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玻璃大王:15岁辍学到汽修店打工,如今身家百亿超曹德旺

热点资讯2022-09-01 07:07:21佚名

中国新玻璃大王:15岁辍学到汽修店打工,如今身家百亿超曹德旺



文 | 华商韬略 吴静

福建是一块宝地。

这里虽不盛产粮食,却盛产商贾。古时无田可耕,人们便纷纷下海经商,自谋生路,由此形成了世界华商五百强中,闽商占十分之一多的独特局面。

中国的两个玻璃大王都来自福建,除了人尽皆知的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另一位就是一手缔造了信义玻璃的李贤义。

今年3月,李贤义的名字开始频频出现在媒体上。


来源:信义玻璃官方公众号(右为李贤义)

据两方披露的财报,李贤义创立的信义玻璃,经营业绩首次超过了曹德旺的福耀玻璃。

2021年,福耀玻璃营收236亿元,净利润31亿元;而信义玻璃营收304亿港元(约合24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115亿港元(约合93亿元人民币)。

人们开始把“玻璃大王”的桂冠戴到李贤义头上。

相比于曹德旺的高知名度,李贤义的公开信息不多,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人的成功其实都离不开闽商精神的滋润。

说起闽商精神,人们最常提的便是“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

曹德旺长李贤义6岁,两人都是早年辍学,白手起家。

1968年,22岁的曹德旺便成了家,随后靠跨省贩卖白木耳掘到第一桶金,经商天赋初显。


来源:福耀玻璃官方网站

而这时,李贤义刚刚辍学,靠在泉州开拖拉机维持生活,同时不断酝酿其他创业机会。后来,李贤义找到身边的亲朋好友,凑齐9个人,组建了福建泉州市子英车队,负责帮人拉货。

80年代初,曹德旺在高山异型玻璃厂当采购员,亲戚建议他去香港,但因求了一签,去香港会家破人破,遂作罢。1983年,终于等来机会,他承包了连年亏损的玻璃厂,并且扭亏为盈。

同期,李贤义和车队的人提出想去香港,并且说走就走,到香港后开了一家小型汽配维修店,做汽车零配件生意,几年间一步步发展壮大,转型为汽车综合服务公司。

于是,曹德旺和李贤义两人,一人留在福建,一人去到香港。但阴差阳错,两人都敏锐地嗅到了汽车玻璃的商机。曹德旺将承包的水表玻璃厂改建为汽车玻璃厂,李贤义最终在深圳创建了信义玻璃。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信义玻璃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凑够创业本钱的9位股东,正是当时组建子英车队的那9人,多年来他们团结互助、不离不弃,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义”字。


来源:信义玻璃官方网站

如今,信义玻璃的价值观概括为16字:信誉至上,义气争荣,自强不息,善待天下。这一价值观和闽商精神相通。

福耀玻璃和信义玻璃之所以成功,信誉至上是根本。正是对产品质量、企业运营和账目制度十分自信,他们才会在外方控诉倾销时不约而同选择“正面硬刚”,双双打赢中国加入WTO后第一宗反倾销案。

同样,两家企业的日益壮大也离不开“善观时变”。李贤义善于抓住风口,果断切入浮法玻璃、光伏玻璃、锂电池、多晶硅等多个热门领域。

除了信义玻璃,“信义系”还包括信义光能、信义储电和信义能源三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千亿。其中,信义玻璃和信义光能分别在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领域全球领先。


来源:信义玻璃官方网站

而福耀玻璃在专注生产汽车玻璃的基础上,也开始向光伏玻璃等领域延伸。

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曹德旺和李贤义始终牢记企业家责任,胸怀家国、回馈桑梓。曹德旺曾被誉为中国首善。而当李贤义罕见地出现在新闻中,也多是因为做慈善。

其实对于是不是玻璃大王,两人未必十分在意,相比于一朝为“王”,不断突破,为社会创造价值才更有意义吧。

如此,曹德旺才会把事业追求概括为:“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汽车玻璃。”李贤义也曾表示,他决心到深圳生产汽车玻璃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中国能自己生产汽车玻璃,打破进口依赖。

对比曹德旺,由于信息较少,人们很难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形象饱满的李贤义。但可以确定的是,同为闽商,古稀之年,两人仍兢兢业业,不断开拓。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签: 曹德旺  福耀  闽商  华商  李贤义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