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再次自购!融通基金万民远:逆向投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证明你的与众不同是有道理的

热点资讯2023-01-17 00:32:10智慧百科

【大家】再次自购!融通基金万民远:逆向投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证明你的与众不同是有道理的



▲融通基金基金经理 万民远

近年来,受政策、估值、基本面等多重因素的压制,医药板块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极为不利的市场环境下,融通健康产业基金经理万民远逆流而上,超额收益显著,而且业绩稳定性好、回撤相对较小,颇受市场关注。

万民远是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博士,深耕医药投资十余年,对医药行业和投资有着深刻的理解,被研究机构公认为特立独行的逆行者。他喜欢逆向投资,基本不参与抱团股,而偏好寻找比较冷门的被低估值个股,即使在2020年四季度医药股行情最疯狂的时刻,他也保持冷静,坚持不赚估值泡沫的钱。

万民远的定力来自对医药资产出色的定价能力,以及对市场周期的理性判断,他获得了时间的奖赏,短中长期业绩表现均居同类基金前列。据银河证券数据显示,2022年融通健康产业的业绩为3.7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13.92%),在同类医药医疗健康产业行业偏股型基金中,排名为2/60;过去3年融通健康产业获得98.83%的收益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12.52%),同类基金排名2/34;过去5年融通健康产业获得210.78%的收益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15.22%),排名1/22。

他管理的另外一只成立一年以上的全市场基金也业绩不俗,融通鑫新成长基金2021年10月成立,经受住了2022年市场下跌的考验,成立以来截至2022年年底获得21.4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下跌16.39%)的优异业绩。

日前,万民远接受了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的采访,他表示,自己在骨子里厌恶风险,所以买入资产的核心是安全边际,他希望一定程度熨平产品的净值波动,为此他愿意放弃估值泡沫的收益。他的投资风格是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他认为市场无人问津时,有充足的时间慢慢买入便宜的标的,而所有人都看好冲进市场时,离风险就不远了。

万民远热爱投资,他把自己管的产品当孩子一样养,他希望不断学习、持续进化,通过精细化管理,力争产品业绩不断创新高,给持有人带来长期优良的回报。无论是融通健康产业还是融通鑫新成长,他均有自购,不少同事也是他的持有人,管理压力不小,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特别希望持有人理解他的投资理念,在他看来,客户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只有认知到位,理解了他的投资理念,知道他的业绩是怎么来的,才有信心长期持有。

精彩提要:

“在投资的道路上,常常会出现现实演绎跟预期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候我们要理解市场、尊重市场、敬畏市场,而不是一味坚持自己。”

“我买入资产的核心是安全边际高,一段时间不涨可以接受,但不能亏大钱。我的投资风格是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市场无人问津时,大概率有投资机会,而到所有人都看好冲进去的时候,离风险就不远了,虽然还可能继续上涨,但要跑得快,否则可能会遭遇过山车行情。”

“逆向投资一定要做更深入的研究,一定要拿出更充分的证据,证明你与众不同是有道理的。不是跌多了就可以买,老司机都告诉你,不要接下跌的飞刀,很多股票跌了还可以再跌,如果明后年的业绩往下走,估值就会变贵,就成了价值陷阱。”

“投资组合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需要不断做性价比分析。我希望构建的组合是有灵魂的、有层次感、有梯度,我希望任何时候,我的组合大概有一半的资产处于右侧,一半的资产处于左侧,当然,这是理想化的设想,付诸实际未必精准。”

“盈亏同源,做极致的赛道投资波动很大,情绪乐观时可能涨得很高,情绪悲观时又会跌得很惨,我的性格天生就厌恶风险,更愿意自己管的基金波动尽可能小一些,因此我的配置比较均衡,从不会赌某个赛道。”

“医药板块调整了两年,而且幅度还不小,整个医药的BETA还处在底部。因此,每次市场一片悲观的时候,我都有信心,总是说,这个位置可以考虑买,我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认为市场下跌到底部附近时,是投资性价比最好的时机。所以,去年拿到年终奖,我买了我管的基金,明年发奖金,我还会放进去,除非医药板块出现很大的泡沫。”

“资产定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是比较分析出来的,通过各类资产的比较才能确定某类资产有没有吸引力,只有比较全市场资产,才能确定某个时点的医药股有没有价值,医药行业内部也一样,只有对医药各个细分赛道的资产都很熟悉,通过充分的比较分析,才知道某个细分赛道有没有性价比,只看一个细分领域,没法定价。从这个角度,管全市场基金是更深层次的进步。”

