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八月(1627),大明王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天启皇帝因病去世,终年二十三岁。由于,天启帝没有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命,让自己的五弟朱由检继承皇位。就这样,朱由检登基称帝,是为后来的崇祯帝。
与酷爱木匠活的哥哥不同,崇祯皇帝从登基开始就展现出了一种盛世明君的气度。
他不像万历帝那样荒废朝政,也不像天启帝那样贪玩,而是决心要实现大明王朝的中兴。如此一来,祸乱朝政的魏忠贤,就成了崇祯帝最大的阻碍。当时,魏忠贤的心腹牢牢把持着锦衣卫和兵部的权力,使得很多人都认为崇祯皇帝不敢拿魏忠贤怎么样。
但是,就在当年的十一月,崇祯皇帝不仅将魏忠贤一伙连根拔起,还勒令魏忠贤自尽。短短的三个月内,魏忠贤就从高高在上的“九千岁”直接成为了一具尸体。于是,后人在为崇祯帝的果断感到惊讶的同时,也不禁心生疑惑:魏忠贤在朝廷中苦心经营数年,在崇祯帝登基的时候更是权势滔天,既然这样,他最终为何如此的不堪一击呢?
其实,魏忠贤的倒台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崇祯帝对他的处置得当;
其二,他的权力并没有像世人想象中的那么大。
其实,在崇祯帝登基之后,并没有立即惩治魏忠贤,而是处处小心行事,让魏忠贤根本摸不透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在看到新皇帝对自己若即若离,魏忠贤也不知如何是好。
在思索很久之后,他暗中指使自己的亲信官员上书为自己邀功请赏,想要看看崇祯帝是怎样的反应。但不料,崇祯帝对魏忠贤的心思了然于胸。他看到这些奏疏后只是笑笑,并没有做出明确的批示。崇祯皇帝越是不表态,魏忠贤心中就越是疑神疑鬼。
之后,过了没几天,魏忠贤决定亲自出马,直接上书崇祯帝,说:不要再给自己建生祠了。看到魏忠贤的上书,崇祯皇帝不好放在一边。于是,崇祯帝拿起笔,直接在魏忠贤的奏疏上批复道:对于魏公公建造生祠这一问题,正在建造的继续建造,想要建却还没建的就不要再建了。
魏忠贤看到批复后更是傻了眼,这个“想要建却还没建的”着实用的巧妙。纵使是魏忠贤这样的老奸巨猾之人,也被这几个字弄得一头雾水。
他本想趁崇祯帝立足未稳的时候有所动作,这下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无奈之下,他只好静静地等待,等待崇祯帝露出真实面目的那一天。
可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崇祯帝在站稳了脚跟之后,就迅速开始了对他的惩治。等到让他自尽的圣旨下达后,他已经完全没有了还手之力。可以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崇祯皇帝在登基的初期安定了局势,为以后的“倒魏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魏忠贤虽然拉拢了很多大臣,形成了一股很强大的势力,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他只不过是皇帝的家奴罢了。他们的兴衰荣辱,跟皇帝是否信任他们,则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天启帝自幼和魏忠贤在一块玩,因此,对魏忠贤非常信任。更何况,在登基之后,天启帝整天忙着干木匠活,根本没空管理朝政。于是,他就放心地将批复奏疏的权力交给了魏忠贤,自己则去一边锯木头。
因此,在魏忠贤批复奏疏的过程中,将奉承自己的官员选拔出来,将反对自己的官员罢免,这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但是,只要皇帝一道命令,魏忠贤就要乖乖地把权力还给皇帝。说到底,魏忠贤的擅权,必须建立在皇帝同意的基础上。而且,在他的意见与皇帝的意见相冲突的时候,他根本没有任何抗争的能力。
其实,像魏忠贤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正德皇帝在位的时候,宦官刘瑾号称“八虎”之首,在朝中可谓是威风凛凛。但是,正德帝一道命令就能将他凌迟。嘉靖帝时期,宦官李芳在嘉靖的授意下染指权力,朝廷各方面的事他都要管上一管。因此,在嘉靖帝的支持下,纵使是首辅严嵩也只能对李芳唯唯诺诺。可是,嘉靖帝一旦厌烦了李芳,他只能落寞地去守皇陵。
总而言之,魏忠贤远远没有后人想象中的那么强大。与其说大臣们畏惧魏忠贤,还不如说是畏惧魏忠贤身后的皇帝。所以,在皇帝的态度发生变化后,他只能从一只真老虎变成一只纸老虎。此外,在纸老虎被撕碎后,他的部下自然也就树倒猢狲散,自谋出路。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上任的崇祯皇帝肯定要立下自己的威严。但是,在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崇祯皇帝竟然密令司礼太监曹化淳“收葬魏忠贤遗骸”。根据冯梦龙《燕都日记》记载,此事是曹化淳奏请的,他对崇祯皇帝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如此!”
可见,面对明朝的即将灭亡,崇祯皇帝后悔了当初的决定,想要做一点点补偿。但是,如果魏忠贤真的还在,明朝就真的不会灭亡吗?
崇祯皇帝轻轻一挥手,就把魏忠贤打垮了。在官僚政治高度成熟的明代,崇祯皇帝随便一挥手,就可以决定任何一个人的命运。但是作为皇帝,崇祯面对的从来不是具体的人。看到自己这样神功无敌,崇祯皇帝难免相信,只要自己再挥挥手,就可以让帝国中兴了。
但这只是他一种天真之极的幻想罢了,因为,他面对的对手,是一个远比魏忠贤、甚至所谓的阉党庞大百倍、千倍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肆无忌惮的扩张着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