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假阅读”骗了!读破万卷书, 却写不好一篇作文的原因找到了

热点资讯2022-11-28 10:31:04智慧百科

别再被“假阅读”骗了!读破万卷书, 却写不好一篇作文的原因找到了


明明看了很多书,但孩子作文就是写不好;明明上了语文培训班,成绩就是提不上去;明明学了很多技巧,阅读理解题还是做不好。家长忧心忡忡地四处找答案——阅读到底要怎么学?不带思考的读,纯看热闹。别急,先打造好阅读脑,再谈阅读力。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在教学中,我们接到家长们关于阅读最多的困惑在于——

阅读量不够、阅读面不广、阅读方法不对,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一个“主动阅读者”。

不带思考,纯看热闹,或者是被动阅读的行为,对知识和信息的掌握必然低效且易逝。高效的阅读需要在阅读中,主动深入地理解、记忆、反思和拓展。

但“主动阅读者”的阅读行为,是需要后天培养和锻炼的。


“阅读脑”的打造,

需要循序渐进

美国塔夫茨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和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 · 沃尔夫(Maryanne Wolf)在《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大脑的故事与科学》一书中,特别指出——

人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阅读是后天发展起来的能力。人的头脑里没有专事阅读的基因,需要借助一些已有的功能来发展出阅读的能力。


书中根据大脑髓鞘的发展变化,形象地将“人类阅读行为”分为5个阶段:萌芽、初级、解码、流畅、专家。


其中,“解码”是阅读力培养的重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理解”。

大脑扫描发现,孩子作为“新阅读者”,刚接触阅读时,需要众多脑区的共同合作,就是视觉、听觉、语言与概念区。而不同脑区的整合能力则取决于每一个区域的成熟程度、区域间联合区的成熟程度,以及这些区域联结和整合的速度。

这些联系和合作要靠髓鞘形成,而绝大部分的孩子需要到 5~7 岁,神经纤维的髓鞘才基本完成。

这也是为什么小学三年级后,才正式进入阅读理解的学习。

一般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小三(九岁)以前是第一阶段,着重在“学会阅读”(learn to read ) ;小三以后是第二阶段,着重在“从阅读中学习”(read to learn ) 。


看了很多书,却写不好作文;学了很多技巧,却还是做不好阅读理解。这是因为,“解码”并不是一字一句地理解和解释文章的意思,还需要阅读者会在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停下来思考、反复阅读,产生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只有当这些大脑脑区同时联动,孩子的“阅读脑”才算初步建立。

原生态大脑的改造,需要长达十余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所以“解码”的学习过程也是漫长的。三十四岁的家长看着简单的阅读理解,对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就如同天书般困难。

所以“爱看书”到“看懂书”,中间还隔着一个银河系的距离。

有效阅读:

阅读力决定学习力

大脑扫描发现,孩子作为“新阅读者”,阅读力的培养重点在于进行“有效阅读”。何为有效阅读?就是不仅仅看个热闹,还要能够对文字信息进行处理。

脑神经学家发现,无论是中文阅读者还是英文阅读者,大脑的左侧枕-颞区都不约而同地会出现一小块专门处理文字信息的脑区,被称之为“文字盒子区”。它就像一块信息接收器,不但负责接受和处理文字信息,同时还负责将处理后的信息发送到各个脑区。


阅读障碍症(Dyslexia),就是大脑综合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不能协调,而引起的一种阅读和拼写障碍症。

例如,说起“话梅”,嘴巴会不自觉咽口水;说起“蓝色的大象”,脑海里就会出现蓝色的庞然大物;说起《西游记》,第一时间会想到孙悟空。

“文字盒子区”对文字的反应越丰富,联想越多,对阅读信息的掌握就会越深入,也就是我们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强。

这种文字处理能力,除了读懂内文,还包括分析,综合,汇总,迁移,理解,运用等综合处理阅读对象中所蕴含各种信息的能力。

科学家形象地把大脑在“文字盒子区”的工作比喻为仓库,如果从一开始的仓库入库(视觉)、协调(听力)、理货(注意力)、装货(记忆力)、分装(感觉脑)都杂乱无序,毫无合作,那么当大脑收到的信息需要出库(语言表达力)时,输出就会混乱不堪,不知所云。

这也是新手阅读者初期的大脑神经状态,只有阅读,没有思考。


阅读新手的大脑,左右脑混乱无序

而想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对“文字盒子区”进行整顿和升级。让各个脑区各司其职,各个神经元协同工作,有效分配、归纳、管理、传递、利用,才能将“输入”转化为“输出”,提高阅读力。


改造后的优秀阅读脑-各脑区分工合作

深层次的阅读,需“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但很多成绩不好的孩子是因为仅仅做到了眼到,大部分的孩子最多做到了耳到,口到。而能做到手到、脑到的,才是真的在培养学习力。


对此,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简称PIRLS)的国际性研究组织进行了归纳:

1、提取信息——进库

2、进行预测、推论——传递

3、诠释并整合线索,领略中心——归纳

4、检验或评估文章的特性,发展自己的见解——出库

阅读,不是简单盲目地“读”,而应是一种带有策略地“读”。懂得怎么读出滋味,读出见解,阅读的学习力才会深挖出书中的宝藏。


主动阅读者:

