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制作:方金洋
新华社天津8月5日电(记者李鲲)中国农历七月初七——七夕,一年一度的天津电视节目“云河星度万古同·七夕诗会”如期上演。静谧优雅的松间书院,主持人与来自中外各行各业的诗词爱好者共品中华爱情诗词。
“我们希望通过诗会,从爱情的角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给人们以爱人、爱家、爱国的启发。”节目主办方、天津市文明办综合处处长孙伯虎说。
在孙伯虎看来,七夕节承载的中国爱情观需要走进现实,让年轻人感觉更具象化,而诗词就是一个重要抓手。于是,他们从2019年起策划开设了这个节目。
事实上,起源于汉代的七夕节,是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2006年,七夕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一起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历代诗人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仅《全唐诗》和《宋全词》中,带有“七夕”“乞巧”二字的诗词就有146首,让人感受着七夕节的独特魅力。
虽然公认的较早记录七夕节的诗词,是近2000年前东汉末期文人所作《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但牛郎星与织女星的称呼早在2500多年前所编订的《诗经》中就已出现——“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牵牛”和“织女”这两颗星,后来逐渐演变成流传千古爱情故事中的主角“牛郎和织女”。
千百年来,以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为载体,中国历代诗人在七夕时节寄托了关于爱情的多种情愫:
有两情相悦的无限美好——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秦观)
有爱而不得的相思之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东汉·古诗十九首)
有怦然心动的情不自禁——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南朝梁·刘遵)
有终成眷属的美好祝福——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宋·柳永)
有渴望爱情的孤单孑立——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
有心灵手巧的真诚祈福——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林杰)
七夕节是一个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这一天,中国民间有乞巧、晒书、拜月、拜魁星、吃巧果等习俗。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尽管时代快速演进,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守、家庭责任的担当等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仍在传承和延续,成为中华善良风俗和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教授张静认为,相较于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七夕诗词与美好爱情紧密相关,“沐浴人间烟火气”是这些经典得以流传千年、刻入记忆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