“做投资很卷,我经常晚上十二点多还在电话交流,因为需要跟踪很多新政策新变化。我感染新冠的第二天,发烧时还在直播,后面几天声音不太正常,但还是做了几个机构路演。虽然工作强度很高,但我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是匹配的,自洽的,所以并没有觉得太累,而且真的很喜欢这个行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下为采访实录:

“过山车般的牛熊交替,形成厌恶风险的底层逻辑”

券商中国记者:你是四川大学的生物医药博士,为什么选择进入证券行业?

万民远:学医需要长期重复做实验,我感觉比较枯燥,在学校时就开始规划往金融方向发展,自学了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识。我的兴趣比较广泛,做证券研究和投资没有学医那么专,但接触面很广,需要关注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以及各种新生事物,比较适合我。入行十多年,我越来越发现自己非常热爱投资,也很庆幸当初的选择。

券商中国记者:你从2011年入行,请讲讲在早期的经历中,对你的投资框架影响最大的事件或投资案例。

万民远:没有经过市场的摧残,很难对市场有深刻的认识。2015年,我在私募基金做投资,初期股市大涨,我们的业绩也十分好看,但到6月中,股市暴跌,相当可观的净值涨幅很快归零,客户体验相当不好,我们也压力山大。这轮过山车般的行情对我影响巨大,我开始厌恶风险,对市场与个股的估值泡沫十分警惕。2016年我回归公募基金,管理融通健康产业基金,虽然是做相对收益,我仍保持了绝对收益的理念,愿意放弃赚估值泡沫的钱,希望一定程度熨平产品净值的波动性,提升客户的投资体验。

券商中国记者:2017年是你管理融资健康产业基金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当年业绩比较靠后,为什么?

万民远:经过2013-2015年中小市值股票的泡沫行情后,我对中小市值股票天然比较关注,在我接手融通健康产业基金时,中小市值股票已经过大幅下跌,我觉得可以抄底了,没想到中小市值股票一直跌跌不休,我的业绩也比较差。不是说这些中小市值公司不好,它们后来也有很多成长为大市值公司,但我买入的时候,它们的估值还比较贵,而很多龙头白马医药股当时的估值非常便宜,更有投资价值。出师不利,促使我从2018年开始修正投资理念,在做投资决策时一定要以估值与成长的匹配度为核心,坚决不买太贵的资产。2018年中,我开始加仓一些估值较低、成长性较好的大市值公司,这时候,小股票也逐渐跌出了价值,小股票与大股票已经没有太大差异,主要看具体个股的性价比。

券商中国记者:2019年以后,你获得了优异的长期业绩,请讲讲业绩的来源。

万民远:2019-2020年是医药股的大牛市,在这一时期,一些医药行业的细分领域开始崛起,比如CXO,特别是2020年疫情后,很多细分领域都出现了很好的投资机会,医药基金的业绩大都不错。到2020年底,医药股行情已经比较疯狂,以CXO为代表的景气赛道龙头公司估值都非常贵,有的公司PE高达100多甚至200倍。当时在医药基金中,融通健康产业表现并不算太出色,尤其是四季度龙头公司快速上涨时,业绩相对落后,为什么?因为我当时比较“恐高“,我判断泡沫太大,就卖出了绝大部分CXO公司,同时买入低估值的小市值公司,后者大都聚焦国内市场,受海外影响不大,当时这类公司景气度很高,但是估值便宜。2021年春节后,前两年倍受追捧的龙头医药股开始一路下跌,而低估值的小市值公司比较抗跌,所以我的基金回撤也较小。

虽然最后的行情很疯狂,我们也很难判断顶在那里,但我有一个价值的锚,就是估值与成长的匹配,当估值远超成长时,我愿意在高位主动撤退,放弃估值泡沫带来的收益。

券商中国记者:2022年市场低迷,加上集采带来的影响,医药股持续下跌,你却获得了正收益,你是如何操作的呢?

