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养育》:为了孩子着想,父母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母婴育儿2022-06-30 15:06:26佚名

《反脆弱养育》:为了孩子着想,父母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今天我们的评审书目—— 《反脆弱养育》 ,来自美国作家 玛德琳·莱文 。

为什么生活变好了,孩子却很脆弱?《反脆弱养育》关注对孩子过度保护带来的教育问题:只有勇于面对脆弱,才能建立强大、乐观的自我。作者玛德琳·莱文是执业30年心理咨询师,是美国从学前班到高中的心理顾问。《反脆弱养育》2008年首次上市连续霸榜美国亚马逊30周,已授权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13年至今仍长踞美国亚马逊儿童心理类图书排行榜TOP50。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反脆弱养育


作者:玛德琳·莱文

译者:余欲弟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4月


作者简介:

玛德琳·莱文,美国专业临床心理医师、亲子教育专家,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询长达30多年,多年来一直是全国各地从学前班到高中、公立和私立学校的顾问。她的教育专著《教好你的孩子》荣登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20周之久。

玛德琳·莱文博士认为优渥的家庭环境并不能确保孩子拥有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成绩和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用心的陪伴,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交流才是孩子拥有健康自我和阳光性格的基本保证。她的另外一部著作《给孩子软实力》出版后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父母欢迎。

评审员

001

candy_shuya

理性面对文化和社会中的挑战

2022年6月7日上午九点,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想着自己距离高考还有2192天的女儿,我的心居然开始剧烈地跳动起来。低下头,我看了看腰封上印有“父母应该抵抗‘成功焦虑’,培养孩子强大、乐观的自我”的《反脆弱养育》这本书,我颇有些无奈地自嘲“还真是知易行难啊”。

《反脆弱养育》的作者是美国的玛德琳·莱文博士,她既是一位临床心理医师,也是一位亲子教育专家,专门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询长达三十多年,在《反脆弱养育》一书中我们看到大量“空虚的”“焦虑的”青少年的个案,就来源于玛德琳·莱文博士心理咨询中形形色色的案例。

书的第一部分,玛德琳·莱文博士直接抛出了“为什么生活更好了,孩子却不快乐”的问题。书中用加黑的字体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由于外在饱受溺爱、呵护、压力,以及无微不至的管理,我的小病人反而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内在成长的机会。父母们为了“确保”孩子表现出色,往往对孩子进行干预——可怕的是这些干预常常会揠苗助长,让孩子在溺爱、呵护中无法发展童年及青春期最重要的任务——发展自我的意识,同时,还让孩子感受到“成就的压力”,而在我看来最可怕的莫过与由此造成的孩子与父母的疏离。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需要父母温暖的接纳,需要父母有界限的爱,需要父母持续的关注,而作为父母,需要的是永远相信孩子是向善、向上的,需要的是真正看见孩子、接纳孩子。

在书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玛德琳·莱文博士给出了基于亲子教育大规律之下如何进行亲子教育的“小方法”,这些“小方法”操作性很强,把二到十七岁孩子的认知发展、社会发展和教养策略都做了简明而具体的介绍。当然,对于教养的关键与重点,玛德琳·莱文博士也尽量详细地做了描述,那就是:既要有纪律和控制来扮演“黑脸”的狠角色,也必须 懂得情绪交流,“以温情保障情绪的发展”。 父母需要树立自己的权威,需要给孩子以适当的约束,需要在坚定和持续的监督中保有弹性,知道何时该让步,更需要明白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良好、关爱的亲子关系上,毕竟,“懂得亲情交流才是教养的关键”。

书的第四部分是作为妈妈的我花最长时间来阅读的部分。《反脆弱养育》说:“我们希望孩子比自己拥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不必担心金钱时,生活才会过得更轻松,或许也会更为满意,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更轻松、更有益的生活。当我们拼命敦促孩子更卓越与更有成就时,那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么做,最后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过得更快乐。”

相信这是所有父母的心声,也是父母焦虑的来源。为着孩子未来的幸福,父母们不约而同地陷入极度担心和过度介入中,这就导致孩子们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这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是否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最终取决于父母是否“比孩子更早独立”——包括父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养方式,包括父母要以身作则,包括父母要学会抛开完美的念头,也包括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克服对物质生活过分渴求的欲望。我所认识的每一个妈妈都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献出生命,这一点没有任何人会质疑,但是,妈妈们在为孩子们自我牺牲的同时,一定不能忘了玛德琳·莱文博士说的“母亲是为孩子带来幸福的关键,为了孩子着想,我们都要对自己慈悲一点”。

