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经济已经开始下行,我们应该设立个“合理区间”

热点资讯2023-01-20 08:08:06智慧百科

疫情前经济已经开始下行,我们应该设立个“合理区间”

当下,“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该怎么做?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近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以“新的动荡变革期下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表示,2023年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契机,今年经济增长的引导性目标应该设在6%左右。

康:

大家好!很荣幸有这个交流机会,我想结合着这个单元的主题“宏观形势和智库责任”谈一点自己的基本看法。

首先,我比较直截了当地说,2023年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将面临一个不可忽视的契机。

从大概率上讲,我们今年在年初的一段时间里,各个地方有先有后地扛过防疫政策调整后的重症压力期之后,整个经济发展态势可能会明显往上走,大概率二季度的指标会相当好看。去年的二季度基数很低,同比只有0.4%,今年的二季度很大概率会有一个漂亮的增长幅度。

比如北京,虽然还要救治重症,尽量降低死亡率,但一般认为,北京疫情压力高峰期已经过去。北京的街道上已经再次出现过去大家感觉烦恼的塞车现象,但现在塞车大家觉得还带来一些欣慰,因为这是经济景气回升的表现。在消费方面,“海底捞”门前动不动就是100多人排队等着吃火锅。透过这些迹象我们应该能够见微知著,要知道它后面将带来的是机遇。市场人士、企业人士常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在自己所在的行业,自己所在的区域,自己的赛道上什么时候该出手,这在今年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1月15日,在悬挂春节灯饰景观的北京前门步行街,许多市民和游客正散步休闲(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大的背景来看,必须说中国整个经济运行速度重心的下降是从2011年以后开始的,经济下行的过程到2022年没有完结,而且2022年还更有沉重感。2010年,战胜金融危机冲击后,当年报告的经济增长速度是10.4%。这是中国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起飞带来的粗放型发展阶段,在经济增速上体现出了“回光返照”,在那之后就不可能出现两位数增长的年度了。但我们要引领“新常态”,争取转换为“集约型的高质量发展”,以此实现升级发展,在中高速区间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当然,这个高质量的升级发展也不能离开保证速度这方面的诉求。


我们在2011年到2022年至少面临四重下行压力,一是客观为主的阶段转换,我们到了中等发达阶段的发展中间,和其他经济体大同小异,我们也必须有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要牺牲一些速度,追求高质量;二是中美关系交恶,贸易战加上外交战、金融战、科技战,以及军事方面面临着“擦枪走火”这种可能性的风险,这些都会带来不良效应;三是疫情;四是刚刚陈文玲总经济师非常明确强调的,我们在2021年下半年时,非常明显的出现了“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至少这四重因素交织着形成了我们的下行过程。而我认为,现在我们要特别注重中央给出的非常清晰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以经济为中心的基本建设路线,抓住“发展是硬道理”,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使经济运行维护在合理区间。

什么是“合理区间”呢?我认为这是有一个依据的,特别是作为研究者,作为智库是不是可以放开来做个粗线条的测算和判断。

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里非常清晰地指出,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有不少的地方、部门提出建议,应该在这样的文件里写入未来15年我们经济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量值。总书记还说,写作组经过认真的测算和研究,认为我们很有希望在“十四五”末期使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现行标准的高收入经济体水平(指的是门槛水平),也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21年中国人均收入为12553美元,如果发展顺利会很快接近高收入国家的边缘底线水平

这个意义当然非常重大,在全球统计现象表明这道坎非常难过的情况下,我们中国要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把14亿人口这个大国推到高收入经济体门槛水平,具体量值是人均国民收入要接近1.3万美元。这个事情是作为总体15年里量化目标的第一个铺垫,后面紧跟着一句话说:很有希望在2035年(也就是中央提出的“新的两步走”中的第一步——中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节点)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GDP比2020年全面小康之年再翻一番。如果测算下来,人均GDP在15年后再翻一番,当然要有对人口规模的预判,这也很清晰,中国的人口规模很可能今年就是顶点。

在这个假设条件之下,学者推算出来,在这15年内,我们至少需要4.9%的年均增长速度才能达到总书记所说的结果,或者粗线条地说,要接近5%的速度量值。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个速度量值的保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带有经济意义,也带有现代化全局而言的经济、社会、政治的综合意义。我们现在对于2023年的契机,宏观经济形势怎么样能够改变一路下行的曲线,怎样把2022年估计也就是3%的经济增长低点明显地抬上去,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一旦在今年两会上,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给出经济工作的指导之后,我们应该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把经济往上托。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要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这样的反转。