万民远:2022年初我并不悲观,没有预料到会出现那么多黑天鹅事件,在投资的道路上,常常会出现现实演绎跟预期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候我们要理解市场、尊重市场、敬畏市场,而不是一味坚持自己。2022 年医药股行情延续了2021年的下跌走势,曾经最火的赛道如CXO等一路持续下跌,过去机构在这些赛道的持仓比较集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踩踏。我在2020年就大幅减仓了这类股票,所以基本没怎么受伤,反过来,在2022年三四季度,当这些热门赛道的龙头公司跌到底部,我开始陆续加仓,抄了一些大市值公司的底,赚到了一些正收益。

顺势而为只能赚贝塔,赚不到阿尔法的钱

券商中国记者:很多研究机构认为你的投资风格与众不同,请讲讲你的投资框架。

万民远:我的投资框架可总结为守正出奇,逆向投资,“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优秀公司,“奇”是所谓的黑马。在构建组合时,我有三个原则:一是在好的贝塔中找阿尔法,有时候我的组合看上去跟同行差异比较大,其实是神似而形不似,我选的赛道跟大家差不多,都是景气度较高或发展空间较大的细分行业,但在个股的选择上,我更偏好比较冷门的、价值被低估的黑马;二是放弃估值泡沫的收益,不赚最后一个铜板,我的组合中没有泡沫很明显的个股。不持有明显高估值的标的,我晚上睡觉才踏实,不担心持仓的股票第二天会大跌,如果真跌下来,我可能还会加仓;三是逆向投资建仓的时间比较长,我一般会考虑用半年时间建仓,有充足的时间做研究,所以,犯错的概率相对会较低一些,而且在底部买入,即便犯错,止损的成本也不高。

我买入资产的核心是安全边际高,一段时间不涨可以接受,但不能亏大钱。我的投资风格是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市场无人问津时,大概率有投资机会,而到所有人都看好冲进去的时候,离风险就不远了,虽然还可能继续上涨,但要跑得快,否则可能会遭遇过山车行情。本质上我是根据估值与成长的匹配来做判断,比如有一家龙头医药公司,两年前受到机构追捧,市值超2000亿元,我觉得太贵就清仓了,去年四季度该公司跌到600多亿市值,我觉得很有价值,就又买回来了。

券商中国记者:特立独行会不会有较大压力?

万民远:早期压力比较大,渐渐地越来越有信心了。顺势而为,买大家都看好的资产,犯错的概率会低一些,即便犯错压力也没那么大。但顺势而为永远只能赚到贝塔,赚不到阿尔法,因为大家都看好的资产不仅不会便宜,很多时候还会偏贵。逆向投资压力肯定会比较大一些,大家都不看好,都在卖,你凭什么认为别人是错的?一定是公司当下有不利的因素,才会被抛售,才会比较便宜,所以我买的股票多半当期的增速都不会太好。因此有投资者问:你逆向投资是否就是选质地差一点的股票?其实并不是,我只是选跟大家有预期差的东西。而且我不是简单的低PE选股,低估值只是一个条件,必须具备更多条件才能进入我的视野,比如未来两年公司的增速一定要比现在快,并且业绩增速不低于20%。低于20%的增长,就是价值股,我一般也不会考虑,不是价值股不好,但我更偏向于成长股投资。

券商中国记者:你做逆向投资的信心来自哪里?

万民远:逆向投资一定要做更深入的研究,一定要拿出更充分的证据,证明你与众不同是有道理的。不是跌多了就可以买,老司机都告诉你,熊市不言底,还有一句股市谚语是不要接下跌的飞刀,很多股票跌了还可以再跌,如果明后年的业绩往下走,估值就会变贵,就成了价值陷阱。核心是资产定价能力,当你知道价值的锚在哪里,就不会跟大家一样恐慌,如果判断未来一两个季度,公司基本面可能出现很强的反转,就可以左侧建仓,当然要控制节奏,慢慢买入。如果一只股票不值得拿三五年,我大概率不会重仓。不是一定要持有三到五年,如果我买进后,股票有较大涨幅,我可能会减仓,如果业绩与股价同步增长,估值和业绩一直匹配,一直有性价比,我也会拿很长时间。

券商中国记者:还有什么可能造成价值陷阱?

万民远:还有一个价值陷阱是业绩造假,有的公司确实非常便宜,却没有人买,我们就要考虑有没有可能是业绩造假。造假并不难验证,我们之前研究过一家制药公司,号称是行业龙头,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上下游企业都没用过它的产品,我们觉得有蹊跷,没多久就曝光公司造假。

资产的定价是比较出来的

券商中国记者:你如何构建组合?

