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开的2023:医疗大健康曙光渐现

热点资讯2023-01-18 19:20:38智慧百科

疫情放开的2023:医疗大健康曙光渐现

作者 | memory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2022注定是中国投资史上最特别的一年,经历过太多的“不确定”。美联储货币政策波动、地缘政治风险、疫情反复、疫情防控政策调整,这一切的变化使得“不确定性”陡然上升,投资难度系数不断增加。

而能够对抗“不确定性”的一种投资方式就是ETF。ETF对于投资者来说,优势很明显:透明度高、风格稳定;成本低廉、长期投资收益有优势;交易机制灵活、资金使用效率高;品种丰富、满足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个股能退市,行业难消亡,指数会一直存在,ETF是投资的最终归宿。

近日,2023年格隆汇“下注中国”十大核心ETF现已重磅揭晓。十大核心ETF涵盖A股主要指数、港美股和五大行业。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格隆汇2023年下注中国十大核心ETF”的医疗行业——恒生医疗ETF入选的逻辑以及未来看点。


01

入选核心ETF的逻辑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大环境下,医疗大健康成为众多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对标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在过往二十年中医疗大健康领域投资回报率成为众多行业中排名第一,长远来看中国也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医疗大健康道路。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医疗大健康板块已经回撤超过一年,伴随着2022第四季度政策边际回暖,板块开启修复反弹行情,尤其是港股医疗大健康反弹表现更为抢眼。其中,恒生医疗ETF在近60日走出41.59%的涨幅(数据截至1月6日收盘),在全市场ETF涨幅榜中排名前5,并在份额超百亿的ETF中涨幅最高。


02

恒生医疗ETF基本面

回归到基本面上来看,恒生医疗ETF作为全市场唯一一只跟踪恒生医疗指数的ETF基金,无论是对标全市场ETF还是对标同业其他ETF而言,其表现可圈可点,优势明显。

一方面,对标全市场ETF来看,恒生医疗ETF市场份额大,增量多,流动性强。

ETF比场外基金更残酷,它的市场规模十分两极化,20%的数量占80%的规模。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考虑到交易的流动性,马太效应被放大。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6日收盘,股票类ETF份额达1.15万亿份,但目前仅有25只ETF基金份额超百亿,其中恒生医疗ETF成为投资港股医疗大健康中唯一一款基金份额超百亿的ETF产品。

而从增量角度来看,在“不确定性”频发的2022年,能够单年市场份额增量超百亿的更是凤毛麟角。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2年股票类ETF市场份额增长超100亿份只有8只,多与恒生科技、医疗相关。其中恒生医疗ETF在2022基金份额增长102.42亿份,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选择。


另一方面,对标A股市场,港股医疗大健康看点更多:

首先,港股市场弹性更高,有望迎来结构性牛市机会。

2022年,在海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股市走势不确定性较强。港股经历了震荡下行,11月开始的“V”型反转行情。总体上,港股2022年全面受挫,虽然得到全面反弹,但远未得到修复。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恒生指数市净率仅为0.98倍,甚至低于过往二十年市净率的机会值1.11倍,向上反弹空间广阔。

对此,银河证券指出,2022年恒生指数大幅下探,市场面临盈利和估值的“戴维斯双杀”。综合港股反弹的多方面影响因素分析,预判2023年港股市场将迎来结构性牛市机会,港股企稳反弹。

其次,港股医疗大健康整体折价率高,beta行情机遇显现,性价比强。

从疫情发生以来港股医药指数一直弱于A股,特别是在2021年6月-2022年3月这段时间内港股相比A股医药超跌近35个点,外资撤离,港股市场情绪跌至低点。但从2022年下半年之后,港股医药相比A股的超额收益回归正值,港股做空动能枯竭,随着货币政策的缓和以及国内疫情管控逐渐恢复,依然处于历史底部的港股具备布局价值。


随着港交所以及科创板放宽对于生物科技类公司上市要求,越来越多具有创新实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而从股价表现上来看,同一家企业在港股市场价格更“便宜”,相较于A股市场,港股医疗大健康折价在2折到9折不等,投资安全边际更高,性价比更强。


最后,恒生医疗ETF覆盖面全,具有稀缺属性。

从覆盖面上,相较于A股市场,追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恒生医疗ETF更是做到了“面面俱到”。从2022Q3公布的重仓情况来看,恒生医疗ETF主要覆盖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研发上的“卖铲人”CXO赛道:如药明生物、药明康德;

2)前沿科技的创新药领域:如创新转型先锋的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布局肿瘤领域的再鼎医药、信达生物;布局细胞肿瘤领域的金斯瑞生物科技;

3)国产替代逻辑下的创新医疗器械领域:如威高股份;

4)疫情防控新调整下迎来新发展格局的互联网医疗赛道:如京东健康;

5)药品供应产业链:如国药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A股市场,由于港交所对于未盈利企业上市要求更为友好,因此通过港股市场布局前沿科技的创新药械领域(如18A企业)以及互联网医疗等领域更加便利。伴随着优质头部企业迎来重磅里程碑事件,这些企业更容易迎来业绩与股价的“戴维斯双击”。这也解释了为何此前在医疗大健康反弹行情中,恒生医疗ETF为何弹性更大。而如此全面覆盖医疗大健康的细分领域,也造就了恒生医疗ETF的稀缺属性更足。


03

2023年:曙光逐现

那么,2023年的医疗大健康将走向何方?