养育孩子更像是父母的一场修行,我们不是 (也不需要是) 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是成长型的父母,像《反脆弱养育》一书中说到的,理性的面对文化和社会的挑战,积极面对并处理它们,让自己的教养更有效,让自己真正看见、真正欣赏、真正去爱自己的孩子,也让自己的孩子自由自在地回归到他们的基本任务,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有足够的能力面对人生中无可避免的起伏波动。找到自己的世界,世界就是自己的。

总结:这本书中有丰富翔实的案例,有扎实的理论支撑,有极具指导意义的教养策略,但是可能因为翻译的原因,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比较拗口难读或是不太好理解的词句。按满分10分算,我给出的评分是7.5分。

阅读评分:7.5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任岚

养育子女要警惕完美主义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作者对富裕家庭的儿童、青少年问题有着深入的了解。书中指出,生活富足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传统的青少年问题,却很不快乐,有很高比例的情绪问题,如上瘾、焦虑、忧郁、饮食失调和各种自残的行为。是什么原因让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呢?作者认为:“过度的压力、爱操心的父母和不当的价值观”对孩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审视教养孩子的方法,做出必要的修正。

书中提到的教养子女的大的原则和我之前读过的书以及个人经验是很相符的。比如说父母要充满爱心、懂得体谅;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多给孩子支持,但是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要给孩子独处的自由,要尊重他们;在纪律和原则问题上,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始终一贯,并保有弹性,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作为父母,自己要过得充实、开心,才能照顾好子女。

除了这些大的原则,书中提到的许多细节也是值得深思的。比如作者提到的干预和支持的区别:“支持与孩子的需求有关,干预却代表着父母的需求”。

作者指出,由于社交和事业可能占去大量的时间,父母往往高估了孩子感受到的与自己亲近的程度。“父母要保持警觉,注意孩子身上是否持续出现悲伤、焦虑、无精打采、易怒或割伤自己等行为模式。”

现代社会充斥着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购物被视为减压的方式,父母也经常用物质来收买子女,但是作者认为“这注定是失败的解决方案,遭遇问题应该要透过思考、洞察力和同理心来处理,而不是靠鞋子和皮包来解决。”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那么什么是健康的“自我”?作者认为,拥有健康自我意识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能够自我管理,有“同理心”,对人慷慨又充满爱心。帮助孩子发展自我,父母要学习放松,适时放手,让孩子有安全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我们会经常夸赞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当孩子小的时候,但是作者认为“孩子需要真实的自我意识,而非膨胀的自我,太过泛滥的夸赞会让他们无法评估出真正的自我。”而且,夸奖“更深层的意义却又与掌控、服从脱不了干系。”

孩子做错事应该去纠正,但纠正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批判性的反应只会造成伤害,让孩子觉得自己令父母失望,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因此在批评孩子之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批评应该和表扬结合起来,而且以表扬为主。

养育子女是一项艰辛的工作,父母还要警惕完美主义的想法。作者指出:“完美主义让你努力塑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孩子,无法看见就在眼前的孩子。”我们要接受自己、配偶、孩子以及生活的不完美,不要给自己和身边的人灌输幻想。

母亲是为孩子带来幸福的关键,但是在许多家庭中,母亲的价值和需求被忽略,她们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情感,但是“母亲有多努力地隐藏她不快乐的感觉,孩子就得同样辛苦地去确定妈妈没有问题。”孩子花费太多精力去为母亲着想,会消耗发展自我所需的精力和安全感。因此母亲必须承认并照顾自己的需要。以上是自己读了这本书并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深有体会的几个点。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综合

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 《反脆弱养育》 得到了7.8分 (满分10分) 的评价。两位评审员详细地评述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同时接受作者的观点:过度的压力、爱操心的父母和不当的价值观是造成“生活更好了,孩子却不快乐”的原因。评审员同样指出,母亲照料孩子的负担已经很重,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不压抑自身的价值和需求,也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也有评审员指出,文中个别字句的翻译问题可能影响了阅读体验。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各位评审员;编辑:李永博;校对:卢茜。


评审团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ibookreview


查看专题《塞斯·诺特博姆 追寻时光的呓语》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