现在看到一般国际机构对于2023年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是偏于保守的。我个人认为,可以比照2022年和2021年中国指标之比。在2020年这个大疫之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经过努力只有2.3%,但那是特殊情况,在非常时期2.3%的经济增长来之不易,这是当年全球唯一一个经济体正增长的案例。在2021年,同比增长速度8.1%,在前不久统计局按照国际惯例又调整了,调整的结果是又往上走到了8.4%。这样2020年和2021年两年,最可比的速度是这两年的复合增长速度,大概是5.3%。5.3%的速度仍然明显低于2019年6.1%的速度,而这就是疫情影响造成的。

在后来疫情又反复的情况下,刚刚过去的2022年,速度也就是3%。假定如此,2023年同比增长速度至少可以看高到6%。我作为研究者的建议是,2023年我们经济引导性目标应该给出6%或6%左右或6%以上的量值,来给大家一个方向。如果实际处理得好还可以更高一些。我注意到国经中心魏建国副理事长已经明确地说,他认为可以摸高到8%,因为此前的基数较低。


如果能达到7%,我们可以再预测一下,去年是3%,如果今年能达到7%,两年复合年均增长速度也只是5%出一点头,还没有达到2020年、2021年的增速水平。这样的结果当然是过渡性的,是来之不易的,是我们值得争取的。后续我们可以趁势把潜在增长率经济6%的水平体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那就是在“十四五”后面的两年,我们要更好地贯彻中央指导方针,调动一切潜力和活力,把我们的增长速度在“十四五”最后争取达到年均5.5%-6%的区间。

我认为,这样的努力很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此前的高速度一路下行,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往前简单地比照,往后看,总书记说明里所隐含的这15年年均增长速度要接近5%,我们对此要有个思想准备,各国的经验都表明,前面的基数越高,增长速度的重心越可能往下调整,中国也不可能摆脱这样的经验规律,我们要有思想准确。“十五五”期间我们速度重心往下落,争取不要落到5%以下,比如5%-5.5%是我们的目标区间。

“十六五”增长速度继续往下落,但要争取不要击穿4.5%的量值水平,这样最后“算总账”的时候,就可以满足这15年年均增长速度接近5%。这样的测算当然是技术性的,更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地抓住高质量发展、升级发展这样的中央聚焦点。

像这样一些量值,为什么在总书记做说明以后并不真正写入权威性的文件呢?这是希望在方方面面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高质量发展上,而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优化结构,优化结构就必须从制度结构入手。所以,我认为在看到2023年宏观形势所隐含的重大契机、使我们对接新的“两步走”目标有了新起点的情况下,要更加强调从制度创新入手,带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潜力空间的挖掘和实践中由潜力变成发展的活力,也要匹配上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有必要在中国进一步贯彻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推进思想观念和基础理论的创新。

这就说到了我们智库的责任了,比如在实际生活中,中央强调“两个毫不动摇”,问题导向有所指的,就是针对着我们“三重压力”里预期减弱最明显的民营经济方面。企业提振信心,把预期转弱变为转强,需要各方面大家一起努力,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地努力。客观地讲,民营企业这方面碰到的挑战和问题是更明显的。我们要有勇气,特别是研究者、学者要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事求是,在消灭所谓私有制,所谓劳动价值论这些重要的基本理论概念方面要正本清源,要有思想基础理论方面学者应尽责任的体现。当然,这与我们智库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

我在很多场合说过,《共产党宣言》德文原版准确地翻译,那句话不是“消灭私有制”,而是“扬弃私有制”,这就和《资本论》里否定之否定的思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路,在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框架之下走通这条路的思想指引对接上了。我们这个观点输出之后,虽然没有听到任何实质性的反对意见,但是大多数人都是绕着走,不敢接触这样的思想观念创新的命题。我认为,这并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社会氛围。我们不可否定现在的社会氛围中存在着宁“左”勿“右”的传统,这是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明显不良效应影响下形成的,我们应该把四个层面的创新结合在一起,破除不利于中国现代化效应的负面因素。

所以,归结到智库的作用,前面陈文玲总经济师特别强调了社会责任感和学者使命感是我们应该明确树立的智库标志性的精神状态。以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离不开学术这个概念之下,必须坚持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我们智库自己研究问题时,我想直率地说,“学术问题无妄议”。学术问题如果要说出现“妄议”,大家就不敢讨论了。学术问题应该像二十大报告重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应该以严肃的、坦率的、研讨的方式深入地交流,深入地争取按照实事求是、正本清源的态度,努力达成科学的认识,而且这是一个无穷尽、不断深化和细化的过程。所有的智库和研究者都应该秉承社会责任感、学者使命感,在这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