相较于低迷的2022,2023年的医疗大健康似乎正在走向复苏,曙光逐渐显现。

在刚刚结束的JPM2023(第41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中披露,2022年并购浪潮低迷,项目无一超过10亿美元,而2023年仅在JPM大会首日就已经披露五家企业并购事件,其中两项交易金额之和就已经超过JPM2022,为2023年的医疗大健康领域开了一个好头。

从宏观角度来看,医疗大健康领域行业环境有望边际向好,蓬勃发展。

尽管SARS-CoV-2病毒继续存在,但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影响已在世界各国已经逐渐式微。在度过了混乱不堪的三年,全球范围内的恐惧情绪正逐步消减,行业之间的交流逐渐恢复,销售成本也变得逐渐可控。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临床试验大国,中国的重新开放有望帮助全球的药物研发提速。

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目前宏观政策及美联储加息预期空间有限,全球创新药投融资反弹趋势显现,医药政策边际转暖确定性增强,多指标预示创新药公司及其产业链公司将在2023年迎来大的beta行情。

从微观层面来看,医疗大健康领域相关优秀企业正在加速整合,破茧成蝶。

当前,不少药企已经走出2022年的阴霾,下一轮的整合有望在2023年开启。中国医药企业出海速度加快,但相比与海外企业对于单一赛道超过十年的耕耘,创新药企还需时间稳固自身对于市场的认识。

虽然2022年疫情反复,但不少创新药企并未停止创新研发的脚步,更有不少佼佼者加快出海速度,摆脱桎梏,破茧成蝶,打开市场天花板。2023年,big pharma与biotech之间的整合有望加速,越来越多biotech迈入商业化阶段,有望迎来业绩快速放量期。

具体来看,2023年,“抗疫”与“疫后”将成为医疗大健康的两大关键词。

一方面,伴随着2022年末疫情防控“二十条”以及“新十条”发布,抗疫进入新阶段,可以关注“抗疫工具包”相关产业链。

从业绩兑现的确定性和弹性角度看,在“抗疫”期间,新冠防疫产品和抗感冒药物及其产业链率先受益:例如,抗感冒类药物(含中医药)、新冠特效药、零售药店、制氧机等家用器械、抗原检测、新冠疫苗及其上游。伴随着政策放开新冠相关互联网首诊服务,恒生医疗ETF所布局的互联网医疗以及药品产业链相关标的有望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

另一方面,伴随着疫情防控放松,“阳康”后群体免疫力提高,日常活动恢复,“疫后”需求将迎来修复期。

随着疫情缓解后人员流动限制解除,其需求将明显恢复。东吴证券指出,在疫情后时代中,可以重点四类相关企业:第一类是以医疗服务、医美为代表的消费医疗。第二类是科研服务,由于高校科研院所进出不便,实验室相关产品需求受到抑制,2023年Q2开始众多标的将重拾高增长。第三类是CRO公司,疫情期间订单执行不畅但是新签订单仍在累积。第四类是出口导向性公司,疫情期间客户认证、产线沟通建设方面进度延后,2023年预计也会有所恢复。

而对标到恒生医疗ETF所布局的产业链上来看,消费类医疗、科技研发、CXO类以及布局全球化市场的头部企业均有所涉猎。伴随着医疗需求逐步修复,优质港股企业业绩有望迎来回暖与兑现。

04

小结

回顾疫情三年,从早期的“口罩行情”带领开启医疗大健康小牛市,到随后“万物皆集采”,恐慌中市场股价一路回撤,蛰伏时长超一年,如今已经到了“估值底+机构持仓底+政策底”的历史底部区间。相较于A股医疗大健康仍有正收益,港股受到美联储加息等外部市场环境扰动因素更大,回撤点位也更低。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似乎正在冰雪消融,曙光渐现。随着疫情防控放开,无论是一级市场融资回暖,还是二级市场近两个月以来港股医疗大健康反弹近40%,市场升温迹象明显。

或许,现在是时候再来重新审视一下市场了。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着眼港股医疗大健康市场的恒生医疗ETF,似乎已经扛起医疗大健康反弹大旗,未来可期。 ( 全 文完 )

外资疯狂跑步进场,2023年的中国核心资产,你确定不考虑一下?

本文标签: 港股  医疗  医药  ETF  A股市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