是植发行业的现状。
有媒体曾卧底植发培训班,原来动辄数万的手术费背后,你以为的专业医师,很可能是某个速成班出来的业余草根。
有机构招揽植发人员培训,宣称只需万元学费,最快三天内就可学会先进植发技术。
“成本只需要200-500元,但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到8万元。”
表面看,这回报,隔壁的Tony老师一天剪几百次头都达不到。
其实,在植发界,植发机构轻视研发、技术同质化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即使被人指出虚假营销,只要客户还在,雍禾们至少还能活下去,甚至还接连上市。
但四巨头里,却只有新生植发先撑不住了。
搞出“1元虚假套餐”固然劝退用户,但新生沦落倒闭境地的根源,还是关起门来,被自家人抢了生意。
过去新生植发的各地门店,一直由不同股东负责,没想到浙沪地区门店的管理人有了二心,自己改名青云植发单干。
还不断挖墙脚,后来总院员工陆续离职,到关门停业之前,有九成都去了青云植发。
主力一撤离,兵败如山倒。在投诉平台上,一百多个新生植发套餐评价中,很多差评集中在了效果不佳上。
这也能说明,新生卖力宣传的高科技并没有那么难复制,所谓的技术护城河,原来很容易击破。
对外搞欺诈,对内也欺骗,从头到脚都戴着伪装的面具。
被戳穿,只是迟早的事。
结语:
这么多年了,我国的植发热从未消失过。
2000年开始,植发行业逐渐成熟,雍禾植发、科发源植发等相继诞生,并在十多年的时间迅速壮大。
但更悲哀的,是这个行业已经发展20多年了,却依然是一个缺乏监管、坑蒙拐骗不断的混乱市场。
新生曾经极度自信的说,别的同行是花钱做广告,新生是扎扎实实的提升植发的实力。
正是拿捏了很多人注重形象又信赖权威的心理,哪怕有媒体一再曝光新生的1元骗局,但还是有很多想变美的人,盲目追随新生植发们。
谁能想到,哪怕是看上去如此靠谱的大机构,戳穿伪装也是一夜之间的事。
因为专业不是噱头,而是活下去的根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作者 |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