万民远:我希望构建的组合是有灵魂的、有层次感、有梯度。我希望任何时候,我的组合大概有一半的资产处于右侧,一半的资产处于左侧,这是理想化的设想,是我追求的模式,付诸实际未必精准。我是以左侧的思路买股票,但组合的股票如果都在左侧,可能很久都不涨,我买进一类资产的时候,会预判它大概多长时间会有表现,半年前买的股票,到现在可能已经在右侧了,如果涨得比较多,我会慢慢减仓,然后加仓一些我看好的尚处于左侧的资产。投资组合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不是每天都在交易,但需要不断做性价比分析。

券商中国记者:你怎么做性价比分析?

万民远:投资的核心是给资产定价,一家公司的发展前景相对容易判断,但市值应该是多少很难确定,市值跟市场情绪、流动性等密切相关。资产的定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是比较分析出来的,通过各类资产的比较才能确定某类资产有没有吸引力。比如,只有比较全市场资产,才能确定某个时点的医药股有没有价值,医药行业内部也一样,只有对医药各个细分赛道的资产都很熟悉,通过充分的比较分析,才知道某个细分赛道有没有性价比,只看一个细分领域,没法定价。另外,市场也是资产定价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熊市20倍PE都觉得很贵,而牛市40倍PE还觉得很便宜。

券商中国记者:你如何评价自己在医药行业的定价能力?

万民远:我是医药专业毕业,研究医药行业的时间也比较长,对行业整体的认识比较深入,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有密切的跟踪和研究,对各类资产相对也比较熟悉,在定价方面还是有较强的信心。

券商中国记者:你是否会ALL IN一两个赛道?

万民远:我在医药细分行业的配置比较均衡,从不会赌某个赛道,任何一个细分领域,我再看好,在我的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也不会很高、很极致,比如CXO最火爆的时候,在我的组合中最多也就占三成,如果已经给了30%的权重,业绩还没有起色的话,只能说明选择的标的不行。做投资本质上是概率,我也时常有看错的时候,保持均衡的配置,即使看错,对组合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可以规避系统性风险。盈亏同源,做极致的赛道投资波动很大,情绪乐观时可能涨得很高,情绪悲观时又会跌得很惨,我的性格天生就厌恶风险,我更愿意自己管的基金波动尽可能小一些。

券商中国记者:从公开资料看,你持有中小市值股票偏多一些,你是否更偏好中小盘医药股?

万民远:股票对我来说不分大小,我更关注估值与成长的匹配度,对股票没有偏见也没有执念。从2019年开始,景气赛道龙头股倍受追捧,到2020年底,龙头股估值都很贵,所以,2021年以来我的组合中大股票会少一些。不过,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很多大市值公司的估值已经很有吸引力,我在去年三、四季度也加仓了大股票。所以,我前两年持有小股票比较多,只是特定的市场风格下的阶段性结果。

深入研究+全方位验证,确定企业价值的锚

券商中国记者:你选公司有什么标准?

万民远:我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来选公司。首先是从中观的角度,选出有发展前途的行业,然后再自下而上研究公司。研究一家公司要做的功课很多:一要看财务报表;二要去公司实地调研,了解公司的战略、核心技术人员的水平等;三要通过供应商、上下游企业的评价,对公司做一个全方位的验证;四要研究竞争对手。比如,我们要研究医疗器械公司,就去找全球领先的公司奥林巴斯调研,看他们如何看待国内的竞争对手。如果能赢得竞争对手的认可,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一家好公司。通过深入研究,对公司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再结合估值和未来成长的情况,给出一个相对精准的定价。当然,它有可能还会继续下跌,但有了价值的锚,越跌、越便宜,我们越敢买。

券商中国记者:请讲一个成功的投资案例。

万民远:有一家20多年前成立的生物医药公司,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只有40多亿元市值,个别跟它同期成立的公司已成长为市值超2000亿的行业龙头,这家公司这么多年都没有发展起来,大家难免对它有一些偏见。该公司上市时,我很看好,当时机构覆盖研究得很少,就连我去调研时公司都反问我,怎么会关心我们公司?我解释,国内的创新药会起来,你们也会受益。公司将信将疑地说还没有感受到行业红利。半年后,公司表示业务好转了,再过半年,公司订单已经爆棚。我在公司上市后的低位买到上限,没想到股价涨得很快,没花多长时间就涨了五倍,这时候,市场开始对它有兴趣了,我开始慢慢退出,到它300亿市值时,我已经清仓了,结果它最高涨到了500亿元市值,整体涨了12倍。

