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新冠疫情的变化,各地纷纷调整优化了疫情防控政策。
面对政策的变化尤其是感染增多和感染后以居家治疗为主的情况,如何判断症状、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个人防护?如何正确认识新冠病毒的新特征,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盲目?观学院最新一期节目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长期在抗击新冠一线救治病患的毛恩强医生解读以上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
观学院:毛主任您好。最近疫情防控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三年来一直在一线治疗新冠病人的医生,根据您的观察和目前的权威数据,新冠病毒的特性和三年前相比是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呢?
毛恩强:从2019年12月12日开始,第一例新冠肺炎病毒患者被发现,刚开始这个病毒对病人全身多脏器功能的损伤还是非常严重的。
随着病毒不断变异,它的独立越来越弱,对我们全身多脏器的损伤几乎没有了,也可以说非常微弱。目前它主要侵犯的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基本不受影响,只有极少数人会发生下呼吸感染的问题。
所以,新冠病毒基本已经不构成对大面积人群的生命威胁了,可以说更多的是会影响一些有基础疾病的病人。
观学院:未来病毒的变异是否会持续往越来越弱的方向发展?
毛恩强:按照一般病毒变异的规律,它应该会越来越弱,但是弱到什么程度,我们是没有办法预测的。
一般来说,病毒变异不是要把人类杀死,而是通过宿主(人类)生存——如果它杀死了宿主就没有生存环境了,这不是它的目的。病毒变异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除了病毒自身的因素,外界环境也会对病毒产生影响,包括疫苗、药物等等。所以病毒后续的变异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
因此,对于病毒的变异方向我们无法给出结论,只能进行科学的预测,而这种预测往往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最终的结果只能交由时间来证明。
观学院:我们知道,感染新冠病毒后不同的个体会产生的症状是差别很大的。一直以来,关于“无症状感染者”这个概念争议很大,很多人理解的无症状是“感受不到症状”,也有人说医学上判断无症状是只要没有肺部的病变,哪怕病得很重都被归为“无症状”。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涉及到新冠感染后的“无症状”、“轻症”和“重症”这一组概念?
毛恩强:这几年在媒体上发表了很多关于无症状、轻症状和重症的判定标准,有学术方面的标准,也有老百姓自己口口相传标准。我个人的观点是,应当以全身多个脏器的损伤程度作为标准。
奥密克戎目前可能导致的疾病状态基本上就是三个水平:无症状、轻症和重症。“无症状”就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感染了病毒,一般是在做核酸的时候发现的;轻症往往是以上呼吸道的症状为主,比如流鼻涕、咽痛、头痛、咳嗽等等,但是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吃一点药就能把这些症状压下去,不影响多个脏器功能;而一旦病毒导致病毒性脑炎、多脏器功能损伤,这一定就是重症了,到了这种状态,我们救治病人的时候就要考虑使用综合的治疗策略,一般要去医院接受治疗。
从老百姓日常生活出发,如果在感染后感到非常乏力、无力,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甚至基础疾病加重了,建议大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医。到医院后由专业的医生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标准,以及其他急救和危重症医学领域的标准,进行严格的判断。
观学院:很多人在网上描述自己的症状时都会提到会有长达数天的高烧,这种情况属于“轻症”吗?是否需要去医院?
毛恩强:症状水平不能单纯靠体温判断,有时候发烧了,吃点药物、多喝点水,休息一下体温很快就降到38.5度,如果没有其他症状,完全可以在家休息。
至于属于“轻症”还是“重症”,需要综合的判断,除了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等,还包括对心血管系统、肺脏、肝脏、凝血标准。
一般来说,个体在感染后,如果经过三天的居家治疗,感觉到自己的上呼吸道症状改善,也开始恢复力气了,就说明有好转。相反,如果72小时后,病情还在持续加重,出现了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心跳次数快起来到了100多次了,同时伴随高血压等其他疾病,还是要及时就医。
居家治疗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身体的感受,听上去有点笼统,实际上就是你觉得自己能不能扛住,这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如果觉得自己“扛不住了”,就要及时去医院,这一点很重要。
观学院:根据目前的统计样本,您刚才提到的真正的“无症状”,就是如果不测核酸感觉不出自己已经阳了的感染者,在所有感染者中所占的比例具体是多少?
