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馒头的来历 包子馒头的来历是什么

星座解梦2022-07-02 00:00:26佚名

包子馒头的来历 包子馒头的来历是什么

1、馒头”是中国汉族传统面食之一,是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一般上圆下平,没有馅儿。有馅的叫“包子”。也就是现在我们方言所说的馍、馍馍。这种食品是诸葛亮为了救人活命,急中生智做出来的。

2、据《墨子?耕柱篇》说,我国大约从战国时便开始将发酵后的面团蒸制食用,称之为酏食,当时的面是用杵臼捣细的,由于当时磨尚未出现,因此并不流行。西汉年间随着磨的出现,面食种类逐渐增多,但当时人们还不懂得面的发酵,都是死面的。后来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掌握了酵母菌生化原理,在适当温度下使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等微生物在面团里发酵。这些菌有的使淀粉生成了酸,有的使淀粉生成了糖和酒精。放碱就是为了与酸中和,以消除酸味,并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团形成气孔,有利于人们的消化和吸收。

3、中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明朝黄一正《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南朝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4、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稗官小说云: 诸葛武侯之征孟获 ,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5、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因为“蛮头”是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代替蛮夷兄弟的人头做祭品时急中生智做出来的,人们开始叫“蛮头”,后来诸葛亮觉得吃“蛮头”是对少数民族的不尊敬,就改称“馒头”了。

6、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记载: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7、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就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的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从此以后,人们才渐渐做起“馒头”食用了。

8、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明周祈《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宋丁度《集韵》:“馒头,饼也。”

9、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明王世贞撰,邹善长重订的《汇苑详注》记载:“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

10、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宋周密《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11、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这样多种馒头。

12、馒头在唐宋年间已作为美馔,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不但中原汉族人家喜欢食用,而且它还是与北宋同时代的辽国契丹贵族的食品。从文物考古中发现的一座辽墓壁画上,有侍女端着一盘馒头送给主人进餐。画中反映出馒头已成为契丹族家庭的膳食珍品。

13、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清末民初徐珂《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

14、随着社会的发展,馒头细分为馒头、包子、花卷等主要类型。

本文标签: 包子馒头的来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