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蚤状幼体食性怎样 如何进行饵料投喂

三农助农2022-06-16 13:03:10佚名

河蟹蚤状幼体食性怎样 如何进行饵料投喂

河蟹各期蚤状幼体均属杂食性,摄食方式为捕食兼有滤食性质。第1期蚤状幼体以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为主,也摄食小型浮游动物,第ⅱ期到第v期蚤状幼体以浮游动物为主,也摄食有机碎屑。蚤状幼体摄食量大,消化快,具有一定的耐饥饿能力。自然状态下河蟹蚤状幼体摄食的单细胞藻类主要有:三角褐指藻、扁藻、新月菱形藻、盐藻、鞭藻等,浮游动物如,臂尾轮虫、沙自然状态下河蟹蚤状幼体摄食的单细胞藻类主要有:三角褐指藻、扁藻、新月菱形藻、盐藻、鞭藻等,浮游动物如,臂尾轮虫、沙蚕幼体、面盆幼虫、担轮幼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在人工育苗过程中由于用水量少、水中活饵料生物远不能满足河蟹蚤状幼体的需要,解决蚤状幼体的饵料主要靠人工投喂。

育苗池饵料投喂直接关系到单位水体的育苗产量。适口饵料跟不上时易造成幼体发育参差不齐,变态缓慢,特别是蚤状幼体转变为大眼幼体阶段大眼幼体会残食尚未变态的各期蚤状幼体,目前使用的饵料主要是活饵料和人工微颗粒饵料。天然海水育苗可在河蟹幼体培育过程中,采用先肥后清的综合投饵施肥的育苗办法,先肥:在河蟹蚤状幼体孵出前4--5天,在育苗池注入经严密过滤的海水,每立方米育苗池施放硝酸铵1.5~2.0克,同时接种事先培育好的单细胞藻液于池中,使藻类自行繁殖,当幼体孵出时,就可以吃到水中繁殖的单细胞藻类。后清:在蚤状幼体孵出后随着单细胞藻类被摄食池水逐渐变清并且开始逐步交换池水,保持池子水质清新,然后向池中投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供蚤状幼体摄食。肥水下池使蚤状幼体刚孵出后就能找到适口饵料,避免蚤状幼体难以捕获卤虫无节幼体等大型的浮浮动物的缺点,可提高蚤状幼体的成活率,在后期蚤状幼体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池中饵料生物供不应求,如再加强施肥,则由于水质过肥造成水质恶化,聚缩虫大量繁殖等。为此,采用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人工微颗粒饵料等。在人工配制半咸水育苗中,为了避免施肥对育苗池水的污染大量换水,采取专池培育饵料生物的方法。

蚤状幼体的饵料投喂量与蚤状幼体发育阶段和单位水体的幼体数量有关,在蚤状幼体1期保持单细胞藻类10万个/毫升或轮虫0.5~1万个/升,或相应的饵料颗粒,如卤虫无节幼体,鸡蛋黄,人工微粒饵料等,待蚤状幼体到1期后蚤状幼体活动能力加强,单投卤虫无节幼体蚤状幼体也能顺利生长。

蚤状幼体摄食量随每次蜕皮呈跳跃性增加,每天的饵料投喂量同期内基本相等,每期饵料的投喂量则受水温的影响,水温高蜕皮时间间隔短耗饵量也相对较少,单位水体日投卤虫无节幼体量可参照下式求得:w—ci×p×r(ci:第i期蚤状幼体日摄食卤虫无节幼体数.p:单位水体蚤状幼体数.r:蚤状幼体利用卤虫无节幼体效率倒数:在水温20~23℃取1.1。为保证河蟹蚤状幼体摄食的机遇,育苗池中卤虫无节幼体的密度每毫升3—4只,卤虫投喂采取少量多次,由于蚤状幼体和卤虫具趋光性,以日间投喂为主日投4-5次,夜间2-3次为宜。每次投喂前应注意检查水中剩余的卤虫无节幼体数,避免剩余过多消耗水中氧气。同时还应注意卤虫孵化的适量性,以孵出1~2天的卤虫无节幼体最佳。

人工非活饵料的投喂,视幼体摄食情况而定。一般1~1期蚤状幼体,鸡蛋黄投喂量15克/10万只蚤状幼体/日。投喂时用40-60目筛绢过滤。投入过多易在池中形成絮状沉淀,造成水质污染,为聚缩虫等提供良好的培养基。如已在育苗池中出现絮状沉淀,应大量换水和向池中接种500—1000个/升轮虫以消除污染。人工微粒饵粒的投喂应按产品要求进行。一般原则是少量多次。大眼幼体期还可向池中投入鱼糜、草浆和大型的淡水浮游动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