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Con与异质结技术,谁与争锋?
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通威股份(600438.SH)董事长谢毅,直言“当前HJT电池暂不具备明显优势,公司继续为产业链合作伙伴做好车间主任”。
伴随硅料产能供不应求,价格飞涨,通威股份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增3倍。凭借掌握上游硅料资源,近期,通威股份以价格优势“杀入”组件行业,并获得华润电力3GW组件集采。在将组件业务布局摆上台面后,通威股份的一举一动备受市场关注。
截至8月23日收盘,通威股份股价报59.05元,总市值2658亿元。
根据业绩说明会,通威股份的N型硅料已有批量出货IBC电池尚处于产线优化中。至于公司在布局组件业务后,如何处理好与原有组件客户关系的?谢毅表示,“通威的组件业务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与市场基础。基于目前国家双碳目标要求和行业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强,公司会顺势而为,考虑在组件业务上做进一步论证规划。”
当前,光伏行业进入新一轮技术迭代,哪项技术能够被率先铺开使用,关系到行业竞争格局变化与产业链利润分配。
自2016年起盛行5年的P型电池的成本控制已接近理论极限,光伏电池技术与工艺现处于由P型电池向N型电池转型的技术过渡期。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钧达股份(002865.SZ)、中来股份(300393.SZ)等A股上市光伏企业均在加速布局TOPCon电池产能。
其中,天合光能的宿迁8GW TOPCon电池项目已于今年4月正式启动,预计下半年逐步投产。晶科能源今年初在安徽合肥、浙江海宁分别投产共计16GW 高效N型TOPCon电池产能。据PV-InfoLink数据,2022年行业产能预计将超过37GW。
反观HJT方面,根据全国光伏统计显示,2021年底HJT已建产能达到5.57GW,2022年待建产能4.8GW,远低于各家A股光伏龙头布局的TOPCon电池产能。相较于规划产能,待建产能较少,主要原因为HJT生产成本相较于传统PERC电池高,HJT 并未有明显优势,因此产品溢价有限,导致待建产能量少。
进军组件业务之前,通威股份是光伏界的硅料和电池片龙头。上半年,公司实现电池销量21.79GW,同比增长54.55%,其中大尺寸出货比例超过90%;实现高纯晶硅产量10.73万吨,同比增长112.15%。
此前,通威股份披露2022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受益于硅料供不需求、价格大涨。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3.39亿元、122.2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7.16%、312.17%,位于业绩预告的中枢值。
另外,通威股份宣布继续扩产硅料,公司拟分别在云南保山和内蒙古包头投建合计年产4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投资总额合计280亿元。今年以来,通威股份已与隆基、美科、高景、宇泽、双良等下游企业新增签订硅料长单购销合约,长单总金额超千亿。
需要指出的是,近期四川限电对硅料供应影响并不小。据记者了解,多晶硅生产企业从停产到复工,从降负荷再到满负荷,重启时间大于硅片环节,影响产出的时间将至少持续10~15天。业内预计,限电影响实际硅料产量4000吨~6000吨。这意味着,硅料短期供应紧张的局面或会加剧,致使硅料价格继续维持在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