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陈历杰”将我们设置为星标,从此不失联
别害怕一切美好的消失,我们先来让它存在。
——《爱你就像爱生命》
今天是七夕,首先祝大家七夕节快乐!
这两天看了一部高分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去年在日本人气很高,也很推荐情侣们都看一看。
一段如此有默契的浪漫爱情,为什么走着走着就散了?
相爱四年,生活开始平淡如水,男生想着“结婚吧”,女生却想着“分手吧”,为何对于婚姻,男女的思维如此不同?
爱情再浪漫,是否最终都会败给现实?
让我们一起在这部现实童话中去探索答案。
1
如此有默契的恋人,真的适合结婚吗?
娟与麦的相遇,把日式浪漫与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表现得淋漓尽致。
两个文艺内敛的人,在茫茫人海中识别出了同类的气息,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触角,又用一句暗号对上了电波。
眼波流转、刹那触动,两个人的脑海里都同时炸开了一朵烟火——这是一种“原来是你“的惺惺相惜,是一种“完全被懂得“的巨大慰藉,是发出“默契与共鸣”的爱情瞬间。
两个人喜欢读一样的诗,看一样的电影,听一样的歌,更有几乎一模一样的书架!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个这样相似又默契的灵魂,这是一种怎样的惊喜!
于是,一场天雷勾动地火的浪漫爱情很自然徐徐展开,尽管还是带着日式的克制与含蓄,不过那种花束般恋爱的感觉,会让每个曾经爱过的人都有被深深击中的感觉——
绢在海边对自己说:“我没打算将这段恋爱,变成仅此一晚的派对。虽然爱情的存活率很小,但我的爱情会活下来。”
麦倚着栏杆对绢说:“和你相遇两年,全是开心的事。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
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与幸福定格了爱情最好的模样,如果一直都能如此该有多好!
不过真相往往比较残酷。正如我的《亲密关系管理》总结的,这个时候的绢与麦还是停留在亲密关系的第一阶段——月晕期,或者也可以称作蜜月期。
这个时候,彼此都更容易见证对方的美好,我们心中那个理想的伴侣形象与现实中的情侣似乎融为一体了,情人眼里出西施,怎么看怎么喜欢。一般来说,这个过程不会太长,短则数月,长则一年。
但有如此多默契与共鸣的绢与麦愣是足足把这个阶段延长到两年多。不过,幻灭期还是不可避免地来到了。
说起来有点搞笑,两个人的幻灭期的到来恰恰是因为他们太渴望留住这种蜜月期的美好体验,期待给爱情上一道保险,结果却成了困住彼此的枷锁。
随着两个人的同居,开销增大,生活的压力开始摆在这对刚毕业做着自由职业收入微薄的情侣面前。尽管都干着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全情投入的谈着恋爱的感觉很好,不过麦和绢都意识到,他们可能还是需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了。
日本的大企业求职对规范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类似于国内公务员),如果是自由散漫的艺术风格,你得小心翼翼藏起来,天天刻板单调的职业装让自己尽快融入。这对小资情侣面临极大的考验。
最先找到工作的是绢,因为她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于是很快安定下来。这个时候,责任心很强的麦压力更大了,他拼尽全力,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拿到了一家大企业的offer,于是,工薪族的日子开始了……
随着麦在新工作上的不断投入,两个人浪漫相处时光的不断挤压,他们的幻灭期终于全面到来了——
首先是共同爱好的急剧减少。绢还是坚持读她喜欢的文学作品,不过她推荐给麦读,麦却一直搁置,两个人的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少……
其次是高质量相处时光的急剧缩减。相对清闲的绢希望一起看电影看演出,不过随着麦的加班,体谅的绢一次次取消预约,但内心的失望也一次次叠加……
最后是两个人身心的渐行渐远。一直忙着的麦根本无暇估计与绢的温存,两个人渐渐成了室友,身体的接触越来越少。身体的远离伴随的是心灵的疏远,他们不再分享彼此的秘密,沉默成了两个人相处的主旋律……
2
对于爱情与婚姻,男女的思维为何差距那么大
面对渐行渐远的默契,被职场生活磋磨得越来越现实的麦对依然文艺小资的绢这样说:
麦:我羡慕现在还在看这些(小说)的你。
绢:那你也看不就好了?休息一下不就好了?
麦:我已经读不进去了。靠爱好活下去,这种事情,只会让人觉得你在小看人生。
绢:我们明明因为互相喜欢才在一起,为什么现在张口闭口就是钱?
麦:因为我想一辈子都和你在一起。
男孩要长大,要迫不及待地证明自己,要野心勃勃地计划着和心爱的女孩度过一生。这个宏伟的蓝图里有过去,有未来,但是没有现在。他奋不顾身地向前奔跑,女孩却渐行渐远地离去了。
为什么两个明明很相爱的人变成了这样?这究竟是谁的错?
其实都没有错。只是面对生活的复杂,面对爱情的幻灭,他们都还太年轻,没有足够的经验与智慧应付如此复杂的局面。在动荡起伏的残酷现实面前,他们只能败下阵来。
不过从他们的这段对话,也可以看出麦与绢的底层逻辑的不同。
麦更强调责任,认为在现实面前,我们应该脱掉学生气,用力融入,拥有更好的物质保障才能谈幸福未来。
绢更强调感觉,她更在乎当下彼此是不是快乐,是不是享受相处的时光,至于将来,如果现在都不快乐,又何谈将来。
面对分歧,麦选择了向绢求婚,他觉得是时候换一种身份继续一起生活了。正如他最后和绢含泪说出的心里话——
“结婚后一起过日子吧。
这世上结婚的夫妻,都会慢慢忘记恋爱的感觉。不是也有结婚之后,继续这样过日子的人吗?
不可能一直像以前一样喜欢啊,如果要追求这种事就无法幸福了。
现在成为一家人的话,生个孩子,孩子管我叫爸爸,管你叫妈妈。
三个人或者四个人手牵着手,一起去多摩川边散步吧,
推着婴儿车一起去逛高岛屋吧,买一辆车,去野营,去迪士尼乐园,花时间,一起过完这辈子。
我们变成这样的关系吧,结婚吧,一起变幸福吧。“
这是麦对于婚姻的认知。非常传统,也很有责任感,估计很多传统的女孩都会说YES。
但绢不是传统的女孩,她在思考的是,“我们都三个月没有做爱了,你却希望和我结婚?!“
她知道这是标准的“生活范本“——
“恋爱谈不下去了,就结婚吧;婚姻维持不下去了,生个孩子吧;孩子也不行的话,那就凑合着过吧。反正爱情会变成亲情,不都这样么?人生不就是一次次降低标准和不断妥协的过程吗?”
她对自己说,我偏不!我宁愿输掉这场游戏,也要坚持最开始的原则。
与其说这是男女的差异,不如说这是现实理性与理想感性选择的差异(当然,婚姻中可能男性现实理性的比例更大),这里有对错吗?
其实没有,因为大家想要的生活有根本的差距,所以选择分开对彼此都是更好的选择。
3
爱情最好的归宿是婚姻吗?
尽管我是亲密关系咨询师,但是我并不认为爱情最好的归宿必须是婚姻。那种曾经爱过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正如年轻时读过席慕容的一首诗,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我,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所有过往的经历都是塑造自我的过程。
也许有一天我们已不再谈风花雪月。但那些读过的书本,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它们早已融入了我的血与肉,塑造了我的现在,成为了我身体的一部分。请珍视这段美好的经历,尽管过程不一定全是美好,但是这些独特的经历却让你终于成为了你。
别害怕一切美好的消失,我们先来让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