既要宽度,也要深度

三年级后的阅读训练重点,就是要从原本的看热闹、听有趣,转移到读有所思,思有所写。将输入转成输出,将输出的质量不断提高,这就对孩子阅读提出了新要求。

阅读力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力,而学习力又会促进思考力。

一个阅读力强的人,会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停下来思考、反复阅读,产生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带着问题和目的去阅读,获取知识,培养思辨能力。

很多家长追求孩子阅读的量,买了成百上千的书“喂”给孩子,但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只会带来吸收无力。因为,读书不只在于量,更在于“精”。

阅读,不单是量和速度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在引导孩子看书时,除了广泛阅读,还需要精读。既要求阅读的宽度,也要抓阅读的深度。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描写过一段关于三个石匠的寓言故事:

有人找到三个石匠,询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在凿石块,我就是靠这个过活的。” 第二个石匠说:“我是个琢石块的专家。在这一行,我做的活是最好的。” 问到第三个石匠,他满脸梦幻般的憧憬,回答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第一层级的读书,是为了“读”而读;第二层级的读书,是为了“了解”而读;而第三层级,则是将读书与人生相融,在读中感受,在读中创造和追梦。

所谓阅读深度——在不断理解作品意思的基础之上的思考和感悟。

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浅阅读

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理解阶段

③“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透过现象看本质

同样看《西游记》,“阅读新手”看热闹,只留意孙悟空打跑了什么妖怪,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阅读老手”开始理清剧情的发展,研究角色的性格特点,思考故事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读完可以跟你讨论,也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而“阅读专家”,也就是到了进行逻辑思维批判的级别,可以从故事的各个角度进行深究。


而我们的孩子可能书读了很多,但文字处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没有养成精读的习惯,只读不思,所以写起文章如同流水账,做阅读理解抓不住重点,看了许多书,思维能力也没长进。

这就犹如,会吃饭的孩子,并不一定懂得品尝得出美食中的滋味,汲取不了当中的营养,所以吃了不吸收、不长个。

这因为孩子缺乏思考力,没有把知识内化,变成有用之材。

阅读的隐形天花板在于思考力。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主动阅读者”,更应该是一个“主动思考者”。

调查表明,学习成绩差且停滞不前的学生中,有78%是由阅读能力差导致的。反之,如果孩子已经具备阅读能力,则会引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孩子的学习可能从此不再成为令家长头痛的事情。

这就好像,一个懂得品尝美食的孩子,自然而然会期望品尝更多的美食,而且吃得出个中的酸甜苦辣,品尝得出人生百态。

培养“主动阅读者”,

从生活小事做起

那么生活中,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引导我们的孩子进行“有效阅读”呢?方法可以用数轴来表示,既要深度,又要广度。

1. 纵轴:深化阅读


精读一本书,低年级摘抄好词好句,高年级分析书中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特点、关键词句、思想内涵,矛盾冲突。

“学而不思则罔”,边读边思,做阅读笔记是为了让孩子在阅读时放慢速度来思考,关注文章的细节,提炼出自己的感悟。就好像细嚼慢咽品尝一道美食,而不是狼吞虎咽吃完了却食不知味。

如果功课太忙,时间有限。可以将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平日里每天泛读,保持阅读量,到了周末,通过阅读笔记,和家长讨论,生活延伸拓展,做到深度阅读。

这是将思维整合和筛选的科学方法, 用立体的思维去把握整体,联系局部,帮助孩子理清人物关系、故事发展。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用在阅读上,也可以运用在孩子日常学习、生活中。例如看电影,贺岁档大热门《流浪地球》,很多人只是看个热闹,但有心人却可以看出门道。


画的是图,但伸展的是多维思维的触觉,点燃的是孩子“学中有思”的习惯。

2.横轴:活化阅读

阅读不仅看量,还看阅读面的大小。涉足越多类型,阅读面越广,对事物的见解越开阔。

五六年级,孩子的阅读爱好会越发凸显个人倾向。例如男孩喜欢侦探类、军事类书籍,女孩喜欢小说或文字优美的散文,也有些孩子对历史、科普类书籍感兴趣。在支持孩子深入阅读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广泛涉猎,在不同类型的书籍中感受知识的交融和扩展。


掌握的背景知识越来越丰富,学习中更有利于孩子将各种知识有效结合,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行推论。通常情况下,这类孩子的学习成绩会名列前茅。

正如鲁迅所说:采过百花,方能酿蜜。

在学生时期,阅读面比阅读量还重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所有在书中读来的真知,都离不开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所以,生活中,父母也要多创造机会,带孩子通过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投身大自然、参与各类职业体验等等,活化孩子的阅读感受。

真正做到从书中走出来,又从生活走进书中去。


阅读从来就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播种和收获从来都不在一个季节里。

但家长要相信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力量,相信读书越多,思考越深的孩子,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链接就越多。

坚持阅读,可能暂时不开花,但一开就会花开满园。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3

正式开售

学点教育科学,做懂教育的父母

本文标签: 思维导图  文章  阅读力  学习力  阅读者  读书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