我特别喜欢研究一家公司的历史 ,甚至研究它为什么不好。过去不行是否未来就一定不行?通过研究,我发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几乎所有CXO行业的公司都开始慢慢走向海外,但上述公司的老板认为中国的创新药一定会起来,他的判断没错却比较超前,创新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因为创新药投入特别大,而且很久才能出业绩,所以很长时间这家公司都过得比较艰难。2018年是中国创新药的分水岭,政策鼓励中国的创新,新推出的医保谈判也非常支持创新药,只要是真的创新药,很容易进医保。另外创新药可以优先审评,审批速度大大加快,类似的政策支持还有很多,包括人才红利。科创板推出后,没有盈利的企业也可以上市融资,创新型企业很容易拿到钱,可以给研发人员很高的待遇,可以去挖海外的大牛,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创新药快速发展起来。过去,中国的创新是引进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授权给海外巨头,可以卖到几十亿美金,这说明中国的创新药确实已经崛起,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于国内的药企相当受益。

券商中国记者:看错的时候怎么办?

万民远:对困境反转的企业判断很不容易,看错是常事。在看多了困境反转型的公司后,我对它们的预期会更低一些,因为企业经营是有连续性的,不会轻易反转那么快。我买过一家广东的医药公司,主打产品是一种中药丸,2018年时卖得非常火,公司还有一个卖药的互联网平台,理论上是非常好的方向,在一级市场的融资可以到四五十亿。而当时公司估值很低,只有50亿元市值,我尝试着买了一点点,然后去公司调研。但是公司高管对我关心的公司发展问题完全不感兴趣,而更愿意强调公司在广州买了一块地,赚了十个亿,这种明显偏离主业,赚快钱的模式我并不看好,回来后就卖了。这家公司后来搞康养产业,正遇上房地产低迷期,现在这家公司都快退市了。该公司的基础很好,如果换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来管,还是很有希望的。所以,买企业就是买管理,如果公司管理不行,一定会价值损毁,再便宜也不行。

再次自购,把自己的产品当孩子养

券商中国记者:不久前,你自购了自己管理的基金。

万民远:我是把产品当孩子一样养,我买了不少自己管的产品,很多同事也买了我的产品。我希望尽力让我管的产品持续不断创新高,给投资者带来长期较好的回报。

我的特点是配置均衡,注重估值,所以短期内业绩不会特别拔尖,但稳定性会比较好,回撤也相对较低,我希望市场涨的时候能跟上,市场跌的时候比较稳,长期累计下来力求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特别希望持有人理解我的投资理念,没有人能长期赚认知之外的钱,只有认知到位,理解了我的投资理念,知道我的业绩是怎么来的,才有信心继续持有。

医药板块调整了两年,而且幅度还不小,整个医药的贝塔还处在底部。因此,每次市场一片悲观的时候,我都有信心。我总是说,这个位置可以考虑买,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认为市场下跌到底部附近时,是投资性价比最好的时机。所以,去年拿到年终奖,我买了我的的基金,明年发奖金,我还会放进去,除非医药板块出现很大的泡沫。

券商中国记者:2021年10月,融通鑫新成长基金成立,这是你首次管理全市场基金,是否有压力?为什么考虑管理全市场基金?

万民远:医药是我的老本行,在医药领域,我的定价能力相对较强,敢于逆向投资,也敢于重仓。在全市场选股,我目前主要选的是大家都认可的股票,也不敢像买医药股那么集中,重仓股占比相对较低。未来我会加强学习,希望在全市场找到自己有能力定价的板块和个股。做投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对医药我很熟悉,但希望能够扩充能力圈,因为资产是比较出来的,只有理解了其它行业,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医药在这个时点有没有价值,如果整天只是盯着医药板块,只能做医药行业内部的性价比。所以,管全市场基金是更深层次的进步。另外,社会在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学习。

具体来说,我管全市场基金跟管医药基金的理念是一样的,都是逆向投资,大家都特别兴奋的时候,我会比较保守,跌下来风险释放了,我会关注比较多,比如新能源、光伏现在跌下来,我才开始有兴趣去研究,拓圈是一个慢慢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券商中国记者:你认为,从全行业来看,医药投资过去的实践有什么需要反思的地方?

