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院士当选中央候补委员,有何深意

热点资讯2022-10-28 07:46:29智慧百科

这些院士当选中央候补委员,有何深意



资料图

根据新华社消息,2022年10月2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300多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和特邀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由376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和133名中央纪委委员组成的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在171名候补中央委员中,不少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多是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高等院校校长或党委书记,科研单位负责人、研究人员或首席科学家。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二十大后中国迈向新征程,两院院士、高校校长,科学家、教授等知识分子都是所在领域精英,他们进入中央委员会,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推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当选中候补的两院院士们

根据新华社报道,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组成人员平均年龄57.2岁,女干部33名,少数民族干部32名;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占98.9%,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49.5%,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9名。

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在171名候补中央委员中,两院院士人数占比更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括:于吉红、王曦、杜江峰、李儒新、吴朝晖、邱勇、何雅玲、周志鑫、黄如、黄路生、龚旗煌、常进、曾益新、窦贤康、黎湘等。

他们中,杜江峰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儒新现任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吴朝晖现任浙江大学校长;邱勇现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黄如现任东南大学校长;黄路生现任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龚旗煌现任北京大学校长;窦贤康现任武汉大学校长;黎湘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王曦现任广东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常进现任国家天文台台长,曾益新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此外,于吉红长期从事无机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是无机化学领域专家;何雅玲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工程热物理专家;周志鑫长期从事空间遥感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是空间遥感应用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括:刘仲华、汤广福、李术才、李贤玉、吴孔明、陈杰、金东寒等。他们中,李术才现任山东大学校长、吴孔明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陈杰现任同济大学校长、金东寒现任天津大学校长。

此外,刘仲华是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汤广福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是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专家;李贤玉长期从事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工程领域技术研究、工程管理工作,是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专家。

另外,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中航工业空天研究院总工程师李建榕,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等也入选中央候补委员。

不难发现,上述这些成为中候补的专家学者,他们或是某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是某机构某单位的首席科学家,或是取得过诸多研究成果的高校校长、副校长,以及校党委书记。

据新华社报道,从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组成人员看,主体为省部级和军队战区级以上领导骨干,也有一些地市级和军队军级领导干部以及金融企业、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领导人员,还有工人、农民中的优秀代表和解放军英模代表,专家、学者和各条战线的优秀代表。

党校专家:利于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代表大会如提前或延期举行,它的任期相应地改变。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由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中央委员会委员出缺,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

一般来说,中央候补委员本身没有行政级别,担任中央候补委员者的行政级别来自其所担任的实际党政职务。

历届中央委员会组成各有特点,据《环球人物》杂志报道,十九届中央委员会,204位中央委员、172位中央候补委员,共有2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占总人数的6.6%。

就在2019年10月,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定递补中候补马正武、马伟明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公开报道显示,马伟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他多次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曾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被誉为“国宝级”专家。

前述《环球人物》杂志报道还提到,第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的特点之一是院士越来越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共有15位两院院士。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两院院士数量达到25位。另据新华社报道,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两院院士29名。

针对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组成情况,竹立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央委员会的组成也会考虑代表性。在政坛,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等,这几类群体人员通常会占一定比例。

他说,上述中候补都是专家学者,都是各领域的精英,他们了解当今世界科技、人才发展的大势,他们在决策层中,有利于提高中央的决策水平,有利于推动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

竹立家还表示,从历史脉络看,专家学者进入中央委员会,成为中候补或中央委员,这是一个趋势。一方面,党员队伍素质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中国正迈向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也需要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推动。中央委员会吸纳专家学者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延伸阅读:

环球:望美方全面准确接收二十大发出的信号



资料图

来源:环球时报

中共二十大之后,外界高度关注中美关系走向。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先后表态称,将会持续“负责任地管理与中国的竞争”,寻求在利益一致的领域合作,并确保沟通渠道维持畅通。如果说这是华盛顿的“标准口径”的话,那么美国一些政治精英和舆论则显露出更加真实的对华心态,他们宣扬要准备面对一个“为中美冲突做好准备的中国”,渲染中美对抗的紧张局面,但这恰恰反映出他们想推动美国“为中美冲突做好准备”的内心愿望。

我们注意到,那些声音将中国的对外姿态描述为“侵略性的”,并且毫不掩饰地将中国说成是对抗的挑起者。只能说,这些人用来看待中国的心和眼都是歪的,不可能指望他们看清或澄清事情的本来面貌。这几年,中美关系的确在“看不到尽头的敌意螺旋中”紧张升级,但这个“敌意”的源头来自美国,中国的应对和反制在性质上是一种正当防卫。美国对中国的种种行为就像在高速路上故意“别”他人的车,如果发生剐蹭或者更严重的事故,美国当然必须负全责。

无论是在中共二十大之前还是之后,中国的对外政策始终保持着延续性和稳定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宗旨从未改变。二十大报告在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的同时,展示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鲜明态度。与此同时,二十大报告也明确强调,中国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在这些表述中,并没有点包括美国在内任何一个国家的名字。

显然,这都是“对事不对人(国)”,而且中国反对的这些,同样是国际主流社会都明确一致反对的,也就是“公敌”。但有意思的是,美国一些人却主动对号入座,将中国反对的这些全部与美国划等号,这说明,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等等都已经成为美国的代名词。需要说,这与国际社会的普遍印象的确是相符合的。美国人在这些地方对号入座,相当于在世界面前“自证其罪”。

二十大报告重申,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这里的“各国”自然也包括美国。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这些都是向外发出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积极信号。希望美方能更全面、准确地接受。



资料图

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新路,这也将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上。正如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不认同“国强必霸”,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式现代化也不是靠战争掠夺和转嫁污染来完成的。美国白宫近日发布的最新《国家安全战略》中说,中国是唯一既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也有越来越多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来推进这一目标的竞争对手,这是典型的以己度人。只有那些习惯于威胁他人的人,才会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威胁。

中美关系是一对具有全球性、战略性影响的双边关系。中方提出,中美关系应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的正确方向,中方也一直按照这“三原则”处理中美关系,但面对美方的无理打压和霸凌,中国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忍气吞声。希望美方能全面准确接收二十大发出的信号,端正对华战略认知,与中方相向而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这既符合中方的利益,也符合美国的利益,也是国际社会普遍的期待。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