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母婴育儿2022-06-06 08:47:23未知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荀子曰:“人之生,不能无群。”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儿童的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当今社会,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却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一天,就读于南京某小学的芊芊试探性地问妈妈:“我能换一个牌子的电话手表吗?”面对妈妈疑惑的神情,她解释道:“如果用这个牌子的电话手表,我会没朋友的!”

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小区的同龄人一起玩时,总是被孤立。玩一会,自己的孩子就“离群”了,跑到一边,自己玩起来了。

无论是孩子自己担心“没朋友”,还是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孤立”,这些可能都指向孩子“不合群”的问题。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办呢?


孩子“不合群”,父母可以从这4个方面进行引导:

1. 尊重天性,正向引导

首先看看给孩子行为定义为不合群是否合理,这就要考虑到孩子的先天特性。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内向、孤僻,不喜欢群体性活动,或是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显得特别被动、畏缩,就感到十分担心,害怕孩子不合群,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其实,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安静、独处的环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自己的天地,和别人一起玩反而会不自在,相对被动。

这样的孩子与人交往是消耗能量的过程,独处是最自然、最能积蓄能量的过程。

对于这类孩子,不要刻意压制和改变他的自然属性。

父母不要强行让孩子放弃自己的喜好,去迎合伙伴,打入群体中,要保持孩子自己的特质,顺应孩子的天性来加以引导。

家长可以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开始,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

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优秀,散发自己特有的气质,吸引志趣相投的伙伴。

孩子也会更自信,利于他敞开心扉,更加积极主动。


2. 正面管教,充实孩子的安全感

有些不合群的孩子表现为胆子很小,性情也比较软弱,因为他们感受到的爱不够多。

这样一来,如果父母或老师在生活中常常以很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给孩子过多的指责和消极能量,只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不利于矫正他们孤僻的性格。

对这种孩子,父母、老师应该给他更多的关注和亲切的关爱,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只有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爱,增强内心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建立起对亲人朋友、对外界环境的信任感,与小伙伴相处时才能放得开。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安全和一定的规则范围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不过多苛求孩子、控制孩子,鼓励他大胆探索,勇敢尝试,给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


3. 克服依赖,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些孩子不合群是因为对家长过于依赖,缺少基本的独立自主能力,这主要还是归结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包办替代过度,导致孩子丧失了锻炼自己、肯定自己的机会。

不管什么事都做不好、或是不愿意去做,总是依赖父母,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孩子必然是不会被小伙伴欢迎的;

孩子自身也会对离开父母,进入一个新的活动环境感到抵触,因为他习惯了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

这就告诫所有父母们,爱孩子要适度,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自己做,给他锻炼的机会。

比如自己的小袜子小内裤自己洗,帮妈妈做做简单的家务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都会得到增强,他也会为自己独立完成这一件件事而感到欣喜,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而这些能力和自信心,对于孩子日后融入到群体中十分有帮助。


4. 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如果家长自己不常和人打交道,一有空就宅在家里,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孩子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同时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环境,孩子缺少与人交往的体验,难以学会交往中的经验和技巧。

这就要靠父母努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比如多带孩子去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地方,特别是增加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

离开了家庭,孩子不再是可以横行霸道的“小皇帝”,如果不遵守伙伴间玩耍的规则,自私不顾及别人感受,同样是会被同伴们排斥的。

所以在这些实际的体验中,家长应注意教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比如先来后到,不争抢别人的东西,怎样待人接物等,孩子更有素养,在交往中也会更受欢迎。

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待人接物、与人相处之道,再加上自己有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亲身实践,会更顺利地适应群体活动,学会与人交往。


一时的不合群,又有何妨?

有很多的父母怕孩子独处,造成了内向的性格。

事实上,心理学家把人分为内、外向,并没有说好与不好,他们只是我们性格中的不同倾向。

何况这个世界很公平。

你的人品、能力才是最后的王牌。

与其去操心孩子能不能合群。

不如把重点放在栽培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位作家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小时候其实是个发育比较迟缓、体弱的孩子,玩游戏的时候,通常同龄人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而且他学习成绩也不算好。

所以,整个童年其实他很孤独的。

但是他有一个热爱阅读的妈妈,从小就带他阅读群书,他在书里找到很多乐趣。

当他被批评或者被排斥时,他就找一个地方看书,书里有神怪、有魔法,是很有意思的,他能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找到乐趣,看轻自己受到的际遇,觉得这些自己遇到的事,书里都有,而且还有更大的困难,因而也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了。

说不清是被迫,还是他自己的选择,或者是顺应,当他一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总是能感觉到清明、快乐。

渐渐地这就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每个人,能够为自己活着,并且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不是很好吗?

我们常常说“孩子,我希望你长成你自己要长成的样子,而不是我期待的样子。”

那就去放下你的焦虑,接纳孩子的各种样子。

真正内心强大,人格健康的孩子,他的内心有一束光。

他总是会和真正值得相知的人相交,或者用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靠八面玲珑地结交各色人物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他们不恐惧独处。

心理学家沙赫特认为,合群能降低恐惧感。

对于强者来说,因为优秀,所以自信,不必通过合群来消除自身的恐惧。


不合群有什么好处?

当与所有人格格不入时,很多人都会觉得很无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意识到与众不同也有好的一面。实际上,一项社会科学研究表明,做一个怪人,或是与社会格格不入,可以激发非凡的创造力。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教书的莎朗·金(Sharon Kim)表示,她时常注意到,有些人将他们的创造性的成就归功于自己是个独行者或是反叛者。金想知道被社会遗弃者是否真的更具创造力,因此她决定对这一理论进行试验。

她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到她的实验室完成几项测试。在测试开始前,金和同事告诉一部分参与者他们没有被选入“小组”。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小组”,金和同事不过是想让他们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外。另一部分人没有受到同等的“拒绝”。

金要求参与者在纸上完成两项测试。其中一个是,让他们回答有什么可将一组看似没有关联的词联系在一起(比如,鱼、矿和热潮,答案是“金”。译者注:因为金鱼、金矿、淘金热)。另一个测试是,画一个外星人,且来自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星球。

结果显示,被拒绝过的人在两项测试中的表现都更加出色。外星人那一题中,没有被拒绝的参与者画的都是标准的卡通火星人,而被拒绝的参与者画的外星人则和人类极为不同——所有的身体部位都只长在一侧,或者是眼睛跑到了鼻子下面。根据三位独立评委的认定,遭到拒绝的参与者的画作更加具有创造力。

金判断,由此看来,遭到拒绝和创造力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种创造力优势仅在那些具备“孤立自我意识”的参与者身上出现,即他们已经感觉到自己不属于某个群体。也就是说,做一个怪人会让你的思维打开,不断涌现新想法。


如果孩子不合群,我们要看清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如果是性格缺陷导致他被群体排斥,那就要积极引导,帮孩子养成好的性格和习惯。

如果孩子只是被某一个看上去十分耀眼的小群体排斥。那真的不必在意,独处也未尝不可。独处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自我成长。

最重要的还是要帮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成为他自己。不随波逐流,不盲目屈从。有优良品性、有主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来源:首都教育

咨询电话:028—27215514

局长信箱:jysjyjqzjb@163.com

信息来源,请认准官方渠道

简阳市教育局官方微信【简阳教育】

本文标签: 天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