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林徽因的孩子有多幸福?
你可以不用成为父母的骄傲,只需要诗意地活着,然后去做你想做的事。
一、压垮孩子的,是不堪重负的童年
在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孩子似乎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于是,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替自己完成那些未完成的梦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人用毕生所学,只为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忘记了孩子是否喜欢这一条跑道,亦或是,他/她并不喜欢跑步。
林徽因对自己儿子的期望,正如她的那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带着喜悦,带着欣赏,带着幸福,却没有半点“望子成龙”的期盼。
对于很多人而言,要求孩子承担自己的体面、家族的逆转,似乎很正常,可对于孩子而言,却是不堪重负的童年。
林徽因唯一的儿子,名叫梁从诫。他的小时候,是真的充满了诗意。
1932年,梁从诫出生于北京布合同的四合院里。这里住着钱钟书杨绛、住着沈从文张兆和、住着哲学大师金岳霖。
从小,梁从诫就是这群大师的掌中宝。
沈从文会张开双臂,原地转圈,然后告诉他:“这就是自传。”
金岳霖会教他唱:“鸡冠花,满院子开,大娘喝酒二娘筛……”
5岁以前,梁从诫的生活里没有补课,没有拔苗助长,没有读书朗朗,有的,是生命中最可贵的单纯……直到,日军的轰炸机在身边扔下了炸弹。
在艰难的岁月里,梁从诫学到的也不是哀伤和痛苦,而是坚强和果断。
梁从诫曾回忆躲避战乱的日子,当年一颗炸弹曾在距离他们15码远的地方被扔下,好在没有炸响。
“谁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没被炸个血肉横飞的。”
年幼的他,曾跟着父母姐姐,一起在碎石里寻找能用的东西
二、好的父母,是教孩子走自己的路
梁从诫是林徽因唯一的儿子,她为他取名“从诫”,目的便是希望他能如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成为一个顶级的建筑学家。
但梁从诫最后,并没有走父母安排的路。
当年,梁从诫考清华大学建筑系,只差了2分。林徽因特地查了卷子,却在卷子上看到了儿子在卷子上写的一行字:“我不喜欢建筑学,我喜欢的是历史。”
就这样,后来的梁从诫,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历史系,成了著名的历史学家。
但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心里,是有遗憾的。
他们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但在孩子的兴趣面前,他们选择了让步。
真正好的父母,是尽人事,且能清醒明白,孩子的人生是属于他自己的,不强求,不苛求,问心无愧。
“有些父母,总说自己是孩子的全世界,却希望孩子未来担负起自己的全世界。”
能够成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孩子,最幸福的地方,莫过于不用担心父母要求自己担负起他们的全世界,也能全身心走自己想要走的路。
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不是让孩子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是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三、孩子,你永远不必成为我的骄傲
梁从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从未经历来自父母失望后的绝望。
1969年的特殊时期,梁从诫被下放改造。
他本是历史学家,却学会了犁地,焊接,开拖拉机。
如果按照世俗的眼光,他无疑是失败的,可他清楚的知道,父母对他的爱,绝不因为他的成功与否而失去。
这种自信,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存在。
早在梁从诫很小的时候,林徽因就告诉过他,永远不必想着成为父母的骄傲,只需要诗意地活着,享受生活,珍惜当下,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晚年的梁从诫,早已经恢复了荣耀,但他一直自称是“扫地工”。
他说:“这个国家是我们的,地脏了,总得有人扫吧。”
他说:“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对于孩子而言,最幸福的,莫过于父母告诉他们,永远不必成为父母的骄傲,因为父母对你的爱,永远不变。
叶圣陶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而我想说,真正好的父母教育孩子,不是为了教育他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而是教育他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