毛恩强:从今年三四月份“大上海保卫战”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应该占的比例不低,具体大致在50%-60%。
方舱里面收入了很多无症状的病人,无论依据医学的标准,还是老百姓的标准,当时很多感染者确实没有任何症状,或者最多有轻微的喉咙不舒服。
观学院:目前的疫情形势下,接种疫苗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预防手段,市面上的多种疫苗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很多人担心疫苗副作用,以及疫苗防护力不高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
毛恩强:首先,疫苗对整体人群的保护是有重要意义的,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选择疫苗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认真阅读疫苗的使用说明书。疫苗生产厂家一般会在说明书上讲得很清楚,哪一类人不适合接种哪些疫苗,无论是脊髓灰质炎疫苗还是其他,都有它的适用症和一定的适用范围,并不是适用所有的病人——没有错误的疫苗,只有错误的群体。如果不按照说明书上的指导去使用药物,那么产生副作用是必然的。
从基本理论来讲,所有的疫苗应该都有保护作用,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疫苗生产出来以后,很多人都接种了,实际上所有疫苗都存在一种情况,那就是对有些人有用,对有些人没用。从科学角度出发,一个疫苗能对88%或者90%以上的病人产生保护作用,那就相当不错了,甚至有些时候能达到70%也很不错。不同疫苗保护群体的比例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疫苗达到50%的保护程度就相当好了。
观学院:如果在疫苗的适用范围之外,还有哪些必要的防护措施?
毛恩强:除了疫苗防护以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卫生习惯。戴口罩、洗手,到公共场所不要随地吐痰,开窗通风等等,在饮食上多吃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对于老年人的防护,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要注意肠道的保护。中西医都很重视对肠道的管理,尤其是老年人肠道排便的功能比较弱,如果好多天都没有排便,就需要格外注意。建议老年人每天至少要排便一次,并且排便量不能太少,因为粪便都是身体中剩余的一些有害物质,人体的肠道和肺脏有的时候是通着的,有些东西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下,会通过我们体内产生一些物质进入肺脏,对肺脏产生损伤。
观学院:最近很多人都在囤药,很多药店因此出现了部分药品的脱销,还有不少人在家里囤了血氧仪和制氧机。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毛恩强:我最近也看到了一些报道,有人在囤药,抗生素、连花清瘟胶囊、泰诺林、美林、布洛芬等等,我觉得可以在家里备一部分,三五天的剂量,尤其是针对上呼吸道症状的药物备三五天的量是可以的,特殊时期可以减少去医疗机构的概率。
轻微症状的话,在家里吃点感冒药和中药,可能就把症状压下去了,没有必要去医疗机构,因为到了医疗机构这种人员拥挤的地方,还可能引起其他病毒感染,所以说能不去的就不要去。中药方面,连花清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等等都可以用的。但最终用什么药还是要因人而异。以往吃过哪些药,你觉得效果不错,尤其是呼吸道感染以后你可以继续用这种药,不能别人备什么药,我也准备什么药,到最后大家都去抢购同一种药,就会造成浪费和药物紧缺。
一名工作人员按照用药需求单配药(资料图/新华社)
至于血氧仪和吸氧机,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我觉得是必要的。因为最终决定要不要去医院,有些指标很关键,测一测脉搏、血氧很有必要。有些老年人没得新冠,但是有高血压或者心脏病等等,自己在家里需要吸氧,可以考虑买制氧机,有些人还需要呼吸机,很多老人实际上一直在用,有条件的话可以备一点。当然,真正到了重症,还是要到医疗机构去接受正规的治疗。
观学院:目前上海的医院是什么样的状态?是否有应对未来因为感染者增多就医需求急剧扩大的预案?很多人担心的医生大面积感染和病毒在医院内传播的情况要如何解决?
毛恩强:现在整个上海的医疗机构,都处在正常的接诊和治疗状态,尤其是急诊急救,24小时开门。实际上从今年3月份开始,急诊急救室从来没有关过,未来可能会出现就诊人数增多,我们会准备足够的医疗物资,请大家放心。
根据目前病毒的特点,我觉得即使医护人员感染,也不会引起医疗资源的挤兑。因为新冠重症率很低,其次最近还有流感,很多医护人员都中招了,我们还是照常上班,大部分都是上呼吸道感染,多喝点水、注意休息就能康复,不会导致没人接诊的情况。
当然,按照院感防控的需求,如果医护人员出现感染,肯定要做相应的隔离,还是要尽可能减少被感染的概率。我觉得这是针对所有的病菌都适用的策略,不会对市民的正常就医造成太大的阻碍。
根据卫健委的要求,首先应该去发热门/急诊,或者到医院的缓冲区等待,我们会有规范的流程来处理。未来一段时间在上海,医院应该会保持24小时开放,让大家没有办法去看病的情况应该是不会出现的。
观学院:如果是居家隔离,我们也很担心一人感染全家感染的情况,包括所谓“气溶胶”传播会导致一户感染全楼感染的情况。
毛恩强:如果一家人住在一起,那么传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感染者最好能够到其他地方隔离,如果有集中隔离的区域,可以申请去那里。
如果一定要在家里隔离,需要戴好口罩在自己的房间里,单独就餐,有自己的马桶,注意洗手,我想这样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至少能降低家人被感染的概率。
至于很多人担心的“气溶胶”感染,目前内地还没有相关的数据说明,大家的意见也不一致,到底是从下水道空气通道来的,还是从水里返上来的,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认为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出台一个权威科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居家隔离/治疗指南,指导大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把对家人的健康影响降到尽量低。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