万民远:过去两年医药行业出现了大幅波动,医药基金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做医药投资的确需要独立思考,敬畏市场。

券商中国记者: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基金经理?

万民远:要成为优秀的基金经理,需要非常勤奋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并且不断修正自己,市场在不断变化,投资也要变,不仅仅是组合在变,投资思维也要变。

做投资很卷,我经常晚上12点多还在电话交流,因为需要跟踪很多新政策新变化。我感染新冠的第二天,发烧时还在直播,后面几天声音不太正常,但还是做了几个机构路演。虽然工作强度很高,但我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是匹配的,自洽的,所以并没有觉得太累,而且真的很喜欢这个行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券商中国记者:如果市场转强,你会不会变得激进?

万民远:我希望我的风格比较稳定,要在过去做得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但不要风格漂移,投资讲究自洽,要清楚你自己赚的是什么样的钱。

券商中国记者:规模一向是业绩的天敌,你的管理规模明显增长,会否影响业绩?

万民远:规模对一个交易型选手影响会比较大。我是逆向投资,我给自己设定的在左侧买入的时间通常有半年,我也会提前在右侧慢慢卖出,产品规模的大小对股票的交易不会造成任何冲击。当然,过去我买中小市值公司可以买到8个百分点,现在规模大一些,可能只能买到5个百分点,从这个角度会有一些影响,但可以通过多买几只股票来解决,未来如果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有影响,但目前影响不大。

今年医药应该有好的表现

券商中国记者:你怎么看未来医药股的表现?

万民远:我比较看好今年医药股的表现,原因如下:一是医药行业已经调整了两年,全市场基金对医药股的持仓都处在底部,医药股的估值也在底部;二是医药行业的基本面预计会迎来比较大的改善,大家容易觉得疫情下医药会受益,事实上除了跟防疫相关外,绝大部分医药企业是受损的,医院的诊疗人次到现在还没到恢复疫情前的水平,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医药的需求应该会慢慢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三是新冠疫情确实会给医药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增量,不只是简单的感冒退烧药,大家阳康后,保健意识可能会提高,保健的需求会比较大,还有类似消费场景延迟满足的需求未来也会增加;四是政策的边际改善,医药行业对政策比较敏感,过去两年,大家看到集采的影响是很大的,但近期集采政策已变得比较温和,近期谈完的集采,续约谈判降价的幅度不是特别大,过去降价降得特别多的东西,还允许涨价。基本面改善叠加医保的政策缓和,行业又处在底部,诸多因素综合判断,今年医药行业或会有比较好的表现。

券商中国记者:你主要的配置方向?

万民远:当下,我认为医药行业的机会主要有两个方面:创新和疫后修复。创新包括创新药、创新器械,创新药包括CXO,还有跟新冠关联度低,订单又比较好的公司,也值得关注;创新器械跟芯片的逻辑一样,国产替代的方向才刚刚开始,可以关注一些渗透率很低、护城河比较高、竞争不太激烈的行业和公司,还有技术含量高的公司,研发中从零到一的突破比较难,但是一旦突破,此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会比较长。疫后修复,首先受益的是线下,比如零售药房;其次是消费场景相关的延迟满足,比如医美、近视手术、接种疫苗、注射生长激素等,疫情放开后,需求都可能恢复;三是原料药中成药,上游原材料成本在高位,未来会慢慢下降。这也是我目前组合配置的方向。

券商中国记者:你对零售药房格外关注?

万民远:零售药房未来一段时间大概率会比较好,一是疫后修复,我买过一家靠近云南边境的医药零售公司,过去三年每天都有10%的店是关闭状态,现在这10%已经全部开业;二是零售药房本身有长期的逻辑,医改的核心是医药分家,对标海外,药店买药占主流,未来中国也会慢慢处方外流,在药店或第三方平台买药;三是行业集中度提升,中国的药店集中度很低,欧美两家大的连锁药店有60%-70%的市占率,中国医药零售集中度将不断提升;四是未来药店不只是卖药,还可以卖诸如化妆品的日用消费品,从这几个角度看,药店的成长空间还很大。


责编:战术恒

校对:苏焕文

本文标签: 基金  阿尔法  股票  医药  医药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